胃肠镜在消化道早癌诊断中的应用与临床价值

2019-05-17 01:09渠丽珍
中国民间疗法 2019年4期
关键词:镜检查消化道胃肠

渠丽珍

(山西省忻州市人民医院,山西 忻州034000)

消化道疾病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常见的消化道早癌有食道癌、胃癌及结直肠癌,由于消化道早癌病情发展较快,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严重时可导致患者死亡。因此消化道早癌的诊断在治疗过程中尤为重要,对患者的预后具有积极意义,临床上常见的诊断技术为胃肠镜技术[1-4]。本文主要针对胃肠镜在消化道早癌诊断过程中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2008—2017年在忻州市人民医院接受胃肠镜检查的消化道早癌患者7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23~78岁,平均(65.4±8.6)岁;嗳气11例,腹胀8例,反酸11例,胃胀5例;胃镜检查25例,肠镜检查10例。观察组男24例,女11例;年龄24~79岁,平均(66.4±3.2)岁;嗳气13例,腹胀9例,反酸7例,胃胀6例;胃镜检查28例,肠镜检查7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发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病例资料不完整且不配合本次研究的患者;患有严重心肝肾疾病的患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实施经验性活检取材的病理检查方法。首先需要患者进行常规胃肠镜检查,将胃肠镜的检查结果结合临床经验活检,对患者可疑的胃、结肠黏膜及食道异常部位分别取5块组织进行病理检查。

2.2 观察组 实施内镜下双重染色和病理检查,具体内容如下。通过胃肠镜检查后,当发现病变时即可在活检口内插入喷洒管,缓慢进到患者的病变部位。在比较清晰的视野下,首先需要利用生理盐水对病变部位进行冲洗,直到病变部位干净且无其他附着物,再用规格为2%醋酸溶液20 mL喷洒至病变部位,将醋酸溶液停留至病变部位1 min后用生理盐水清洗,同时要密切观察摄片。根据病变部位进行相应的喷洒处理,如果病变部位位于食道附近,则需用浓度为11.25%卢戈碘液20 mL喷洒,如果病变部位位于结直肠及胃则需用浓度为0.5%美兰20 mL喷洒,停留1 min后用生理盐水清洗,注意观察摄片,找到病变后进行病理检查。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胃早癌、食道早癌及结直肠早癌的检出率。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或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 结果 观察组患者胃早癌、食道早癌、结直肠早癌的检出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消化道早癌患者检出情况比较[例(%)]

4 讨论

消化道早癌作为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之一,其癌变组织主要分布于消化道黏膜下层内部,包括喉癌、食管癌及胃癌,病变组织未到达病变局部固有肌肉层,而癌变发生前主要是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由于消化道早癌临床表现不明显,在诊断过程中容易出现误诊及漏诊的现象,不仅会耽误患者的最佳救治时间,还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不良影响[5-6]。早期诊断对患者治疗和预后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临床上常见的消化道早癌内镜技术有染色内镜、高清内镜、放大内镜、光谱色彩增强技术等。

4.1 染色内镜 染色内镜是一种操作简单、临床应用广泛的技术,能有效检出早期消化道癌的疑似病变,主要在内镜检查下活检,是基层医院应用比较广泛的检查手段。常使用反应性燃料、吸收性燃料、对比性燃料,而喷洒管涂布燃料应用最为广泛。此外,还可使用灌肠或口服,经过染色后利用白光内镜或放大内镜观察。

4.2 高清内镜 又称为高清白光内镜,从结构及功能两方面相比,高清内镜都优于普通白光内镜。常规的白光内镜CCD像素低于高清内镜,且显示器的刷新频率和显示器的像素都有所提高,能有效消除胃肠壁的伪像,使成像清楚,提高了消化道息肉样病变的检出率。

4.3 放大内镜 放大内镜主要是将光学放大倍数增加至80~170倍,观察效果与高清内镜相比也有较大提升。放大内镜通常与电子内镜染色(NBI)和黏膜染色结合使用,可以对消化道黏膜表面的微小血管和结构进行观察来辨别黏膜发生病变的情况,尤其是对上皮内瘤变和胃黏膜肠化生有较高的识别度。此外,还能通过NBI、放大技术(ME)和黏膜染色对食管早癌浸润的深度进行判断。

4.4 光谱色彩增强技术 主要是利用光源白光过滤及滤波算法得到窄带光谱,通过仔细观察病变细微结构及形成的图像进行观察和分析。临床使用的内镜技术多为NBI、FICE、I-Scan。NBI经过滤光器氙灯的宽带光谱,光线能穿透黏膜表面,血红蛋白对光波吸收有利于消化道黏膜表面的血管和开口成像清楚。其中绿光穿透性较强,能清楚显示黏膜下层的血管,黏膜表面强反射和吸收血色素对比鲜明,增强黏膜血管、黏膜腺管形态及黏膜下血管形态的显示图像。NBI与ME联合使用是临床应用较广泛的消化道早癌诊断工具,对食管病变的肿瘤和浸润深度检出率较高,此外在结肠病及胃部病变中不仅能检出肿瘤特性,还能准确判断肿瘤病变浸润深度。FICE又称为人工智能电子染色,主要通过白光内镜对图像进行处理,经过处理后得到特定波长的分光图像,形成不同颜色的RGB图像,最终处理后形成FCIE特定图像。该技术主要用于观察消化道黏膜表面的微血管形态及微细腺管形态,更容易发现常规内镜不易发现的病灶,使诊断更加准确,对消化道黏膜的组织学改变、异型增生及早期癌诊断的准确度较高。I-Scan属于内镜图像增强技术,主要包含对比度、色调及表面增强。表面增强主要针对黏膜表面的细微结果变化,对比度增强主要是用于近距离观察黏膜的微细结构及周边情况,两者均用于识别早期胃肠道肿瘤。色调增强技术主要强调病变的附加特性,表面及轮廓的形态更加清楚。这3种增强模式连续使用有助于增强对消化道黏膜病变的识别能力。

消化道早癌的病变组织主要分布在消化道黏膜下层,因此诊断难度较大。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食道早癌检出率为84.62%,高于对照组的45.45%;胃早癌检出率为58.33%,高于对照组的38.46%;结直肠早癌检出率为70.00%,高于对照组的36.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胃肠镜技术不断更新,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病变组织的诊断中,是临床上不可缺少的诊断方式之一。

综上所述,双重染色内镜检查可以弥补常规胃肠镜检查过程中的不足,使消化道早癌微小病灶的检出率得到较大提升,尤其是经过染色后效果更佳。常用的染色剂有卢戈和美兰,主要是由于食道鳞状上皮细胞内存在丰富的糖原,遇到碘后发生反应变成棕褐色,而柱状上皮细胞不变色。食道癌患者食道上皮细胞内糖原含量较少或没有,因此在遇到碘后颜色变化不明显。美兰染色剂对没有发生病变的黏膜吸收率较低,但是对癌变、溃烂及糜烂的组织吸收力超强,且经过吸收后呈蓝色,所以能有效诊断胃早癌及结直肠早癌。但是如果使用单一的染色剂,会出现浓度不一及定位不准确的缺点,应当采用多种染色剂联合使用,增强诊断效果。因此,胃肠镜在诊断消化道早癌过程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猜你喜欢
镜检查消化道胃肠
完全胃肠外营养治疗胃肠外科患者临床效果
是否需做肠镜检查可自测
大面积烧伤并发消化道溃疡大出血及胸腹腔感染1例
观察消化内镜新技术在消化道早癌诊断治疗中的应用
探讨消化道早期癌前病变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后的护理干预
胃肠超声造影对胃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的诊断研究
频繁出现这些症状,你该做个肠镜检查了
胃肠镜检查
全程优质护理在门诊纤维鼻咽镜检查中的应用
空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