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胜利
身体有生理缺陷的孩子,在生活中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更不要说在跟人交往时可能会形成一些心理上的阴影。成年人和同龄人,应该怎样对待这样的孩子呢?
五年多前的初秋,我以班主任的身份接手一批小学一年级新生时,迎来了一名特殊的学生。
他叫小波(化名),一个患有脑瘫的孩子。虽然病情对智力并无太大影响,但肢体活动严重失调,说话吐字含混不清,面部表情也异于常人。我不能不担心,小波的生理缺陷,会不会让他三天两头磕碰受伤?会不会招来其他孩子的嘲弄?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灵受伤,出了差错都不是小事,真是压力山大!
小波是在开学后一周才正式入班的。不出所料,当他步履蹒跚地挪向座位时,孩子们全都惊讶得张大了嘴巴。不少人还窃窃私语,小波却始终低垂着头。
午餐时分,我没有按惯例到食堂就餐,而是端着饭盆走进了教室。果然,映入眼帘的是揪心的一幕。只见新结识的小伙伴们三五成堆,边吃饭边聊得热火朝天,唯有小波孤零零地呆在角落里,无人理会。他把下巴几乎埋进了饭盒,饭勺不动,神情落寞。我快步走到小波身边坐下,尽量用轻松的口吻,和他边吃边聊起来。一会儿,孩子们也围了过来。在大家的欢声笑语中,小波也绽开了笑颜。大概,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身教重于言传吧。
起初,我指定了几名学生协助他,比如搀扶他去洗手间、课间为他打水等等。没想到,这些任务成了人人争抢的香饽饽。或许,有些孩子开始只是出于一时热情甚至好奇,但久而久之,却潜移默化成了发自内心的集体行动。而这份绵延至今的温情和友爱,也让小波每天笑口常开,上学成了他生活中最快乐的事。
亲密无间的孩子们,有时也会闹别扭。可说来奇怪,几年下来,没有一个孩子和小波红过脸,更别提我曾经担心过的嘲弄和伤害。只有一个原因可以解释,那就是,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已经悄然埋下了一条尊重、关怀的底线。
一年多前,一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孩子们每天课间操归来都会发现,应该由值日生擦拭的黑板,已经被擦得干干净净。“究竟是哪个神秘大侠干的呢?”孩子们议论纷纷。但谁也没“怀疑”到因行动不便而免于出操的小波身上。直到有一天课间操时,我悄悄“潜伏”在教室门外,透过门缝,只见小波扶着一个个桌沿,晃晃悠悠地一步步挪向讲台。仅仅几米的距离,他却耗时一分多钟才来到黑板前。他用左侧身子使劲顶住黑板以防摔倒,费劲地举起右手,一下一下擦拭起来。遇到黑板高处,小波无法跳跃,也无法站到椅子上,只好拼尽全力踮起脚尖。只有他的神情,洋溢着幸福和快乐……
等孩子们回到教室,我迫不及待地解开了谜团。大家先是一愣,随即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几名女生的眼里还泛起了泪花。此时的小波,却害羞地喃喃自语:“同学们帮了我这么多,我只是想为班里也做点什么……”
这一瞬间,我的心仿佛融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