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丽华
摘 要:随着我国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发展,社会节奏的加快,各单位内部结构也在不断地调整和变化,这对人力资源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人事档案工作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由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才流动频繁,工作岗位调整,人事档案管理日益复杂,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面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应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人事档案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以推进人事档案管理的改革和发展。
关键词:人事档案;现状;策略研究
人事档案记载着个人经历、思想品德、业务水平、工作业绩等方面的材料,是全面了解干部历史情况,考察干部、选人用人的重要依据,党中央提出要从严治党,严格管理干部,先后出台了《干部档案工作条例》 、《关于进一步从严管理干部档案的通知》及《进一步开展干部人事档案审核工作》通知,指出要严禁干部档案弄虚作假,要严格干部档案日常管理,落实干部档案工作责任制,加强对干部人事档案专项审核工作,要堅决整治干部档案工作中的不正之风,加强干部档案从严管理,这对干部人事档案管理提出更高要求,目前,我们使用传统方式管理档案,人事档案工作缺乏完善的管理规范,存在一些弊端和突出问题,这使档案工作发展与现代化网络化技术发展存在着一定差距,本文对人事档案现状进行系统阐述,对人事档案工作进行探讨和研究,以便提升人事档案管理水平。
一.人事档案管理现状
1.人事档案缺乏完善管理体系
人事档案材料对个人一生至关重要,它是个人身份信息的重要依据,是反映个人成长历史的凭证和依据,现阶段部分档案管理部门缺乏完善的规范管理,没有明确的岗位职责,档案缺乏严格的科学管理体系,有些档案部门制度不健全,甚至不按规章行事,多数人事档案部门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档案整理分类不标准,没有按规范进行归档,多数档案以纸质材料为主,查阅档案采用手工操作,长期翻阅造成破损,有些人事档案材料没有及时录入和更新,造成档案信息失真,干部填报个人信息时对出生日期、参加工作时间、入党时间、学历学位、工作经历、干部身份、家庭主要成员及重要社会关系等情况填写不准确,内容描述不全,有的干部为了个人利益隐瞒真实情况,甚至档案中存在涂改造假现象,这给档案管理工作带来很大难度。
2.人事档案材料缺乏完整性
人事档案是记录一个人的基本信息,是个人职务变动、职称晋升、办理养老保险、工龄计算等不可缺少的重要依据,因此,个人信息完整准确显得极其重要。收集归档完整材料是人事档案基础工作,目前档案材料存在不规范,缺失材料多等问题,主要是学生材料、工资确定和干部考察材料缺失比较多,还有干部入党材料由于当时未上交档案管理部门入档,多次调动工作后,造成材料遗失,有些单位由于倒闭、拆并,一部分缺失材料更难补齐,近些年,由于大中专毕业生不懂国家政策,离校后把档案还放在学校,后来学校又把档案退回原籍,毕业工作多年,个人档案还是空白,有的毕业生档案一直放在学校,过了保管期,学校没有及时为学生档案办理转档手续,有的甚至出现弃档、断档情况,近几年来,随着人才流动的频繁,有些单位没有及时将人事档案随之转递,流动后档案中的工作经历出现空白情况,造成工作年限不年续,这种情况为今后存档单位对其个人信息确认造成很大难度。
3.人事档案管理手段与现代化技术存在着差距
目前,我们大多数人事档案管理基本处于传统的手工管理阶段,管理方式还比较落后,人事档案管理对计算机使用局限于简单的基本信息录入、存储、查询,查阅档案费时费力,工作效率低,制约着档案工作自身的发展,随着日积月累,人事档案占据空间大,需要大量设备存放,档案多次翻阅容易造成破损,纸质材料时间长久容易变质,难以恢复,目前,人事档案管理仍处于较低水平,现代化技术在人事档案管理中尚未得到充分应用,与现代化网络化技术发展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加快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是今后工作的重要任务,总之,档案管理工作需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人事档案管理手段,逐步实现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和自动化,实现将纸质人事档案转换成数字化形式,加强档案的数字化维护和保护,对损毁变质档案要进行修补、复制和现代化技术处理,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水平和工作的效率,档案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是十分重要的。
4.人事档案存在安全隐患
近几年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人才的流动,人事档案在转递过程中也有可能出现档案材料遗失情况,档案原件保管不当或频繁翻阅会造成对原档案的毁害,久而久之便出现老化霉变,文字模糊不清等情况,这些情况会给档案保管带来困难,直接影响档案的完整和安全。即使建立了人事档案数字化,存储空间小,但通过设备可以携带传播,容易造成个人信息泄密,电子人事档案如果受到病毒侵入和黑客攻击,或被非法利用和更改,造成数据丢失和被盗,还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和不可控因素的影响,造成档案信息不安全。
二、人事档案策略研究
1. 优化人事档案管理
在当今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已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事档案现代化信息化是当今社会档案快速发展的标志,这几年来人事档案现代化取得很大发展,通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开发运用,档案材料信息分类、录入、存储可以使用计算机操作完成,档案材料通过数字化加工,备份转化成电子数字档案,给人事档案工作带来极大方便和快捷,因此,人事档案须加快改进档案管理模式,创新管理技术和手段加强档案管理,高标准配置基础设施,配备完善办公硬件需要,加强档案规范化管理和更新,建立人事档案材料收集责任制,确保归档材料真实准确、规范完整,杜绝虚假材料。严格干部档案转递制度,规范人事档案的借阅、查询、转递等等程序,要严格遵守查借阅纪律,严格查借阅审批手续,对查借阅归还的档案要认真细致审核,对档案缺少材料需要尽快补齐,及时归档,按照“取材有据,用材有效,舍材可行”要求做好人事档案收集归档工作。对个人信息记载不一致情况,需要尽快认定,确保档案的真实完整和规范。加强人事档案制度化建设,建立人事档案管理责任制,制定考核机制和岗位责任制,健全各项业务规章制度,要建立健全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人事保密制度和人事档案查阅制度,制定完善相关政策,目标明确,责任落实,按章行事,要创新人事档案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加快档案资源信息化,档案管理现代化,档案利用网络化的工作进程,以提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效率。
2.加快人事档案审核和认定
近年来,党中央提出从严治党的举措,指出要加强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我馆为了落实中央精神,按照全国干部人事档案专项审核工作要求,针对干部人事档案的“三龄两历一身份”(即党龄、年龄、工龄,学历、经历、身份)等内容,开展人事档案专项审核工作,由于档案材料内容多,出现多种多样问题,如材料缺失严重、干部填报信息前后不一致、有错报漏报瞒报,有更改档案信息甚至存在年龄涂改造假等等情况,根据这些情况,我们严格把关,从严审核,重点审核等步骤进行核查,并对审核问题进行甄别和认定,特别对干部出生时间存在涂改情况,我们需要去干部出生原籍进行调查核实,由于人员有限和经费困难等问题,干部档案的认定工作存在很大难度,影响干部档案的审核工作,在长达一年的档案审核和认定工作中,我们做到认真细致,客观公正,切实维护专项审核的严肃性,确保档案材料真实完整。
3.强化人事档案安全防护
人事档案记载着个人基本情况和成长经历,在干部考察、职称晋升、办理社保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档案仍以纸质形式储存,使用传统的手工查阅,档案原件文字容易出现模糊不清,腐蚀、霉变,造成档案材料的损坏,因此,需要加强对人事档案进行安全防护措施,专人负责,专人保管,防虫防霉,防火防盗,同时还需要建立应急预防措施,对安全隐患及时报备,确保档案工作安全运行,需要配备相应的软硬件设施,搭建管理平台,对数字化档案集中管理,人事档案数字化需要采取防火墙技术、加密技术等措施防范风险,同时对软件使用上要根据科技发展和程序更替进行更新,促成人事档案数字化更新升级,建立身份认证系统,按权限进行数字档案日常维护,防止对数字档案内容侵害,定期对信息管理系统杀毒,保障系统运行安全,不会被非法利用、更改、复制、迁移和毁坏,也避免了档案涂改造假行为,延长档案原件的保存和使用寿命,有利于档案保护和利用,而且这种保存方式安全长久,不会轻易丢失,这种存放方式,提高人事檔案信息的安全性,也提高存储空间使用效率,随用随查,方便快捷。要加强对外部环境的管理,根据计算机硬件需求,需提供合适的温度湿度,及时做好档案的备份和维护,确保人事档案安全性。
4. 推进人事档案数字化建设
我国人事档案工作在当今社会发展过程中,其发挥的作用日益强大,受到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而基于网络技术发展,人事档案数字化工作日趋成熟,构建档案数字化管理模式,能推进人事档案各项工作的发展,人事档案管理实现数字化是对传统档案管理的突破和创新,是推进干部档案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的有效举措,是从技术上严防档案造假行为,进一步完善人事档案管理水平,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人事档案数字化是对档案材料进行信息处理,档案信息数据电子扫描后,使其转为可以储存在载体上并能被计算机识别,是在档案统计、整理、查阅、保存等方面实现数字化,是提升档案工作效率和综合管理水准有效手段,档案数字化是保护纸质档案、保障信息安全、提高查询效率的必然途径,基于档案数字化的方便快捷高效等优势,加快人事档案数字化工作已提上议程,目前,我馆已筹建了人事档案数字化项目,该项工作的合同起草、合同签订和经费落实等前期工作已完成,今年年初即将启动,我馆实现人事档案数字化,将更加方便快捷查阅档案信息,大大提高人事档案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谢玉梅.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医院人事档案管理探析[J].人才资源开发,2017(16):29-30.
[2] 贾慕云. 分析企业档案管理发展趋势及措施 [J]经营管理者,2017(16):267.
[3] 农艳红. OA系统环境下电子文件对档案工作的影响及措施 [J] 办公室业务,2018(08):191-192.
(作者单位:中国电影资料馆,北京 10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