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秋月
2018年8月23日,我随“从延安到北安”全国作家采风团,来到北安市的通北林业局。
“铁岭绝岩,林木丛生,暴雨狂风,荒原水畔战马鸣,围火齐团结,普照满天红。同志们!锐志哪怕松江晚浪生,起来呀,果敢冲锋,逐日寇,复东北,天破晓,光华万丈涌……”走在深山里,这首东北抗联的《露营之歌》一直在我脑海中回旋。每次我到抗联老战士李敏阿姨家里,她都要带着我们唱这首歌,李敏阿姨把这首歌的歌谱挂在她家里最显眼的位置,可见在她心里的分量。
“冰趟子战斗遗址”就在眼前,这里松柏密集、山峦起伏。通北林业局的范建军场长一边带着我们走,一边向我们介绍。
抗联历史中,最扬眉吐气的莫过于“冰趟子”战斗,它是在赵尚志领导、敌众我寡的恶劣条件下,利用地形优势进行的以少胜多的伏击战,是东北抗联历史上一次可歌可泣的重大胜利。
1937 年,时任北满抗联总司令的赵尚志率领抗联第三军三百多人向西北远征,北方的3月仍是冰封雪寒,赵尚志率远征部队沿着运木材的山道向通北山里开进,日伪军七百多人的讨伐队尾随其后。
当部队来到一个两侧山坡长满茂密树林的山谷时,出现一片雪白的狭长地段,山谷里有一眼常年不冻的山泉,泉水顺着山谷流下来,结成一条一里多长的冰带,冰上覆雪,雪上又结冰,光滑无比,老百姓称此地为“冰趟子”。
赵尚志立驻战马左右瞭望,道北是冰坡,道南是一座小山,附近还有四座伐木工人住的木营,每个木营都有火炉,里面能住上百人。睿智的他马上决定在这里用冰雪构筑工事,从山口到谷底布置成一个“口袋阵”,在此和敌人较量。
3月7日,700名日伪军陆续开进了伏击圈,待敌人全部进入后,赵尚志一声令下,子弹呼啸着飞向敌群,猝不及防的敌人在光滑路面上站立不稳,被打得蒙头转向,狼狈不堪,抱头逃窜。
不甘心的日伪军很快就组织了第二次进攻,这次他们乘马爬犁赶来,凭着兵力和雾气的优势,轮番对我军发起进攻。
战斗进行了一天一夜,到了晚上,天寒地冻,战士们在木营墙壁上挖了一排排枪眼,利用工事向敌人射击。随着气温下降,枪冻得拉不开栓,手指也无法扣动扳机,战士们就轮流到木营里烤火,轮番进攻。而在冰面上的日伪军就惨了,机油凝固,机枪成了“哑巴”。快天亮时,精疲力竭的敌人不堪一击,连滚带爬地向沟口撤走。此次战斗,日伪军死伤三百多人,其中日本军官守田大尉等7人被击毙,我军仅牺牲7人。
“冰趟子”战斗,灭了敌人的威风,捷报在东北大地上空迅速传播,让在敌人铁蹄下的东北抗日联军和老百姓为之振奋。据说,就是这次战斗,被杀红眼的日本人发了毒誓,不惜一切代价捉拿赵尚志。
说话间,眼前出现了一棵剥掉一块树皮的老树。
范场长抢上一步,指着上面的字给我们看,上面写道:“东北抗联第三路军 冰趟子战迹地 二〇〇一年九月二十八日 李敏题”。
此处见到心中最尊敬的李敏阿姨字迹,我的心猛地一跳,急忙走上去辨认。
范场长说,抗联老兵李敏同志一共到这里来过三次,2000年、2001年和2004年。范场长还说,每一次李敏同志来到这里,就在这大树旁默默坐一会儿,有一次坐了有四十分钟时间。
我想那次也许是2004年,因为,那是个不寻常的一年。我听李敏阿姨给我讲过,就在那一年,经过多方寻觅,找到了赵尚志烈士的头颅。
在李敏阿姨家里,她曾经详细地和我说过这段历史。那是在1942年2月12日凌晨,一直和敌人战斗的赵尚志,在距梧桐河两公里的吕家菜园附近,被特务刘德山从侧后射击,子弹从赵尚志的后腰下部穿过,赵尚志中弹的瞬间立即掏枪转身射向刘德山,刘当场毙命,而赵尚志被俘。喜出望外的日伪军把他拉到驻地审问,赵尚志宁死不屈,八小时后,因失血过多壮烈牺牲,时年34岁。残忍的敌人将他的头颅砍了下来,把他的躯体扔到了江里,而把头颅示众,之后,就杳无音讯。赵尚志牺牲后,党组织努力寻找他的头颅,但是,直到新中国成立,也没有结果,但赵尚志的精神在东北大地传颂,在那里建立了赵尚志纪念碑、纪念館,哈尔滨有尚志大街,他的战友和人民没忘记他。
1987年冬天,有个日本女学者山崎枝子采访了李敏阿姨,结束后,李敏阿姨希望她回国能协助寻找赵尚志将军的头颅。受到重托的山崎枝子回国后千方百计查询线索,几经曲折,终于传来消息,赵尚志的头颅在长春护国般若寺。但是,偌大的护国寺,要找到头颅谈何容易!
直到2004年5月31日,护国寺僧人在院内维修时,在后院北墙地下50厘米处发现一颗头颅。消息传来,李敏阿姨和爱人陈雷同志及赵尚志的家属于6月2日迅速赶到现场。经多方辨认,最后证实,此头颅就是赵尚志将军的。
李敏阿姨告诉我,大家把将军的头颅放到事先准备好的箱子里,然后用透明胶带封住。返回的路上李敏阿姨就把箱子放在身边守护着,她怕一不留神再丢失了。我问她,您不害怕吗?她说:“那是我的战友,我的兄弟,我怎么能害怕呢?”
仰望着这棵见证了浴血奋战胜利的大树,我久久不愿离开,这棵树,这片山林,这黑黑的土地,硝烟已散,忠魂不灭。
脚下的路一眼望不到头,曾几何时,抗日联军就在这茫茫林海中艰难前行,渴了就捧一把雪或者掬一捧山泉水;饿了,把树皮煮煮充饥;累了,坐下来,挑破脚上的泡,拿炭火烤烧一下,继续前行……可是,再苦再难,歌声不能断,斗志不能减。
“浓荫蔽天,野花弥漫,湿云低暗,足溃汗滴气喘难。烟火冲空起,蚊吮血透衫。战士们热忱踏破兴安万重山。奋斗呀,重任在肩,突封锁,破重围,曙光至黑暗一扫光……”像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炬,《露营之歌》点燃了壮士们的豪迈情怀和爱国激情。
一路追寻,我们来到了“白皮营密营遗址”。
这里曾是西征的抗日后方基地和指挥所,也曾是北满临时省委指挥中心。抗日的号角曾在这里吹起,抗日的口号曾在这里呼喊,抗日的战斗曾在这里决策,抗日的军歌也曾在这里谱写……不灭的篝火像团团燃烧的心,虽然是“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但这是我祖国大好山河,岂容倭寇横行暴虐。
1940年以后,日本侵略者千方百计企图割断抗日联军和群众的联系,但北安地区的百姓们没有被日本人的残暴征服,他们不仅为抗联买粮、买菜、做衣服,还送丈夫、儿子上前线,涌现出来一批像“尚大嫂”这样的抗日救国会成员。
一个崇尚英雄、尊重英烈的民族,必定是英雄辈出的民族。他们走过的这条红色的小路,我们要领着子子孙孙,世世代代走下去。
责任编辑:蒋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