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杨振宁的长寿秘诀吗

2019-05-16 15:27李洋
博览群书 2019年4期
关键词:杨振宁晨曦长寿

李洋

提起杨振宁,每个中国人应该都不会陌生,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中国早已是一位家喻户晓式的人物。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中国理论物理学家。在统计物理学、凝聚态物理学、量子场论、数学物理学等领域作出多项贡献。被《物理教师》期刊列为物理学史上最顶尖的18位物理学家之一。1957年,与李政道提出了“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是最早的华人诺贝尔奖得主。2015年4月,杨振宁放弃外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加入中国科学院信息技术科学部。

“何止于米,相期于茶”,原是哲学家冯友兰赠给同是哲学家的金岳霖的一副对联,意思是何止88岁,而更寄希望于108岁。杨振宁曾在公开场合引用这句话,对记者饶有风趣地说:“我要活到108岁,当我‘茶岁的时候,翁帆(杨振宁的夫人)正好54岁,还很年轻,风韵犹存。”从1922年到今天,杨振宁已经走过将近百年的人生历程。如果是一位这样年龄的普通老人,一定不会和现在的杨振宁一样。杨振宁虽年过耄耋,但依然思维敏捷、健步如常,从事学术研究、伏案写作、外出旅行,每一样都还在坚持去做。他究竟是凭借什么样的养生秘诀获得令人羡慕的健康和长寿呢?

这或许在他于2018年3月出版的《晨曦集》中可以寻找到答案。《晨曦集》2018年3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收录了杨振宁先生近期有代表性的文章,既有他放弃美国国籍的声明,也有关于加速器、高能物理等热点问题的专论,兼及研究生培养等多方面的社会议题,充分表露了一代科学大师的远见卓识与回报故园的拳拳之心。书中也收录了亲人、同事、友人、媒体人和学生所撰回忆文章,对杨振宁先生的生平和贡献进行了介绍和评述。通过《晨曦集》和杨振宁的个人经历,或许可以总结出他长寿的秘诀。

优良的基因与稳定的生活环境

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是民国时期安庆一所中学的数学教员,母亲罗孟华是一个只念过几年私塾的旧式女性。她和杨振宁的父亲很早就订了婚。杨振宁满周岁时,父亲考取了公费生,赴美留学,留下他和母亲相依为命。(杨振玉:《父亲、大哥和我们》,《晨曦集》P164)在这样的情况下,母亲对杨振宁关爱有加。据杨本人回忆,他一生下来就吃母乳,一直到两岁。正因为先天条件好,直到60岁时,他仍耳聪目明,牙齿完好,完全没有这个年龄其他老人出现的一些症状。而从杨氏姊妹四人都堪称高寿的事实当中,也足以看出,杨振宁确实从父母那里遗传了良好的长寿基因,从而让他受益终身。这种幼年的经历也奠定了杨振宁长寿的基础。

不过仅有先天优良的基因是远远不够的,杨振宁从少年走向青年的时代,正是中国人民处在水深火热、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甚至还要面临着生死考验的时代,不仅有军阀混战,还有帝国主义的侵略(杨振汉:《家·家教·教育》,《晨曦集》P147-148),但是在杨振宁的记忆里,并没有承受那样的精神压力和心灵创伤。关于这段经历,杨振宁也有回忆,“生活在战乱与饥饿的年代,与我同龄的人,许许多多的人,不是饿死就是面对痛苦的生活”,“我很幸运,那时候家里的条件还是蛮好的,吃饭穿衣不会愁”,“没有受到物质上和心理上的极端压力,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很好”。

此外,杨振宁的健康长寿还得益于今日科技的进步,让他出问题的身体能够高枕无忧,“1997年,我在美国做了心脏搭桥手术,很成功。前年我在北京协和医院做核磁共振,发现12年前心脏搭的4个桥很好”,“一般认为,心脏搭桥的有效期是10年,过了10年,桥阻塞了,必须重新再搭”,“我很幸运,没有再搭桥的需要”。

常与运动和书籍为伴

杨振宁说自己很“懒惰”,并没有经常运动。他只喜欢坐着喝茶看书,偶而会骑骑家里的健身脚车。不过,年轻时候的他,也是很喜欢运动的,在运动方面他会溜冰、打冰球、打墙球和骑自行车。(杨振平:《父亲与大哥》,《晨曦集》P138)他说:

我喜欢走路,年轻的时候,每到一个城市,我是以步行去认识这个城市。记得有一次在台北,我从台北火车站走到台湾大学,走了一个多小时,这条路是我喜欢的。我很明白,虽然爱走路,年纪大了,却切忌跌倒。现在因为有一条坐骨神经容易碰到脊骨,走多了感覺不舒服,路也就少走了。

除了走路,杨振宁还喜欢旅行。2011年,已经89岁的杨振宁决定要去宁夏旅行,身边的人问他为什么要去那么遥远、那么偏僻的地方,他的回答是想要实现一个小时候的梦想,那就是踏遍贺兰山。这在很多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然而他却做到了。

在走遍世界的过程中杨振宁结识了各种各样的朋友,这其中当然也有一些长寿的人。通过与他们交流,他发现这些长寿的人有些共同特点,那就是生活环境单一,平时喜静不喜动,他对此深有体悟。杨振宁认为,过度运动影响寿命,心静才是最好的养生、长寿之道。高僧长期坐禅,很少运动的作家、书画家和科学家,终身大部分时间处于静态中,寿命却比运动员高。但杨振宁所说的“静”,不是一般的静,而是指陶冶性情的运动与恬淡养心之静相结合,真正达到精神和情操高尚和美。他最赞同医书《皇帝内经》上说的那三句话:“意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对于杨振宁来说,另外一个可以静中养生的方法那就是读书。杨振宁说:“西汉刘向曾有一句名言:‘书犹药也。这是说书是精神旺盛的营养品,能滋补身心,经常接受新观念、新知识,心中充实”,因此他也建议中国学生“尽量多读参考书,博览群书,扩大知识面。”(朱志明:《杨振宁谈我国新时期的人才培养》,《晨曦集》P192)

书的作用非任何保健品可比,烦闷时,书是安慰剂,让你处变不惊,宁静致远。书是人的心灵净化器,认真读书能达到超然升华的境界。许多疾病来源于不良的情绪和不良的品行。读书是最好的心理疗法和道德规范,读书万卷,等于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活百个人生,使自己精神、品行不断进入新的境界,成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有道德修养的健康人。

杨振宁的童年是在北京清华园长大的,他的父亲从美国毕业后,回国成为清华大学数学系的教授。平时父母对他管教相当严格,他在清华园内成志学校上学时,成绩一直很好。在成志学校毕业后,他就到城里的崇德中学念书,他天天守在书桌前刻苦读书,看课内书,读课外书。后来上大学,读博士,去留学,搞科研,他也不忘博览群书。(杨振平:《父亲与大哥》,《晨曦集》P139-140)

杨振宁认为,读书不仅可以增知识、长学问,也可以防治疾病、养德健身。他說,许多疾病来源于不衰的情绪和不良的品行,从而引起健康的自我损害。读书是最好的心理疗法和道德规范。读万卷书,等于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使自己精神、品行不断进入新的境界,成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有道德修养的健康人。

保持良好的心态

保持良好的心态也是杨振宁能够长寿的重要原因。他曾说过:

许多疾病来源于不良的情绪和不良的品行,人的年纪与身体的状况有关系,可是,也与精神有关系。在我跟翁帆结婚前后,我曾经说,我虽然八十多岁了,但我身上有许多年轻人的精神,这是翁帆喜欢我的原因之一。

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态,从杨振宁的一生当中也许可以找到答案。杨振宁一生经历了前后三段刻骨铭心的感情。17岁时暗恋张景朝,无奈却因学业无果而终。大学毕业后,和学生杜致礼结婚,两人相濡以沫度过大半生,直到2003年妻子因病逝世。之后又与年轻漂亮的翁帆喜结良缘,再次弥补了情感上的空缺。可见,杨老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甜蜜爱情的滋润,从而让他童心不老,幸福永驻。难怪杨老说翁帆是“上帝赐予的最后礼物”。

虽然杨振宁曾一度加入美国国籍,但他一直把自己当成是炎黄子孙。无论何时何地,他都不忘以恬静淡泊来要求和约束自己,从而始终保持一颗难得的赤子之心,时刻关注祖国的发展和变化。2015年4月,90多岁高龄的杨振宁终于叶落归根,加入中国国籍。他说:“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杨振宁:《关于放弃美国国籍》,《晨曦集》P109)

在科研中领悟到中西哲学的真谛

杨振宁曾在中美两国有着两段不同模式的教育经历,而且在中美两国都学习和生活了多年,中西人生哲学差异培养了他理解哲学真谛的能力,这些也使他养成了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和思辨的处世哲学。

中国教育哲学非常讲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杨振宁认为,这种教育哲学,有很大好处,也有很大坏处。在物理学习方法上,美国的芝加哥大学与国内有一个基本的区别:国内用的是推演法,在书上学到一个理论,按定律推演到现象;芝加哥大学正好相反,不是从理论而是从新的现象开始,老师和同学脑子里整天想的就是这些新现象,能不能归纳成一些理论。最终结果是,如果归纳出来的理论与既有理论符合,那很好,就写一篇文章。如果与既有理论不符合,那更好,因为那就代表既有理论可能不对,需要修改。外国的学习氛围与国内是不一样的。在中国使用推演法,使得杨振宁打下非常扎实的根基。到美国,学会多注意新现象,由新现象归纳出理论。

杨振宁认为:

中国教育哲学讲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也有很大坏处,事实上有许多知识不是这样学来的,比如一个小孩学讲话,并不是按部就班,甚至不知道自己已经学会。他在一个不太清楚的时候,就弄出来。关于这点,我给它起一个名字叫渗透性学法,渗透性学法是中国传统不喜欢的。事实上,很多东西第一次听不懂,第二次再听,还是不懂,可是就比第一次多懂了点,等听到很多次以后,就忽然了解了,这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也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教育哲学与西方教育哲学一个很大区别。我上学时就觉得西方学生没有把东西想清楚的习惯,可这并不阻止他们做出非常重要的工作,尤其是非常聪明的年轻人,用渗透方法吸取知识的能力很强。

(朱志明:《杨振宁谈我国新时期的人才培养》,《晨曦集》P193)

杨振宁正是在这种对比中西教育哲学的差异下获得了对人生真谛的理解。与此同时,他也体会到科研工作中探索的乐趣,因而这种乐趣也使他一生坚持的信念,这种信念恐怕也使他长寿的秘诀之一。例如他在接受《人物》杂志采访时谈到自己对生命的理解:

我想,从整个宇宙结构讲起来,人生的生命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个人的生命更是没有什么重要的。不过,从个人讲起来呢,虽然了解了他这个人的生命在整个宇宙之中是一个非常渺小的事情,但并不代表他就不必或者是不应该去效想办法做出来他能做的事情,这是我现在的态度。”

(刘磊:《越来越觉得个人的生命在整个宇宙之间是一个非常渺小的事情——〈人物〉对话杨振宁》,《晨曦集》P90)

杨振宁在半个多世纪的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养生长寿之道,确实对人们有所启示,也更加让人们认识到科学精神与长寿的关系。

(作者系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杨振宁晨曦长寿
走路是最好的长寿药
杨振宁百岁生日,我们欠他一个道歉
百岁杨振宁的长寿秘诀
红军不怕远征难
沂山晨曦
我希望
美丽的长寿花
杨振宁的放弃
世界最长寿的人
放弃也可以成就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