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录音版本巡礼(十)

2019-05-16 06:38文/王
钢琴艺术 2019年2期
关键词:拉什奏鸣曲钢琴家

文/王 遒

丹尼尔-本·比那尔(Daniel- Ben Pienaar)

2012—2014 Avie(2015,10CD)

南非钢琴家比那尔少年时在“全国青年音乐比赛”中脱颖而出,赢得海外奖学金得以负笈伦敦皇家音乐学院学习,1997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录制的全套巴赫平均律、莫扎特奏鸣曲广受好评。2012至2014年间他在新兴唱片公司Avie录制了这套“贝奏”全集。

比那尔的“贝奏”技巧全面,优雅鲜活,解读也富有创意。尽管他认为演奏者必须要强调个人主观性,展现个人对贝多芬的解读,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会忽略或篡改原作,而是在贝多芬的框架内尽可能表现出个人的创造性。比那尔主要通过速度的对比来体现这一点,与此同时,他的节奏却并不显得过分自由,速度上也并不过快,听起来稳定而不沉闷。偶尔也会采用类似于19世纪浪漫主义倾向的处理方式,在某些拍点上把双手错开演奏,把和弦弹成分解和弦,突出某些非传统的经过句和支声部。尽管在“贝奏”早期作品中,比那尔的这种演奏风格听起来有些不太让人适应,但在中期作品中他所爆发出的巨大的音乐张力却能使人忘却这种不适。他的《“热情”奏鸣曲》第一、三两个乐章,通过巨大的动态对比,在营造了排山倒海般的效果同时又足够清晰,足以令大多数听众震惊。

总之,或许这不是一版足够标准的演奏,但仍是极富个性又值得一听的版本。

让-艾弗兰·巴维(Jean-Efflam Bavouzet,1962—)

2012—2016 CHANODS(2017,9CD)

法国钢琴家让-艾弗兰·巴维毕业于巴黎国立音乐学院,师从扬可夫(Ventsislav Yankoff,E.费舍尔的学生)和法国学派三大导师之一的桑贡(Pierre Sancan)。他曾在1986年科隆“贝多芬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得一等奖。他录制的德彪西钢琴全集备受好评,并获得了“留声机大奖”。2008至2009年间,巴维四次赴北京,分八场演奏了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2012至2016年间在Chandos录制了全部“贝奏”,分三集9CD发行。

在如今这样一个技术不是问题的年代,巴维并不是一个以惊人技巧而扬名的钢琴家,但他懂得如何巧妙地使用技巧,用合理的方式进行演奏。他的演奏清新并富于想象力,充满法国学派特有的透明度,在营造出色彩明暗对比的同时也能兼顾乐曲的情感张力。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贝多芬奏鸣曲的权威演绎被德奥和俄罗斯学派演奏家所把持的格局打破,很多法国钢琴家开始录制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他们的指触极为轻灵,乐句短小精致、空间层次拉大,甚至大幅度降低作品的力度对比。近二十年来,法国钢琴家更在某种程度上进一步弱化了乐曲演奏上的张力,使人们听起来另有一番风味。尽管巴维这版录音并没有受到听众的广泛认可,但却可以视为对贝多芬传统演奏方式改变的一次有益尝试。

马丁·拉什(Martin Rasch,1974—)

2014—2016 Audite(2017,9CD)

马丁·拉什毕业于慕尼黑音乐和表演艺术大学,曾师从欧匹兹(Gerhard Oppitz),目前在该校任教。自2002年3月以来,他曾多次完整演奏32首奏鸣曲。这版录音录制于2014至2016年间。

拉什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他对均衡的把控—小至节奏、音色,大到旋律线条、作品结构,等等,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在追求平衡的限度内,拉什努力凸显作品的音乐架构,为使其一目了然,有时甚至带来节奏上的不流动。节奏上,拉什偏爱一种先紧后松的处理。他通常会在快板乐章中采用近乎节拍器般的节奏,乍听上去有些刻板、呆滞,但越到后来,这些看似顽固的节奏却形成了一股特殊的律动。接下来,他会在慢乐章,以及终曲乐章中以相对自由的速度演奏。比如,在第二奏鸣曲的末乐章,拉什把三连音弹成带前附点的三连音,以突显调式、调性上的色彩变化。这在德奥学派钢琴家当中,虽不能说绝无仅有,但也算得上凤毛麟角了。音色上,拉什不仅极富色彩感,更可贵的是他那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特别是在慢乐章中,拉什看似漫不经心地几句铺陈,都会别有一番风味。在《第四钢琴奏鸣曲》的第二乐章,在高声部婉转如歌的和弦连接和低声部棱角分明的分解和弦断奏中形成鲜明的对比,营造了强烈的画面感。

如果说拉什在节奏、音色等细节上已经如此考究,那么他对旋律线条的塑造就更令人赞赏。若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旋律,其核心框架的构成主要源于和弦音,而拉什则从这些和弦音中发掘出某种意大利歌剧式的旋律美感。此外,他对波音、回音等装饰音的处理也值得一提。有些演奏家对这些装饰音往往处理得有欠雕琢,殊不知这看似微不足道的装饰音,恰恰能反映出演奏者品位上的独到之处。在拉什的演绎下,这些装饰成了“贝奏”中的画龙点睛之笔。它们就像小说家笔下的小人物,虽然只是宏大叙事之下的装点,但谁说小人物的柴米油盐、悲欢离合就不值得细细品味呢?这些时而俏皮、时而雄辩的小音符,就好比一粒粒点缀在蛋糕上的樱桃,为这套高不可攀的“新约”平添了不少人间的烟火气。或许这是一版并不能让所有人满意,但却富有生趣的“贝奏”全集。

古乐器演奏版

马尔科姆·宾斯(Malcolm Binns,1936—)

1978—1979 Tower Records JP(2008,10CD)

Decca L’Oiseau-Lyre(2015,50CD)

英国钢琴家马尔科姆·宾斯是21世纪英国最杰出的钢琴家之一,此套“贝奏”是他在20世纪70年代录制的,由于版权问题,整套唱片只有LP,一直没有发行CD版,2008年Decca下属的子品牌Tower才将这套录音在日本市场发售。2015年Decca专门以发行古乐的L’Oiseau-Lyre商标发行了一套50张的古典与早期浪漫派作品的合集,其中第27至36张CD就是宾斯的这套“贝奏”全集。虽然这版“贝奏”CD刚刚在世界范围内发行,但事实上这却是第一套用早期乐器演奏的“贝奏”全集。整套录音根据贝多芬每首作品的不同作曲时间,选择了相应时期的13种不同古钢琴来演奏。

宾斯的演绎中规中矩,富有学术性,但和后来发行的一些古乐版“贝奏”全集相比却又远远不如,整体聆听体验并不好,并不能使人感受到古钢琴演奏贝多芬作品的魅力,甚至缺少使人坚持听下去的信心,这也可能是唱片公司一直没有把这版录音CD化的原因。

保罗·巴杜拉-斯科达(Paul Badura-Skoda,1927—)

1978—1989 Auvidis Astrée(1990,9CD)/Astrée(2011,9CD)

奥地利钢琴家保罗·巴杜拉-斯科达曾录制过两版现代钢琴演奏的“贝奏”全集。但众所周知,他同时还是演奏早期钢琴的“始作俑者”,他收集了大量不同时期的键盘乐器,对巴赫、莫扎特直到现代的钢琴都有着深刻的研究。

法国Auvidis公司曾以Astree商标发行过一系列古乐唱片,并宣称Astree的使命就在于“借曲目、诠释观点的拓展,建立新的价值标准,使古典音乐史上的经典作品不囿于既定的成见,以崭新的面貌重现给爱乐者”。正是基于上述理念。1990年,斯科达在该公司发行了一套古钢琴演奏的“贝奏”全集,现已停产。1998年Auvidis和Naive公司合并后以24Bit技术将其重新转制后仅在日本发行。

这套全集就是按照作品年代在七种不同的Fortepiano和Hammerklavier上演奏的(从1790年的Schantz Fortepiano到1824年的Conrad Graf Hammerklavier)。贝多芬所生活的年代正是钢琴制造不断创新和飞速发展的时代,贝多芬不同时期的钢琴作品也是受不断完善的钢琴制造驱动而创作的。与早期羽管键琴相比,贝多芬时代的古钢琴采用的已经是敲击式的机械装置,可以用手指控制音量的轻重,新式的机械结构则为演奏者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由于古钢琴与现代钢琴在发音、音色,以及结构上的不同,所以往往不能按照如今的演奏习惯和触键方法去弹,这使得整套录音听起来别具一格。

马尔科姆·比尔森(Malcolm Bilson,1935—)

1996 Claves(1997,10CD)

此套“贝奏”是由专弹古钢琴的美国钢琴家马尔科姆·比尔森和他的六个学生于1996年在Claves公司录制发行。其中第1、4、7、14、17、28、30号奏鸣曲是比尔森演奏的,Claves也曾把其中四首单独发行过一张CD。整套录音共使用了九种不同的古钢琴,是根据贝多芬每首作品的作曲时间来选择相应时期的乐器。可以说,这套唱片的学术意义远远大于它本身的演奏价值。

比尔森录制的莫扎特钢琴协奏曲和钢琴奏鸣曲曾获得极高赞誉,在这套贝多芬的录音中,尽管比尔森的演奏还算顺畅自然,富有流动性,但就整体而言却没能给人留下什么深刻印象。事实上近年来比尔森现场演奏的贝多芬作品确实很令人惊艳,强大的张力、扎实的手指技巧、极具说服力的演绎,不能不使人期待他在有生之年再录制一版完整的“贝奏”全集。

谭梅文(Melvyn Tan,1955—)

1992—1995 Virgin Classics(2004,5CD)

新加坡华裔钢琴家谭梅文(原名陈万荣)在12岁时作为天才儿童就读于伦敦梅纽因天才学校,后进入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学习古钢琴与现代钢琴的演奏。由于受英国“本真”音乐运动的影响,谭梅文最终成为一名古钢琴演奏家,并以此建立了广泛的国际声誉。正是由于对“本真”主义的崇拜,谭梅文演奏击弦古钢琴,在EMI公司录制了一系列广受好评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和钢琴协奏曲,尤其是和诺灵顿爵士(Roger Norrington)指挥下的伦敦古典演奏家乐团合作的贝多芬钢琴协奏曲更是获得“企鹅”三星带花的最高评价。

本套录音是谭梅文于1988至1995年间在EMI下属的Virgin公司录制并发行的。与一般古乐器演奏者的古板和学究气截然不同,谭梅文演奏温暖而又辉煌,充满了灵性。谭梅文致力于本真演奏的目的就是力图使人们了解那个时代音乐的本来面目,为此还创建了自己的仿古乐团。可惜到1995年,谭梅文宣布回归现代钢琴时,他只在古钢琴上完成贝多芬第1至3、5至7、11、13、14、16至21、23、25、26号等18首奏鸣曲的录制,2004年Virgin公司把它们结集出版。

值得一提的是,贝多芬在晚年拥有两台击弦古钢琴,一台1817年英式击弦机的Broadwood,一台维也纳式击弦机的Graf。相比Graf,贝多芬更喜欢击弦灵敏声音洪亮的Broadwood。如今在波恩的“贝多芬之家”,只剩下Graf 这台,而Broadwood那台在贝多芬死后被出版商斯皮纳(C.Anton Spina)买走,运到魏玛送给了李斯特,在李斯特死后,根据他的遗嘱,这台琴于1887年被捐赠给布达佩斯的匈牙利国家博物馆,1992年经过修复,由博物馆借给谭梅文在EMI录制了一张贝多芬小品集。然而这套奏鸣曲的录音使用的是Derek Adlam of a Streicher(1814)的复制品来演奏的,并不是贝多芬本人这台琴,这一点令人十分遗憾。

罗纳德·布劳提冈(Ronald Brautigam,1954—)

2003—2010 BIS(2014,9CD)

荷兰钢琴家罗纳德·布劳提冈早年在荷兰跟随杨·威津(Jan Wijn)学习,后来到英国伦敦和美国深造。在伦敦学习期间受到20世纪70年代“本真”运动的影响,开始演奏古钢琴并成为近年来最为知名的古乐专家。2003至2010年间布劳提冈在瑞典BIS公司使用维也纳Paul McNulty古钢琴的复制品录制了12张贝多芬的独奏作品,其中包括32首奏鸣曲及少年时写的其他六首奏鸣曲。2014年布劳提冈在他的19张贝多芬全部钢琴作品全集中,也曾把奏鸣曲部分以盒装版单独发行。整套录音采用SACD格式录制,音效十分惊人。

这是近年来少数能使人印象深刻的“贝奏”新录音,虽然仿古乐器的使用是一个令人注目的因素,但这并不是此套全集备受好评的关键。市场上从不缺乏各类本真演奏,甚至大多本真演奏听起来过于单调,缺乏变化和激情。但布劳提冈炙热的情感、完美的手指技巧、强大的音乐张力,让人充分感受到贝多芬时代乐器之王的魅力,更使这套唱片博得无数赞誉。

在某种程度上,布劳提冈继承了塞尔金的衣钵(他曾在美国受教于塞尔金),整体节构紧凑、大气磅礴,充满生机和闪耀着火焰般的热情,完全使人忘却了初听古乐器带来的不适感。整体上布劳提冈的演奏极富流动感,细节也处理得相当均衡与细致,尽管古钢琴的音效似乎不如现代钢琴温婉,也不如现代钢琴辉煌,但他清晰的层次感、动态的力度变化,以及对作品的深刻洞察和率真自如的演奏足以打破对本真演奏的成见。用那个时代的乐器再现当时的音乐作品,确实让人有一种穿越时空、返璞归真的感觉。毫不夸张地说,就演奏本身而言,即便包括钢琴演奏版本,布劳提冈的这版录音也能给听者以足够的启迪,并重建了“贝奏”演绎的新标准。(待续)

猜你喜欢
拉什奏鸣曲钢琴家
手机上的奏鸣曲
最具有诗人气质的大钢琴家
弹琴与补鞋
拉什福德:梦想本来的模样
饥饿奏鸣曲
笼中虎
三部奏鸣曲 俄克拉荷马城雷霆
匈牙利“国汤”与中国有神奇渊源
祭献奏鸣曲(组诗)
钢琴家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