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故事

2019-05-15 11:04卢同根
散文选刊·下半月 2019年5期
关键词:窟窿人世儿女

卢同根

我的母亲名叫彩女,她离开人世已经十多年了。

母亲五岁时便失去了父爱。我从未谋面的外祖父是抗日战争爆发第二年去世的。外祖母在我母亲不到18岁时也因病去世了,只留下母亲和一个大她12岁的姐姐相依为命。其实,母亲还有一个二姐,但因家里穷,养不起,十多岁时丢了,解放后多次寻找也没有结果。听母亲讲,这位二姐应该早已不在人世了,战乱年代,就是不被乱枪打死,也被饿死。母亲的苦,还体现在培养我们几个儿女上。父亲解放前参加革命,长期在外工作,一年难得有几次回家。因此,母亲作为“单手人”,一方面要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一方面还要管好五个儿女的吃饭、穿衣、求学,辛苦可想而知。

刚解放时,母亲一点儿文化都没有,便执着地参加了夜校识字班,从“一二三四五”学起。其中“窟窿”两个冷僻字就是那时学的,在母亲75岁即将离开人世时还能熟练地写出来,可见当初母亲学习的认真。其实母亲会写“窟窿”这两个字,也多少带有对我们儿女的爱。听母亲讲过,当初在识字班时,教员手把手教母亲写这两个字,母亲总是记不住。聪明的教员便联系当时盐场时常有小孩因无人照看掉进冰窟窿而溺亡的事进行讲解,使母亲牢牢地记住了这两个字。因为母亲深知,孩子如果掉进冰冷的窟窿里意味着什么。从此,不论是夏季还是冬季,没有大人的陪护,母亲是绝对不会让我们去玩水的。

父亲作为解放前参加工作、50年代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党委书记,对党的事业忠诚是坚定不移的,他的言行也深深地影响着母亲。因此,母亲在解放初期就提出了入党申请。尽管二十多年之后,组织上还是没有吸纳她入党,但母亲仍然执着地追求着自己的理想。1973年,我们举家搬迁到父亲长期工作的单位,母亲也由一名盐业工人转为化工产业的职工。搬家时,除了普通的几件家具外,母亲只带了两样东西:一个是工作介绍信,另一样就是几封入党申请书和党组织的推荐信。终于在1975年,母亲跨进了党组织的大门。

母亲对党组织的执着信仰还体现在时刻牢记自己是“党员”上。遇见荣誉时,母亲就会说自己头上不是有两个字吗,还是让群众当吧。母亲的话虽然不是什么豪言壮语,但却十分朴实。母亲从小就苦,而且长期处于“单手人”的角色,因此,身体一直不太好,患有高血压、白内障等好几种慢性病,并且心脏也不太好,伴有房颤和心衰,经常喘不过气,夜里睡不着觉。就是这样,她也很少打搅儿女,生怕影响我们的工作。2007年秋天,母亲又一次住进了医院,因白内障看不见东西,显得着急,坚持要做手术治疗。如果单纯的白内障是好治的,但她患有多种慢性病,在诊治过程中终究发生了多种器官衰竭的情况,一连十多天处于病危状态。有好心的邻居来看望母亲,看到母亲痛苦的表情,基于不忍心,想请一位“大仙”来给母亲治病,但母亲是一位坚定的无神论者,深知自己的头上刻着两个字——党员,以柔和的目光谢绝了邻居的好意。

我年少时,经常看到母亲起早贪黑地拼命工作,每回拉水船来了,母亲便急忙放下手中的活,一个人用她矮小的身躯给家里担水。别人家都有男子汉,而我的父亲不在家,儿女们又小,这些繁重的家务只能由母亲独自承担了,有时邻居和亲友也会帮忙挑一些,但毕竟吃水相当困难,一星期才会有一只水船过来,挑完了就得等下一次,母亲每次都是咬着牙挺过去,做饭洗衣服这些家务琐事看起来简单,但承担在母亲一个人的肩上却是相当繁重的。好在后来,父亲强行把母亲调去和他一起工作,来照顾母亲。

我是家中的“老小”,从小有些“自来惯”,两个姐姐、兩个哥哥对我既关爱又谦让,加之母亲也疼爱我,家里有好吃的都尽我来。我四五岁时,母亲带着我到离家十多里的镇子上赶集,买了一个甜瓜,说好让我到家以后再吃。母亲的意思很清楚,就是到家吃,也让我吃大头,但其他几个儿女多少也能吃上一小块,解解馋。可是回家的路上,母亲负重地背着我,我手中抱着甜瓜,一直涎着口水,不经意间,瓜从我的手中滑落,摔了个粉碎。母亲放下我,既有一点儿责怪我的意思又不忍心地将破碎的瓜捡起来,作了简单的处理,让我将瓜吃了。回到家,母亲就自豪地讲:“我家小儿子头脑活络,想吃瓜就把瓜摔了,将来肯定会有大出息!”直到今天,我虽然没有什么大的出息,但没有辜负母亲的希望,不仅入了党,提了干,而且职称达到了高级。

母亲为什么叫彩女,我想因为她是一片彩霞吧,是披在父亲和儿女们身上一朵不落的彩霞。

责任编辑:黄艳秋

猜你喜欢
窟窿人世儿女
天山儿女
亡羊补牢
江湖儿女
人间的事
与世隔绝的人世
如果相爱
亡羊补牢
养老窟窿如何补?
日全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