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研究

2019-05-15 10:31陈泽羽谭冰王焰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精准资助资助育人精准扶贫

陈泽羽 谭冰 王焰

摘 要: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助力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方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要求在社会的全方面打好脱贫攻坚战,做好精准扶贫,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也是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一环。

关键词:高校 精准资助 资助育人

本文试图以大连海事大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情况为例,研究目前高校精准资助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

一、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1.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手段单一,资格审核存在盲区

传统工作模式下,高校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基本流程为:高校根据当年资助政策确定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名额并结合学院生源情况分配相应名额到学院、学院根据实际情况分配名额到系(专业班级)、由辅导员或班主任组织开展资格审查和等级认定、院系工作小组评议并公示上报、学校审批公示、学校组织辅导员或班主任进行家庭回访。一定意义上,传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完善,有其程序严谨、相对公开的优点,但是在认定过程中,各个环节人为因素干扰太大,一旦基层工作开展不扎实,很容易出现突发或群体性矛盾,使资助工作落不到实处。

以大连海事大学某学院为例,该学院有417名本科学生,学校分配70个资助名额。该院在资格审查过程中,发现地方政府对《调查表》审查不规范、出具的家庭情况证明内容失实、学生陈述与日常表现不一致等多方面问题。笔者在调查时了解到,个别民政部门盖章时还会提醒同学要把年收入填低,以便获得资助。这样一来,学生的信息较容易失真,认定工作变成学生的比惨“集会”,部分学生浑水摸鱼,从中得利。

2.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缺少精神上的帮扶,成长成才更易受阻

物资上的匮乏或许只是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精神上的贫瘠往往会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丧失斗志。大多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自农村或偏远地区,家乡的现状与大城市的繁华、个人的衣着见闻与同学的穿着谈吐,都会刺痛他们敏感而又脆弱的心灵。如果没有及时有针对性的对这一群体进行帮扶,他们很容易选择逃避或沉浸在虚拟世界中,在偏离健康成长的沼泽中越陷越深。笔者对上述学院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长期跟踪观察,发现他们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自卑、羞怯心里,部分学生沉迷网络游戏,基本不与同学沟通交流,也不参与校园活动。从在校生心理测试结果显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要远远高于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伴随着大学生活的继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还表现出对就业的恐惧和对未来的的迷茫。一方面他们对于自己的职业缺乏清晰的规划,另一方面他们还要承担家庭的压力,反哺家庭。

3.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缺少感恩教育,容易出现认知偏差

马斯洛需求理论认为,人最低的需求是生理需求,最高的的需求是成就感。成就感和认同感是促进大学生成长进步最有益的精神食粮。如何促进受助学生获得成就感是一門值得学生工作干部队伍深入研究的课题。学校提供各类资助政策以缓解学生生活的压力,学生在获得帮助时,具有什么样的心态往往会影响学生的人生走向。如在资助的同时做好感恩教育,学生心怀一颗感恩之心,受助成长成才并反哺社会往往能给他们带来成就感,有助于社会的进步和公益事业的发展;如在资助同时未进行感恩教育,学生对国家、社会和学校的帮扶视作理所应当、理应所得,则容易形成一些错误的认识,形成不良风气,个人的成长对国家和社会无益,一旦形成群体效应,将对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二、针对高校资助工作问题的解决对策

1.加快资助工作信息化建设

(1)加强与学生家庭所在地政府的沟通,以学生当地民政部门精准扶贫工作为基础,和当地数据共享,确保相关数据真实有效。

(2)采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网上认定工作,根据生源地经济发展水平、家庭经济情况等指标科学构建测评体系,减少人为主观因素对认定结果的影响。

(3)利用大数据技术跟踪、计算在校学生日常消费情况,及时发现异常消费行为及长期低额消费行为,并将此类情况及时告知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工作干部,实现点对点资助。

(4)建立诚信档案,对学生的不诚信行为进行记录,根据各高校实际情况制定应对措施,旨在树立学生的诚信意识。

2.注重精神、物质双资助

(1)建议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单独设置奖学金,专门颁发给学习优异的同学,突出典型,起到引领和表率作用。

(2)建议班级辅导员定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人生规划、生活难题,多鼓励他们参加班级、社团活动,为他们建立良好的自信。

(3)建议学校各职能部门通力合作、全员育人,营造温暖、善意的育人环境,为寒门学子提供一个有温度、有深度的校园文化氛围。

(4)建议学校各职能部门,尤其是学生工作部和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应为学生搭建提升个人综合素质、了解社会的平台,举办资助育人相关活动,鼓励学生不断提高个人能力,心怀感恩,成长成才。

结语

高校资助工作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环节,也是精准扶贫的必然要求。扎实做好高校精准资助工作,有利于我们国家人才、教育发展,更有利于中国全面小康、社会主义的建设。我们应该看到目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信息化薄弱,寒门学子精神贫瘠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做好高校资助的“精准扶贫”,同时也要尽到好精准资助工作中的育人职责。

参考文献

[1]黄娟.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认定工作的路径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0):111-113.

[2]冯韵.以问题为导向,推进资助育人——以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16(三专)物流管理2班为例[J/OL].装备制造与教育,2018,(03):44-46[2018-11-06].

[3]任秀琼.“精准扶贫”视阈下高校贫困生资助问题研究[J].领导科学论坛,2018,(01):61-63.

[4]葛雪恒.精准资助背景下高校资助工作的人性化育人功能[J].管理观察,2018,(28):122-123.

猜你喜欢
精准资助资助育人精准扶贫
高职院校精准资助模式探究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探析
浅析高校学生精准资助的理论与实践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优化中职助学政策提高资助精准度策略研究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