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视角下的课赛融合培训模式探索

2019-05-15 10:37刘洁龙晓莉陈畅频
文教资料 2019年9期
关键词:课赛竞赛培训

刘洁 龙晓莉 陈畅频

摘    要: 学科竞赛是高校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学生受益不足。本文在分析其原因的基础上,探索移动学习和翻转课堂与课赛融合的培训模式,利用移动学习和传统课堂两者的优势,形成线上学习、线下实操,引导学生发挥主动性,同时扩大受益面。

关键词:  课赛融合    移动学习

一、引言

2015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被写入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同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7年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持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建一批“双创”示范基地,鼓励高校设立专业化众创空间。近年来,高校纷纷建立创新创业学院或相关职能部门。但创新创业教育处于初级阶段,注重灌输知识,缺乏对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引导,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沟通能力和竞争意识,难以成功创业。学科竞赛是高校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1],特别是“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能极大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实践证明[2-3],通过学科竞赛一方面可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强化创新创业训练。尽管学生对参加学科竞赛响应积极,但受益人少。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费有限,学科竞赛费用包含报名费、差旅费、办公和材料费、培训费、指导老师和学生奖励;二是指导老师有限,高校轻教学重科研,老师更注重学术研究,指导学生任务繁重且不算工作量,愿意担任指导老师的不多,能指导的学生数量有限,与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相比,教师更乐意作学术研究,参与的教授少;三是系统培训少,每个学生都要从头开始培训,老师精力有限,培训结果不理想。

在“互联网+”背景下,探索“以赛促课,以课促训”的课赛融合与移动学习结合的混合式培训模式是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一种新尝试。根据集训与竞赛中出现的问题及累计的经验,结合创业知识,设计移动学习与公选课有机结合的线上线下培训课程,使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自我管理学习进度实现个性化学习,在集训队伍中建立一支学生助教团队协助教学,利用即时通信工具建立交流群弥补教师学生交流的不足,通过举办讲座、组织校内赛校际赛等措施让学生增强比赛参与感,大幅度强化学生培训人次和培训效果,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精神和创业意识。

二、相关研究现状

以“移动学习”或“课赛”为关键词进行知网检索,截至2018年12月,2018年共有945篇,2017年共有1096篇,2016年1018篇,2015年有832篇,其中核心以上的论文,2018年47篇,2017年有111篇,2016年有73篇,2015年有97篇。综合分析这些文献后,发现近年来关于移动学习或课赛融合的研究呈现如下特点:

1.移动学习主要集中于移动学习理论研究、移动学习学习者行为研究、移动学习资源建设、移动学习相关技术研究、移动学习模式研究、移动学习应用模式研究、移动学习调查和反思研究、国外移动学习研究[4]。

2.课赛融合或者课赛结合主要集中在课程改革、教学效果、人才培养几方面研究,课程涵盖计算机、机器人、英语、电子等专业课程。

基于移动学习的课赛结合或课赛融合少有人研究,根据少学时多内容的课程要求,有必要对移动学习融入课程、竞赛训练的线上线下混合式培训模式进行探索。

三、移动学习与课赛融合的线上线下混合式培训模式

根据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探索与实际情况相符的培训模式。结合移动学习与传统课程的优点,形成线上学习,线下实操的特点,使培训工作能随时随地开展,将老师教为主的教学现状转变以学生学、学生做为主,采用任务导向型教学将竞赛项目分解为几个任务,每个任务的理论知识点及涉及的基础操作详细视频都作为移动教学呈现给学生,并有意识加入创业知识和创业故事,引导学生养成创业习惯。课堂以学生现场制作完成任务、教师解答问题、引导为主。课程结束通过分组赛选拔后进入实验室参加集训,通过校赛选拔的学生才能组队参加正式比赛。同时,学生还能将比赛成果转化为创新创业项目,发表论文,申报专利,从而进一步实现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的培养。

但移动学习与课赛的结合并不是简单的混合,需要从顶层设计、培训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时间四个方面进行大胆改革和创新,构建移动学习与课赛有机结合的混合式培训模式。

1.顶层设计

学科竞赛需要学生对知识深入理解,形成整体框架和自己的知识体系,考察综合运用能力,特别是理工科竞赛,注重创新能力。顶层设计必须明确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目标定位,并涵盖培训模式的战略定位、流程和制度。在培训上可以打造分级制度,以跨界的眼光构建课程体系,按照竞赛多学科的要求需要多学科教师跨学科设置实施课程资源、协同教学,避免割裂的知识讲授。培训体系由浅入深,每个学期安排一个层次培训,经过数个培训可以吸收进入集训队伍,学生可以选择参加竞赛、申请专利、申请项目等多种途径得到进一步锻炼。在给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顶层设计要注重创新创业和团队意识,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参观学习、亲身参加创新创业项目感悟。

2.培训内容改革

以智能车竞赛为例,本身是多学科跨界融合的竞赛,学生需要掌握计算机、电子、控制、电气工程、汽车等领域的大量基础知识。如果教师花费大量时间讲述基础知识和理论,则留给学生动手操作时间较短,为了兼顾学生的個体差异,涉及的知识点信息不够深入,信息获取量较低。学生实验完成率较低,调试频繁出错,降低信心。上课结束后学生的动手能力仍有待提高,学生为完成任务而实验,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不到锻炼,为此,教师团队摸索开展以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活动,将智能车制作过程采用任务驱动法按照由浅至深多个层次分解为电源设计、电机驱动设计、舵机控制等多个任务,围绕竞赛内容,将知识点、重点难点落实到各项任务中。培训由课外移动教学与课堂教学两部分组成,系统的理论知识、创业基础知识及实验演示视频将放到移动教学中,由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上老师会予以点评,以组队动手实验为主。移动教学内容的设置要凸显层次性,既有满足课堂实验的知识点和基本操作的详细视频,又有适当的拓展及对前沿技术和科学研究的追踪和创业故事及理论,满足个体差异教学。课堂教学以智能车制作设计过程分解的任务为蓝本,展示老师提前制作的或集训及参赛的成品半成品,老师与学生助教团队为现场出现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课程内容要随着竞赛规则的改变而更改,对集训和比赛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反馈。

除了既定的上课内容外,还邀请以往参赛的学生做讲座。每个培训层次最后一次课会安排一个小组赛,每个组用自己设计制作的智能车在标准赛道上比赛,成绩优秀的会选拔进入学生集训团队,未选上的学生在接下来的校赛中仍有进入集训的机会。

3.教学方法

混合式培训要结合移动学习与传统课堂学习两者的优势,利用移动互联网先进技术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发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在教学方法上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从灌输式改变为引导式。移动教学以多媒体课件、操作演示视频等图文并茂呈现教学内容,根据移动学习的特点,制作的移动学习课程必须具备小而精的特点,将知识点切割为10分钟以内,以动画视频为主吸引学生的兴趣。利用即时通信工具建立课程群,在移动学习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学生可直接在群里提出,教师与助教团队会进行解答。但移动学习单向性的特定,使教师难以感知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效果。效仿比赛提交设计报告,课堂上采用分组实验。每个任务开始前,学生分组都必须提交设计报告,在课堂上采用问答式与学生分组就设计报告进行方案讨论,同时记录下学生的回答情况,修改移动教学课程中不足的地方。一旦确定了方案,学生分组就可以开始任务,教师与助教团队始终以答疑的方式引导学生。任务完成后,每个小组必须提交总结报告,教师会把报告情况反馈到以后教学中。

4.教学时间方面

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教学时间从传统的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每个任务包含两次课,第一次课任课教师和学生助教团队要与学生完成对任务设计方案的确定,第二次课学生要完成整个任务。第一次课课前阶段要求学生在移动学习端自主学习,并完成设计报告,其中硬件部分包含工艺和电路设计,软件部分包含算法和模块分析。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直接通过课程群与教师、助教或同学讨论解决。上课阶段以学生分组完成任务为主,教师教学为辅,教师侧重于展示作品,对理论及实际上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点评,第一次课教师与助教团队会与学生分组讨论设计方案的可行性。两次课课中阶段,学生可预约实验室完成任务。第二次课学生可继续进行未完成的任务,第二次课课后学生回顾整个任务,就过程出现的问题、解决方法、课程感受、意见建议完成总结报告。

四、评价反馈和数据分析

本研究以2017学年-2018学年参与学习的学生和学生助教团队为研究对象。移动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免除了培训人数的限制,过去由于考虑到硬件成本和课堂辅导工作量限制培训人数,一个学年最多70名学生参与学习。结合移动教学后,经统计2017学年使用移动设备参与学习的学生超过300人。

使用调查问卷和单人访谈的方法进行调查,汇总学生对培训模式的满意度和建议,见下图。调查问卷采用李克特量表,问题主要涉及三个方面:(1)与以往的教学将比,對新培训模式的满意度;(2)培训后对智能车的了解情况;(3)对学习结果的满意度。通过调查可知学生对培训模式持较高的满意度,相较以往的模式,学生自认为培训模式比较灵活,容易接受,积极性和主动性较高,动手能力得到提高。在访谈中,一些学生表示学完后不再是纸上谈兵,非常有成就感。

五、结语

移动学习与课赛融合的混合式培训模式结合移动学习与以往课程的优点,使有限的课堂教学得到延伸,凸显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特色,形成线上学习、线下实操的特点,使教与学的主体性地位更加明确,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培训工作随时随地开展,受益面广。

参考文献:

[1]龙晓莉,陈新兵,谢斌盛,等.电类学科实践创新公共平台的建设[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6(2):155-157,172.

[2]王丹,李赫,邵俊涛.我国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出路[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7(18):223-227,234.

[3]宋爽,杨健全.依托学科竞赛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11):193-195.

[4]汤跃明,付晓丽,卜彩丽.近十年移动学习研究现状评述[J].中国远程教育,2016(7):36-43,80.

猜你喜欢
课赛竞赛培训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应用型本科院校卓越新商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及成效——基于“岗课赛证+思政融通”模式的探讨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以培育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课赛”融通课程改革研究
高职英语“课赛”结合中的教学映射
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课赛”有效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我看竞赛
培训路上的感悟——“喜、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