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玉荷/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福利镇水产畜牧兽医站
猪的生态养殖是将生态养殖技术纳入到养猪生产环节之中,从而提高猪肉的质量。生态养殖保证了餐桌上的安全,降低了环境的污染程度,提高了相应的生态效益。
1.遗传改良技术。如今,我国引入了大量的国外生猪品种,虽然在生长速度与料肉比方面大有优点,但是在其食用层面不能很好的满足我国国民的饮食需要。地方猪种在口感质感等方面赢得大众喜爱,但是该品种猪的生产效率过低,生产成本过高,极大制约了生态养殖的发展。所以,当下生态养殖的突破点必须放在品种改良上,采用选育与杂交的技术进行品种整合。
2.生态饲养技术
1)由于生态养殖注重猪肉的质感与口感,有条件的需要对猪进行必要的放养,为更好的保障生产出来猪肉的品质,需要母仔猪进行隔离管理与饲养,并利用先进的饲养技术。
2)在饲料中添加益生菌或将已发酵饲料(包括农作物及秸秆等)添加到饲料中。饲料微生物化后,猪群提高抗病力从而减少死亡和用药,提高消化吸收率从而降低料耗,改善猪肉品质从而提高品牌和效益,大幅减少养殖环境臭味与带来的污染等。
3)采用干清粪模式。对栏舍的猪粪不采用水冲洗,而是直接将粪铲出后进行集中微生物发酵,并进行节水改造、雨污分流。污水采用微生物产品进行生物处理,在沼气池、曝气池、分组过滤池等入口添加微生物,可以有效提高沼气产量与快速分解有机质,这样处理后的污水就含有大量的益生菌。
4)采用高架网床或舍外发酵床等模式从源头上解决减少环境污染,结合少量的人工种植优质牧草或农作秸秆补充,这就更能达到完善的生态体系,让猪的肉产品风味更回归自然,提高品质。
3.远程监控。生态养殖之中,需要对养殖实现自动化监控,这就需要猪场管理者安装高清智能监控摄像装置,充分测量猪圈的各个指标。依据实时传递的指标数据,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建立起数据库,并且依据数据库对猪圈的各个指标进行实时调整,以更好的满足生态养猪的需要。
4.对沼气进行综合利用。生态养猪场的选址十分关键,需要选择地势较高的地方,并且通风顺畅的地方。但是沼气池的选址恰恰相反,要选在地势较为低洼,可以使猪的排泄物可以顺利流入的地方。沼气池作为粪便物的发酵场所,可以实现沼气能源的生产,并且可以利用到发电、照明、有机肥等多种层面,这样可以很大成度上增加经济收益。
5.病死猪无害化处理技术。病死猪可以采用直接埋入猪粪中发酵,主要是因为一些新型高温菌种可有效分解死猪。操作方法如下:在粪堆底部放置菌种的锯末和少量的玉米粉,死猪放在锯末上,四周堆放新鲜猪粪和锯末拌好的菌种。经过1~3个月的发酵,死猪将会变为肥料,减少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1.必须严格执行消毒措施。针对生态养殖的特点与工作需要,猪场需要制定严格的消毒设施,加强对养殖场与活动场所的消毒工作。同时为确保猪防疫卫生工作进行的全面、彻底,相关养殖人员在出入养猪场过程中,应落实洗澡、更换工作服、消毒制度,同时针对备用和日用工作服,定期进行消毒处理,从传播途径上遏制病毒的入侵。
2.严格控制病源猪。针对养殖场卫生防疫工作,防疫人员应加强与卫生防疫部门的联系,增加对新型疾病、病源的认识,结合相关单位的处理措施,实现对猪相关疾病的完善处理,严格控制病源的产生和传播。
3.投入品使用和疫病防控。种猪、保育猪和育肥猪需要在各个阶段的日粮饲料中添加使用益生菌,养殖场不得存放和使用违禁药品。养殖户需要指定并严格执行免疫计划;不得使用有残留、影响产品质量及生物安全的化学消毒药;在需要对生猪进行治疗时,需要对病猪进行严格隔离,并且要遵守兽药使用的相关规定。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