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静 黄律瑶
(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1)
安东尼·德沃夏克(Antonin Dvorak,1841-1904)是继斯美塔那之后的又一位捷克民族主义作曲家。他不仅让捷克音乐在世界上取得成功,而且让更多国家的人们了解了捷克音乐以及斯拉夫音乐。德沃夏克的音乐创作多元化,其中捷克民族音乐元素、斯拉夫民族音乐元素和美国音乐元素最为突出。
德沃夏克的《A大调组曲》创作于1894年,这部作品使用了很多美国本土民族元素创作手法,例如美国黑人音乐布鲁斯中的典型节奏切分节奏,因此也被人称为《美国组曲》,这首钢琴组曲由五首小曲子构成,每一首都没有标题。本首乐曲为带再现的复三部曲式,第一部分为再现单三部曲式,中部为并列单二部曲式,第三部分为再现单三部曲式,是第一部分的原样再现。乐曲两端热烈欢快,中间的三声中部较为平静稳重,在整体上形成“动-静-动”的音乐发展态势。全曲共185小节,节拍为3/8拍,主调为升c小调。
德沃夏克的大部分作品,都强调了基本和声语汇上的调式性。该特征特别明显地体现在他对爱奥利亚(Aeolian)小调自然七级音的使用,表现出作曲家自身的斯拉夫民族性。在德沃夏克美国时期的作品中,除了自然七级音之外,还突出了五声性因素,并强调了主要的六级音。在《A大调组曲》第二首1-2小节中使用了五声性旋律,5-6小节,有自然七级音的使用。
谱例1(9-13小节)
谱例1中使用了非常流畅的低音线条,基本上都是在主和弦的基础上加入不断模进的低音旋律化进行。
本首音乐作品运用了与拉格泰姆节奏型相似的“三对二”的复节奏,以及美国布鲁斯音乐典型特点的切分节奏和富有趣味性的附点节奏。
谱例2(1-2小节)
谱例2中的1-2小节是第一部分的主题,第二、三拍的低声部都为两个十六分音符,与高声部的三连音节奏形成了“三对二”的复节奏。这种节奏型与美国的拉格泰姆节奏型里的元素相似。拉格泰姆不仅对后来产生的爵士乐在节奏上有着主要影响,也成为美国风格浓郁的严肃音乐中的重要材料与结构因素之一。
在组曲中作曲家使用了大量的切分节奏,这一节奏是美国布鲁斯音乐的典型特点。布鲁斯音乐是源于非洲贩卖到美国的可怜的黑人奴隶,每到周末他们就会聚到一起唱歌跳舞,在简单的吉他歌曲中,他们谈到了乡愁,并在歌曲中融入了种植园的小调,地方民歌,逐渐形成了布鲁斯音乐。
在《A大调组曲》五首乐曲中,每一首都运用了附点节奏,这里以第二首为例。18-24小节,是本曲第一次出现附点节奏的地方,首先是以一种非常经典的八分附点节奏型出现,两个小节过后,在21小节的第二拍高声部的八分附点节奏与低声部的第三拍形成带有切分节奏感的八分附点复节奏。在67小节在八分附点的第一拍上加入了波音,起到了装饰的效果,使乐句更富有趣味性。
通过对《A大调组曲》的第二首特色节奏的运用分类归纳,如表1所示:
表1.《A大调组曲》第二首节奏类型及使用频率归纳表
1-2小节中使用的是主和弦的(上行)分解和弦式织体,在Ⅰ、Ⅲ、Ⅴ级上重复。
如谱例1所示,低声部是由三连音分解和弦式织体构成,分解和弦与三连音的结合为乐曲增加了向前的流动感。类似于爵士乐中的摇摆节奏,由于采用了连续不断地平均的三连音音型,从而给人以一种无穷动力的感觉。
乐曲的45-49小节,其中46小节是45小节的完全重复,这两小节是由柱式和弦织体构成。47小节开始低声部由省略五音的主和弦的第二转位构成节奏型织体,低声部由八分音符组成同一节奏型,旋律声部三连音组成,使音乐更加富有热情。
乐曲的61-76小节,在乐曲的中部,基本上都是由对比复调织体构成,这一段由四个声部构成。
通过对《A大调组曲》第二首中的特色织体运用进行分类归纳,如表2所示:
表2.《A大调组曲》第二首织体类型及使用频率归纳表
德沃夏克到达美国之后,对美国本土音乐产生兴趣,在此期间他发现了黑人音乐和印第安人音乐,他认为这是美国音乐的真正来源。于是在作品中融入黑人音乐拉格泰姆与爵士乐的节奏型,并与自身斯拉夫民族性相互融合。德沃夏克详细阐述了民间音乐的观点和意见,并从头到尾贯穿了自己的美国作品。它展示了民间音乐素材的巨大潜力和能量,这种做法具有深远的影响。最重要的是,美国人开始审视自己本土的音乐素材。尽管世纪之交时期没有产生一流的作曲家,但仍有许多活动遵循着德沃夏克的方向进行着,它对20世纪美国大量民族音乐家的诞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