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空间改造的实践及思考*
——以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

2019-05-15 07:58
图书馆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华师研讨图书馆

(1.广州大学图书馆,广东 广州 510006;2.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1 引言

高校图书馆空间改造是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为更好地适应用户需求,拓宽服务功能的重要发展方向。随着用户信息行为的变化,图书馆纸本资源利用率逐渐降低,数字资源利用率逐渐提升,国内外高校图书馆都面临着转型,转型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尽量压缩藏书空间,改造成知识交流空间、学习空间、文化空间。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主席L·M·W·安德森在1979年就曾提出图书馆的建筑设计要分析和评估图书馆各个方面的工作,功能要素相对于形式等要素已取得明显的优势,且计算机的出现和发展对未来图书馆的空间及空间的利用影响巨大,图书馆的设计将不再只是为了储存文献资源,更重要的是为读者提供更多的空间[1]。美国社会学家雷·奥登伯格于1989年提出了“第三空间”概念,并将图书馆设定为第三空间[2]。共享空间的理念源自欧美,美国艾奥瓦大学图书馆1992年构建的“信息拱廊(Information Arcade)”是最早的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IC)[3]。2003年,Bennet的报告《Library Designed for Learning》使国外图书馆界意识到建设社交型学习空间的必要性,转而开始设计以读者学习为中心的配套空间服务[4]。2005年,吴建中将图书馆空间理念引入我国[5]。此后随着空间理念的引入和知识服务型信息共享空间(Knowledge Service Information Commons,KSIC)的发展,我国图书馆界掀起了图书馆空间服务的研究和实践热潮,高校图书馆也陆续开展新馆建设和现有空间改造工作,开始注重将以书为主的传统图书馆建造成以人为主的新型空间,致力于打造舒适的、能够满足读者交流和学习的空间。本文对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以下简称“华师图书馆”)空间改造实践案例进行剖析,总结其在空间改造方面的经验,以期为图书馆业界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提供参考。

2 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空间再造实践案例

为积极应对图书馆新的发展趋势,更好地满足全校师生在新形势下的需求,华师图书馆新型空间秉承“资源·共享·服务”理念,致力于以完善的设施、管理有序的资源和信息化的共享管理方式等为本校师生提供新型的学习模式和共享的交流社区。华师图书馆通过空间改造工程开辟了知识共享空间、至善堂阅读推广空间、中央大厅、文化艺术空间、新书空间、数字资源空间和“读吧”有声阅览室。

2.1 图书馆空间改造一期成果

华师图书馆空间改造一期工程完成于2017年3月,其目标是打造知识交流中心,促进经典阅读,知识共享空间和至善堂阅读推广空间正是该期工程的成果。

2.1.1 知识共享空间

知识共享空间新建于华师石牌校区图书馆一楼西座,由普通阅览室改造而成,主要为全校师生提供独立学习研究、小组研讨、学术交流的场所。如表1所示,该空间包括小组研讨室、单人研修室和开放区域三种类型,其中研讨室又分为6人、10人和20人三种不同的规格[6]。除开放区域随到随用外,各类型研讨室和研修室读者均可预约使用,读者可通过华师图书馆网站“空间预约”栏目输入账号和密码进行网上预约,也可以通过一楼知识共享空间门口的自助预约机进行现场预约[7]。由于单人研修室数量有限,需求较大,故教师具有优先预约使用权。知识共享空间白、蓝、黄等色彩的搭配、在研讨室设有多媒体教学一体机和储物柜、单人研修室提供储物柜和台灯、20人的大研讨室设有投影仪、开放区域提供各种形状的桌椅和存放有经典书籍的各类书架等一系列的措施为读者创造了一个舒适的学习研讨空间。

表1 知识共享空间

一楼知识共享空间自启用以来,颇受师生欢迎。《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知识共享空间管理办法(试行)》规定:研修室只允许1人研修使用,6人研讨室为3-6人,10人研讨室为7-10人,20人研讨室需为10人以上;研修室和研讨室预约最短时间为1个小时,最长时间研讨室为3个小时,研修室为14个小时。截至2017年12月19日10:00左右,知识共享空间预约使用统计数据(法定节假日除外)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研修室的利用率最高;使用人数和人次数最多的研讨室是6人研讨室,且人均使用次数和人均使用时长数据也较大,究其原因,读者参加各类型比赛或学习小组的人数基本在3-6人,这样的人员规模方便任务分配和沟通协调;其次是20人研讨室,20人研讨室配有投影仪,可作为小型课堂,这不仅是图书馆延伸服务、拓宽服务范围的一种方式,也是其利用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表2 空间预约情况表

2.1.2 至善堂

“至善堂”位于华师石牌校区图书馆六楼南座,主要用于弘扬中华文化、培育人文素养、交流学术思想、开展经典阅读等,其名称来源于《大学》。至善堂包括尚书房、博雅斋和听雨轩三个空间,如表3所示,三个空间有不同的侧重点:尚书房配有桌椅、图书、音响、投影仪、多媒体教学一体机等,通过开展专家讲座、读书会、真人图书馆等形式推广阅读,由表2可知,自尚书房开放以来,有部分读者不止一次预约使用;博雅斋配有茶具、围棋、桌椅等,主要开展主题活动以推广经典阅读、培育人文素养、交流学术思想;听雨轩配有桌椅、插座为师生自主学习、交流与研讨提供支持。读者在使用尚书房和博雅斋时,需提前预约,考虑到空间的有限性和功能设计,故以教师申请为主,图书馆相关管理人员审核后方可使用,听雨轩是开放区域,读者无须预约,可随到随用。

表3 至善堂情况

至善堂开放以来,陆续打造出经典讲坛、行知论坛、博雅沙龙、真人书会、尚书会、阅读马拉松等系列品牌活动,影响力逐步扩展至一校三区。“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是近年来图书馆界探讨的一个问题,华师图书馆尝试性地进行探索,在尚书房开展促进幼儿阅读推广的“蒲公英的种子”阅读推广系列活动,12月15日下午举办了第一期活动:[周五时光]“共读·绘本”亲子活动,成效颇佳[8]。博雅斋文化氛围浓厚,布景典雅,除图书馆组织的主题研讨活动外,校内教师曾预约此处作为给硕士研究生上课的地点,图书馆也向实现将课堂引入图书馆的目标迈进一大步。与此同时,图书馆也在思考如何能够将服务嵌入教学和研究,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支持功能。

2.2 图书馆空间改造二期成果

华师图书馆空间二期改造自2017年4月启动,完工于2018年1月,建设经费共450万元,完成了中央大厅、文化艺术空间、新书空间和数字资源空间的改造。

2.2.1 中央大厅

改造后的中央大厅配色以简约的欧式风格为主,布置又糅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大厅中上部有一块巨型LED屏,LED屏正下方是文化墙,墙中间放着70周年校庆时校友赠送的端砚,端砚两边刻有以汉字方块字形式呈现的《师说》和《劝学》,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左右两侧各有展示书架,书架左侧是负责总借还、委托借还、办证、学位论文呈交的总服务台,改造后的总服务台面积比之前缩小50%。此外,大厅两侧设有休闲区,允许用户小声交流和讨论,透过玻璃可观赏到竹林。

2.2.2 文化艺术空间

文化艺术空间位于华师石牌校区图书馆一楼正门的左侧,总面积约500m2,是由原网络资源中心改造而成的展览空间,其功能定位是作为展览馆藏特色文献、优秀传统文化、现当代艺术品、学校历史资料及校园文化成果以强化图书馆文化功能的场所[9]。

2.2.3 新书空间

华师图书馆每年新入藏图书约10万册,新书是图书馆使用率最高的一部分图书,根据图书馆“三线典藏制”原则,同时考虑到过去经常有同学反映图书馆新书少、新书找不到等问题,华师图书馆在实施空间改造时,将设置专门的新书空间作为二期改造工程的重点项目。新书空间位于图书馆一楼大厅右侧,目前已有超过3万册的新书,除少数工具书仅限在馆使用外,其他图书均可外借。由于空间有限(约600m2),新书空间受大英图书馆的启发,使用U型两层书架以增加藏书量。此外,新书空间内还专门开辟出主题展览空间,不定期开展主题书籍推送、热门图书展览等活动。

2.2.4 数字资源空间

随着移动互联网设备的普及,入馆的读者大都会携带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原有的网络中心三百多台电脑显得有些冗余且又占据较大的空间,故而华师图书馆对原网络中心的空间进行分割改造以提升空间利用率,建成放置95台电脑外加一个培训室的数字资源空间。数字资源空间的电脑可供全校师生查找电子资源或进行网络学习,培训室配有30台电脑,图书馆与数据库资源使用、科研软件使用等相关的培训活动会在这里举办。

2.3 “读吧”有声阅读区

“读吧”有声阅读区建于华师大学城校区图书馆一楼,该区域原是教材中心,图书馆收回后,将此空间建设成为“读吧”有声阅读区,目前“读吧”的设施设备比较简单,难以提供更深层次的服务,如何完善有声阅读区的设施设备,拓宽服务功能,这也是图书馆未来工作的一个方面。

3 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空间改造的经验

总结华师图书馆空间改造的实践经验,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3.1 把握国内外业界发展态势

准确把握国内外图书馆空间服务研究和实践发展趋势,了解国内高校图书馆空间服务现状,是华师图书馆空间改造实践成功的重要方面。空间服务理念自20世纪90年代兴起后,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许多图书馆建立各具特色的空间。空间服务理念在我国的引入也掀起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的热潮。华师石牌校区图书馆空间改造是在充分调研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和实践案例的基础上,结合本馆原有空间面积、项目资金等实际情况最终拟定的,使得本馆空间改造的成果在国内高校图书馆首屈一指。

3.2 制定切实有效的战略规划

通过制定图书馆发展战略规划,将空间服务的目标、功能设计要求、建设和实施进程、责任者等明确成文,是华师图书馆空间改造实践成功的关键要素。为正确把握新时代背景下图书馆的发展路线,确定新时期全馆的发展任务和目标,华师图书馆2016年3月制定了《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2020年)》,其中服务发展总体目标指出“将图书馆打造成一个集学习研究、信息发现、知识创新与休闲体验于一体的校园学术文化中心”。服务发展分目标的目标三更是明确要“重新规划服务空间,实现图书馆新的功能布局”,并在改进策略的行动方案中具体列出要建立学习共享空间、研讨空间、展览空间等功能空间。此外,在华师图书馆近五年发展规划中还制定了实现目标的分年计划表,划分主要负责部门和协助部门,明确权责范围,充分调动各部门乃至全馆的工作积极性,以保证目标计划的顺利实施。

3.3 切合用户的空间功能需求

注重用户体验和空间功能需求,是华师图书馆空间改造实践成功的前提。华师图书馆从空间功能的定位到布置的细节,再到设施的配备,无不蕴藏着以用户空间功能需求为导向的改造思路。例如,从空间功能定位方面,有以促进知识交流和自主学习为服务目的的知识共享空间、以阅读推广、促进经典阅读为中心的至善堂、作为文化中心的文化艺术空间等;在布置方面,采用恰当的配色并提供以舒适为主的桌椅;在设施配备上,无线网、插座、多媒体教学一体机、吧台风格的座椅等的配置均能够提升用户体验。

3.4 设计合理的空间功能布局

建设以功能定位为主的新型空间,通过优化空间功能布局来延伸图书馆的服务,是华师图书馆空间改造实践成功的基础。华师图书馆秉承“资源·共享·服务”的服务理念,在加强传统服务的基础上,利用有限的空间资源,对图书馆空间的功能布局进行了合理设计,增加或改建了大量的新型空间,如知识共享空间、至善堂、文化艺术空间、数字资源空间、新书区、有声阅读区等。

3.5 注重新型服务空间的宣传

2017年3月3日华南师范大学官方微信订阅号“晚安华师”新空间宣传推文《抢鲜看!华师图书馆全新空间即将惊艳亮相》一时间刷爆朋友圈[10],阅读量100 000+,点赞数达到625次,获数百条评论及评论点赞,阅读量在“晚安华师”订阅号所有推文中排行第四。新浪教育[11]、搜狐教育[12]等多家媒体转发。华师图书馆新型空间于2017年3月8日正式开放,空间一经推出,在国内反响热烈。2017年3月14日16时58分,人民日报新浪官方微博“别人家的图书馆!广东高校图书馆颜值逆天”以图文配的形式介绍了空间改造后的华师图书馆,并表达了赞赏。人民日报此条微博在发出六个小时内,曾一度上升至新浪微博实时热搜榜第四位,被转发2 167次、评论2 022次、点赞6 918次,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极大的关注。

4 启示和建议

随着我国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热潮的掀起,图书馆空间服务的理论和实践也日趋丰富,本文通过对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的空间改造进行分析,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4.1 开展读者需求调查

贴近读者学习生活,尽可能满足读者对于图书馆空间的功能需求是高校图书馆丰富服务内容的重要目标。图书馆空间服务的核心是读者,不同读者对图书馆空间有着不同的功能需求,Mirijamdotter等在2006年就提出图书馆要根据学生的意见和偏好来实施空间改造[14]。图书馆在空间改造前通过开展读者需求调查,以读者需求为导向来规划新空间的服务功能,并就空间设计、布局和设施配备等方面积极与读者代表进行对话,吸引读者参与到图书馆空间改造工作中,以求尽可能贴合读者的空间需求。

4.2 实施空间再造评估

对图书馆空间再造实施评估,不仅有助于图书馆对用户空间需求及利用行为的发掘,而且有助于馆员正确认识图书馆服务功能的延伸,逐渐形成全体馆员对图书馆空间再造的共识。国外的图书馆对空间评估的研究和实践比国内早很多,例如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格林斯伯勒分校图书馆在2007年便开始部署空间评估,设计包括目标体系、调查问卷体系、数据采集方法论体系、结果报告体系四个维度在内的空间评估体系,并于2008年实施了全馆第一次大规模评估,在此后数年,又逐步将空间评估深化,空间评估的结果对该校图书馆空间规划设计、设施配备、图书馆组织氛围、图书馆服务工作等多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15]。图书馆通过在空间改造前实施空间评估,获取客观有效的数据,充分挖掘读者的实际和潜在需求,分析读者空间利用行为,使图书馆能够规划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设计满足用户功能需求的主题空间。在空间改造后实施评估,可以有效地评价空间改造的完成程度和服务效能是否达到预期。鉴于此,图书馆制定科学合理的空间评估体系,实施空间评估已然成为空间改造工程的重要部分。

4.3 优化空间功能设计

对于图书馆来说,如何对有限的空间进行功能规划设计,利用已有的空间灵活地实施改造工程,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重要的命题。罗伯特·希尔对IC在美国高校的发展进行了总结,把IC的特征归纳为:普遍性(ubiquity)、适应性(utility)、灵活性(flexibility)和群体性(community),这些特点也是IC为什么能如此得到欢迎的原因[16]。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读者空间功能需求的不断变化和技术的变革使得图书馆空间的规划设计要尽可能考虑其发展性特征。图书馆空间从过去以收藏纸质资源为主,到现今逐步转变促进知识交流、传承文化,激发创新的知识空间、文化空间、创新创意空间,在实施空间改造时,也应当预测和把握未来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充分吸收新理念、新思想,进而优化空间功能设计,使得图书馆空间能够灵活应对一定时期内的变化,促进可持续发展。

4.4 提升设备资源配置

从用户视角和实际需求出发,提升图书馆新空间的设备资源配置,是图书馆空间改造工程的基础。Bailin在2011年的研究中发现学生对配备有技术设施的协作空间评价很高,这项研究除虚拟空间外,学生还要求建设物理学习空间[16]。在图书馆新空间除提供多媒体一体教学机、舒适的桌椅、电源、储物柜、柔和护眼的灯光,保证网络顺畅等之外,适当地配备Kindle阅读器、iPad等移动阅读设备,满足读者在数字化时代的阅读需求。另外,在数字资源空间的电脑上安装或提供与科研学术相关的软件,诸如NoteFirst、EndNote等文献管理软件供读者自主拷贝和下载,并提供相关的安装和使用视频。

4.5 拓宽多方协作路径

图书馆空间再造的根本在于满足读者需求,保持与读者之间的互动沟通,通过多方协作嵌入读者的学习生活是一个重要步骤。美国雪城大学与艺术学院的教职工合作,在图书馆新空间中展示学生和教师的成果,不仅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活动,也为图书馆其他读者带来不一样的视听盛宴[17]。华师图书馆将课堂引入图书馆新空间,开辟出第二课堂,增强了读者对图书馆的认知。另外,图书馆可尝试与学校科研部门、党政机关合作,在新空间开展学术交流、思政教育活动等;也可以与校内学生组织合作,支持学生举办创新创意丰富多彩的活动;或是与校外科技文化类组织机构合作,引入社会力量,策划实施能够开拓师生视野,丰富师生业余文化生活的活动。除此之外,高校图书馆也应该思考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通过空间再造来整合图书馆的服务和资源,拓宽多方协作路径,来充分发挥高校作为学术科研成果的产出地对社会创新发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5 结语

为了迎合高校师生在新形势下的学习教学风格,满足其多样化的需求,高校图书馆空间必须要不断地推进转型和创新。与数字资源的日益丰富和高等教育模式的转变相适应,图书馆资源中心的功能正在逐渐弱化,学习中心、交流中心、文化中心的功能在加强。正是对这一趋势的精准把握,华师图书馆通过一系列措施,对石牌校区图书馆进行了一二期空间改造,通过开辟新的空间、完善原有空间设施、提升资源配置、提供新型的学习模式和共享交流社区,推动空间的升级、转型与创新,迎合了高校师生在新形势下的学习教学风格,满足其多样化的需求,重塑了图书馆的功能、服务和价值。

猜你喜欢
华师研讨图书馆
《百年巨变:布朗族莽人社会变迁》作品研讨
朗智无界 盛享未来——与朗盛聚合物添加剂业务部的深入研讨
水运发展与专业研讨
华中师范大学: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图书馆
柑桔无公害栽培技术研讨
第二届“华师科技园杯”优秀学术论文2016年12月评选结果
2015年“华师科技园杯”优秀学术论文特等奖、一等奖获奖名单
去图书馆
华师男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