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肛型肠梗阻减压导管在肠梗阻中的临床应用

2019-05-15 00:53刘洋沈阳市肛肠医院7疗区辽宁沈阳110000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9年7期
关键词:肠壁肠管肠梗阻

刘洋 沈阳市肛肠医院 7疗区 (辽宁 沈阳 110000)

内容提要: 目的:分析经肛型肠梗阻减压导管应用在肠梗阻患者中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3月~2017年12月沈阳市肛肠医院治疗肠梗阻患者160例,按照治疗方法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经肛型肠梗阻减压导管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腹痛、腹胀消失时间(41.03±4.16)h,自主排气时间(76.43±6.35)h,胃肠减压量(712.54±54.32)mL/d,住院时间(11.38±2.08)d均优于对照组指标,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25%显著高于对照组82.50%,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肛型肠梗阻减压导管应用在肠梗阻患者中可以提升临床治疗效果,缩短患者康复时间。

肠梗阻属于临床常见的急腹症,主要是多种因素造成了肠管通透性阻碍引发的肠管组织损伤和全身功能性紊乱,患者表现出肠管扩张、肠壁变薄,肠腔内的压力升高,随着病情进展可能造成肠壁充血水肿,严重的出现肠壁坏死和感染性休克,影响了患者生命安全[1]。目前临床治疗肠梗阻主要是降低肠腔内的压力,将肠内容物充分引流恢复肠壁的血液运行,以往临床主要采用普通鼻胃管进行胃肠减压,但是导管较短,减压范围小,因此减压效果有限,总体的治疗效果一般[2]。本研究观察了经肛型肠梗阻减压导管应用在肠梗阻中的治疗效果,以期为临床提供指导和依据,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选取2016年3月~2017年12月沈阳市肛肠医院治疗肠梗阻患者160例,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80例,男性51例,女性29例,年龄34~79岁,平均(59.57±3.60)岁。观察组80例,男性48例,女性32例,年龄31~76岁,平均(58.89±3.58)岁。所有患者均经X射线检查出现肠管扩张,可见气液平面,患者出现急性腹痛、腹胀,患者均在本院接受治疗,所有患者均获取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除外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血液系统疾病患者以及精神疾病患者。两组基础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患者基础治疗,包括禁食水、胃肠减压和肠外营养等支持治疗,纠正酸碱失衡并给予抗炎支持治疗,在结肠镜下置入支架开展胃肠减压治疗。

观察组:采取经肛型肠梗阻减压导管进行治疗,清洁灌肠后进行肠镜检查,观察梗阻部位,通过组织检查孔在导丝引导下进入肠道,暴露近端结肠后置入扩张导管张,植入肠梗阻减压导管,灌注30mL生理盐水,完成后在导管外端连接Y型接头,观察患者引流情况,术后给予常规抗炎支持,其余基础治疗同对照组。

1.3 观察指标

治愈: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腹部X射线提示肠管积气、积液完全消失;好转:患者治疗后临床体征部分好转,X射线提示肠梗阻部分缓解;无效:经治疗后上述临床症状和体征未见改善或者加重,腹部X射线提示肠梗阻征象无变化。记录两组患者腹痛、腹胀消失时间、自主排气时间、胃肠减压量、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分析

选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分析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s进行描述,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检验,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1提示差异显著。

2.结果

2.1 观察组和对照组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25%高于对照组的82.50%,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2.2 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恢复情况对比

观察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和自主排气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胃肠减压量明显增加,住院时间缩短,统计学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3.讨论

肠梗阻属于临床常见的外科急腹症,患者的肠壁出现扩张,肠蠕动减慢,因此食物通过肠道的时间延长,肠梗阻发生后会导致患者肠黏膜缺血和缺氧,随着病程进展可能造成肠坏死或者穿孔,对患者生命安全产生威胁[3]。肠梗阻危害较大,一方面患者肠腔内细菌大量繁殖,进一步加重气体的产生;另一方面肠管扩张后肠腔内压力增加,血液运行障碍,患者肠黏膜内的血管通透程度增加导致液体转移到肠腔,压力进一步增加后淋巴回流受阻,肠壁充血加重[4]。

本院采用了经肛型肠梗阻导管进行治疗,该方法一方面起到了快速引流作用,可以迅速减轻患者腹痛体征,对患者肠壁水肿起到了减轻作用,因此在急腹症治疗中发挥治疗效果;另一方面有利于计算引流量,医生可以根据情况计算补液量,维持了患者体内酸碱平衡状态[5]。本院采用经肛型肠梗阻导管中要防止大量进行冲洗,遵循量出为入基本原则,必要时可以开展间断的负压吸引,冲洗的时间可以延长,有利于提升临床治疗效果[6]。

综上所述,经肛型肠梗阻减压导管应用在肠梗阻患者中可以提升临床治疗效果,缩短患者康复时间。

表1. 观察组和对照组临床疗效对比(n=80,n/%)

表2. 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恢复情况对比(n=80,±s)

表2. 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恢复情况对比(n=80,±s)

注:组间比较,*P<0.05

组别 腹痛、腹胀消失时间(h) 自主排气时间(h) 胃肠减压量(mL/d) 住院时间(d)对照组 67.34±9.11 105.48±13.56 453.19±27.75 16.61±4.34观察组 41.03±4.16* 76.43±6.35* 712.54±54.32* 11.38±2.08*

猜你喜欢
肠壁肠管肠梗阻
粘连性肠梗阻,你了解多少
超声引导下床旁鼻空肠管置入术在危重患者肠内营养中的应用研究
肠梗阻放射诊断中多层螺旋CT的应用分析
基于塞丁格技术的套管法在更换鼻肠管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肠壁增厚分层并定量分析对小肠坏死的诊断价值
16 排CT 诊断肠壁缺血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及临床作用探讨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体会
一例肾移植术后并发麻痹性肠梗阻患者的护理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各级肠管回声增强的临床价值分析
多层螺旋CT在肠壁缺血性病变患者中的诊断价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