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贡院遗址

2019-05-14 11:01冯家红
东方收藏 2019年1期
关键词:科举考试科举制度舞弊

冯家红

六朝古都南京秦淮风光带通称“十里秦淮”,这条“桨声灯影”的人文之河,历史上素有“六朝金粉”之誉。明清科举鼎盛时期之际,这里曾经盛极一时,河房河厅,夹岸而居,画船箫鼓,喧声达旦。与它毗邻的即为“明经取士,为国求贤”的江南贡院。清代末年,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当年号称全国最大的科举考场亦被撤除,仅留下明远楼、飞虹桥及部分号舍等遗存。为了进一步传承历史悠久的科举文化,再现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科举考试的历史场景,2017年,政府斥巨资,以江南贡院历史遗迹为基础,新建成了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博物馆总占地约6.63公顷,以线性展示的形式,通过部分科举文物,辅以多媒体互通设备、场景还原等方式提升参观的趣味性与互动性,使参观者可领略科举制度发展的千年历史,感受古代举子科考的艰辛历程,了解科举民俗蕴涵的文化信息,体验当年南京作为南方科举考试中心的繁荣。这里也是南京廉政文化示范点,如果联系当今倡廉反腐,提倡诚信的现实,你也可以体会到科举制度建设诚信公正秩序的严谨周密与来之不易。

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300年之久,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它作为一种人才选拔制度能够跨越隋至清代的漫长岁月,不仅仅是因为历代统治者的呵护与力挺,更是源于其具有公平公正的制衡能力。“国家之兴,端赖人才”,为国求贤一直都是中华文明亘古不变的追求,也是中华文化绵延千年之久的动因之一。

中国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迭经了岁月的磨砺,是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逐渐臻于完善的。它基本上经历了禅让制、世官制、明贤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直至科举制的演变过程。科举制在人才选拔过程中,主要以考试成绩定去留,不仅在命题、考试、录取等环节体现诚信与公正,人才选拔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从官宦世家子弟到平民百姓,只要身家清白、德才兼备,基本都可以参加考试,从而开辟了寒门子弟通过努力进入仕途、实现自身价值的通道。这不仅给寒门士子改變命运提供了机会,也促进了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更为统治阶级储备人才、维护自身统治奠定了牢固基础。因此,科举考试制度得到了历朝历代统治者的追捧与护持。

科举制度在实行过程中,已深深扎根于社会文化的各个层面,也正因为它对改变士子命运、巩固国家统治的重要性,科名成为许多士子的毕生追求。统治阶层为了充分发挥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作用,保证科举考试的诚信与公正,也在不断对科举制度进行修正与完善,但尽管如此,由于古代士子对科名的强烈渴望,考场舞弊行为屡禁不绝,不断冲击着科举考试公平公正要义的底线,那么,科举考试的组织者是如何应对科场舞弊行为的呢?

考官选派有标准

在科举考试举行过程中,考官受贿、暗通关节的舞弊行为时有发生。例如清顺治丁酉(1657)科场案中就出现了考官讨好权贵、贪财受贿,置科举考试的公平公正于不顾,按照事先拟定好的人员名单决定取舍的舞弊行为,事发后,考官李振邺、张我朴等人被处以极刑。因此为了防止官员们徇私舞弊,朝廷曾从考官的人选和委派方法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考官的学问、人品、道德素养等方面均有明确规定,要求考官为人老成、行止端庄,其中主持考试的主副考官由皇帝亲自选派,并且在确定人选后也会采取严密的防范措施。每科乡试之年,主考官赴任时不准携带家属、不许携带过多的随从,以免骚扰沿途驿递,滋生弊端。主考官一进入主考省境,抵达居所后即封住馆门,不得与外界接触、不准游山玩水,一直到放榜结束。负责分房阅卷的同考官须有举人以上科举功名,且为现任儒学教官。除主考官与同考官外,为了配合整个考试过程的需要,还配置了提调官和监临官、印卷官、受卷官、弥封官、誊录官、对读官、收掌试卷官、巡绰官、搜检官、供给官等等,各有分工,最大限度地保证科举取士的诚信与公正。

命题严谨又秘密

乡试为科举三级考试制开始后的第一级考试。乡试通过后即成为举人,拥有做官资格。明朝时规定,乡试三场的命题必须要在锁院之后才可以进行。考题由考官在每场考试的前一天秘密拟定,不给泄题留下任何机会与空间。并且考官在入院之后进行命题时,还会单独在命题前举行告天盟誓,以一种更为神圣的方式警诫自己在考试过程中做到诚信与公正。但是由于考官的选派是在考试前确定,所以也会出现某位官员在考前辅导应试者,而在被任命为考官后沿用辅导应试者的思路进行命题的情况。发生在明弘治十二年(1499)的唐伯虎科场案,就是因考官程敏政上任前帮助唐伯虎等人猜题并延用到正式命题中,被人举报考前将题目卖给唐伯虎与徐经而被罢官。江南第一才子唐伯虎也因此失去了“解元”的头衔,并因此而终生不能参与科考。

全身搜检方入场

考生携带书籍、夹带等违禁物品进入考场的舞弊行为早已有之,唐、五代以来,科场就已经有了禁止携带书籍、传递答案、替人代考等规定,并对入场考生进行解衣检查。随着宋代印刷术、出版业的不断发展,市场上出现了大量可供考生夹带作弊的雕印小册子,考场夹带之弊呈现水涨船高之势,官方要求举子在参考时,必须做到以诚信为本,因之搜检制度也越来越严格,如清顺治二年(1645),朝廷明确规定考生入场若携带片纸只字,先于场前枷号一个月,问罪发落,搜检人员知情不报者同罪。因此在检查过程中让考生“脱衣露体”也不足为奇,甚至有的举子因为不堪忍受此种检查形式而放弃考试。但是严格的搜检制度确实为防范夹带之弊起到了维护考场秩序的作用。清乾隆九年(1744)顺天府乡试中,由于搜检威慑,大量夹带的小册页就被考生遗弃在考场外,等到第二场点名的时候,竟有2800余举子不敢参与考试。

考场纪律须严守

进入考场后,考生按照事先安排的座位表寻找号舍,开始撰文应试。为防止考生入场后交头接耳、越舍抄袭,朝廷也做出明文规定。如清林则徐在江南贡院设置的《考场规约十二条》中规定,考生在经过搜检程序,领过试卷后,必须听从巡绰官指挥,各归本号舍。考场官员不许至号口与考生接谈,考生亦不能在号口招呼喧嚷。等考生都坐定后,即刻封门,号官将各管号内何人现坐何号,逐一查明,呈报提调官、监试官,提调官、监试官要前往考场进行抽查。若发现乱入号舍的枪手等冒考人员,立即进行处理。在整个考试过程中,巡绰官等要在考场内经常巡查,以维护考场秩序。

唐代的时候,如果考生在白天没有答完试卷,可以在夜晚继续作答,由官府给蜡烛三支,以烧完为限。但后来发现此举不仅容易引发火灾,代笔、换座位、换试卷等作弊现象也容易出现,因此为了防止弊端,宋真宗时期开始严禁继烛,考试均须在白天进行。

严防舞弊规矩多

考试结束后,为防范考官偏私,评定等第不公,朝廷在阅卷工作方面实行了弥封制、誊录制、异色笔制度等一系列措施。在考试结束后,由考场内的收卷官统一收取试卷,并交由弥封官,弥封官在监临官的监督下将试卷中有关士子本人的姓名、籍贯、年龄等一切相关内容,经折叠反转后以空白纸覆盖弥封,并加盖弥封官和监临官关防。弥封后的试卷统一交给誊录官,由其分交各位誊录生将试卷如实誊写一遍。誊录好的试卷交由对读官,分发给对读生负责校对,确认誊录无误后,由对读官加盖关防,转交给考场外的收卷官,通过“飞虹桥” 送交内帘阅卷官。为防止外帘监考官员与内帘阅卷官相互勾结舞弊,考试期间任何闲杂人不得逾越“飞虹桥”半步,连隔桥打招呼也不允许。正如明宰相杨士奇撰写的对联“帘分内外,一毫关节不通风”。500多岁的“飞虹桥”是科举考试严防舞弊的实证。在评定试卷过程中,各房同考官评选出的试卷须经过各房同考官一致认可后,方能上报主考官,由主考官最后裁定录取人选。

与此同时,为进一步理清阅卷过程中的分工与职责,自元代开始实行异色笔(五色笔)制度。考生答卷用墨笔,故称墨卷,誊录生用朱笔,故称朱卷,考试官用青笔,内外监试、提调、受卷、弥封、外收掌等官用紫笔,同考官、内收掌官用蓝笔,这样阅卷工作就变得责权清晰、归属明确,异色笔制度的实行可谓意义重大。上述批改试卷工作,表面上看有些繁琐,但正是这些严谨的批改措施,才真正维护了科举考试的诚信之本,才让天下士子对科举考试充满信任感,许多人为此趋之若鹜,甚至从年少一直考到白发苍苍,尽管名落孙山,但仍执著追求。

录取结果要复核

在阅卷工作结束,拟定录取名单之后,为防止错失人才,朝廷规定主考官有搜检、重校落卷的职责,即如果发现好的落选卷,需要重新拣选、批示并举荐。与此同时,为进一步增强科举考试的公平度与透明度,朝廷推行“会同拆卷”制度,即在监试官、知贡举官与试官的共同见证下,依朱卷字号比对墨卷字号,开拆弥封,确认录取考生。并且会对录取考生的试卷进行复核,对被举报有作弊嫌疑的考生进行复试,有时为慎重起见,甚至在复试之后,还要令九卿等官员对复试试卷进行评定,为保障科举取士的公平公正提供充分的保障。

作弊与防作弊是中国考试史上一项恒久的博弈,防止舞弊从一开始就是科举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随着科场舞弊行为日益猖獗而不断严密,并對舞弊行为不断加强惩处力度。时至今日,考试中的作弊现象依旧屡禁不绝,并呈现出手段多样、技术含量高、形式隐蔽的趋势。其根本原因在于“考试”这一形式对个人、家庭、社会带来的改变和影响之大,已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考试制度的作用,使其真正成为选拔人才的诚信公正方式,任重而道远。

在“诚信考试”已成为一种社会共识的背景下,我们如今的考试管理工作一方面要注重帮助个人,尤其是青少年树立“诚信考试”的自觉意识,另一方面也要从考前准备、考场监管、录取把关等各环节加强考务工作管理力度,与此同时还要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条文,从法律的角度净化考试环境,执行诚信制度。最为重要的是,丰富完善当前的人才选拔机制与评判标准,而不仅仅是以考试成绩定去留,才能更加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虽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但科举考试中的自由报考、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等举措也被当今高考和公务员考试等制度所继承,古代科举制度还是有很多内容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借鉴。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肩负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使命,承担着弘扬科举文化的重任,在今后的岁月里,理应一如既往,作为继承、研究和弘扬科举文化的排头兵,为建立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做出应有贡献。

猜你喜欢
科举考试科举制度舞弊
中国企业反舞弊画像
企业财务舞弊行为与企业高层相关性研究
“科举考试”
科举制度的起始与结束
质疑是打开智慧宝库的金钥匙
岁岁游学路,冷暖私塾情
试述科举背景下贵州明清时期的神性空间信仰
高考舞弊
谁害了孔乙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