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怀德与人类青瓷“非遗”传承

2019-05-14 11:01张建平李岩
东方收藏 2019年1期
关键词:溪头李氏龙泉

张建平 李岩

龙泉窑是我国历史上五大名窑之一,始于三国两晋,形成于北宋,兴盛于南宋,衰落于清朝。1959年,沉寂已久的龙泉青瓷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心下,经多方努力,点燃了恢复龙泉青瓷的第一窑。在这一过程当中,老艺人们发挥非同寻常的作用,可谓是功不可没,一代巨匠李怀德先生作为核心成员,被尊为龙泉青瓷的薪火传人。而李怀德为代表的龙泉李氏青瓷世家,从清末绵延至今,在各个时期的每一代人都对龙泉青瓷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和贡献。

本期开始,本刊将陆续刊发张建平和李岩两位先生所著的《李怀德与人类青瓷“非遗”传承》,介绍以李怀德为代表的青瓷世家——李氏青瓷的具体事迹并着重介绍李家青瓷传承,系统阐述李氏家族对龙泉青瓷的影响,真实还原龙泉青瓷的发展历史阶段,希望在青瓷传承与发展上,能够涌现出更多像李怀德一样的青瓷巨匠。

一、青瓷世家,源远流长

(一)筚路蓝缕,移居龙泉

据龙泉《李氏宗谱》记载,龙泉李氏出自皋陶庭坚,因官命族为李氏,周代姬姓,为陇西望族(图1),本支始祖为隋末唐初名将李靖,在唐朝有大功,官授卫国武公,是唐朝文武兼备的著名军事家,世称李卫公。唐朝末年祸乱,李氏祖上从江苏苏州的常熟迁到现在的浙江龙泉,分布在象溪、坑口等地,辛亥年间迁居塘上源头,后来看到岱沅之地茂林山川秀丽,水流充沛,山峰掩映霞辉,“虽在僻谷深源,俨然龙潜虎踞”之地,遂迁居于此,开创了李家后来的基业(图2)。

(二)人丁兴旺,人才辈出

龙泉李氏祖上是从唐代皇帝李世民时代就作了家谱,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了。唐朝武则天时期之前比较重视家谱制作,以后,通过一代代的修缮,家谱逐渐完善,延续至今。

从最后一次修谱至今已有接近60世了,从家谱看,李氏人丁兴旺,贤才辈出(图3)。择其要者,列举如下:

二世:

李靖为唐代户部尚书、卫国公,出将入相

客师公因功劳被封为丹阳公

三世:

李侔在贞观年间官至镇平江刺史

八世:

儔祖公李为中奉大夫

九世:

佑均公为中义大夫,赐秦国公

十世:

贡轩公为唐兵部尚书、上柱国

君轩为大理寺卿

御轩为沓白将

十一世:

元庸公李彪官至中书押司

元益公李彭官至押司仓监

李颛公官至知州

李农官至枢密使

十二世:

仲平公李献仕益都守

李皇仕提举

十三世:

庸才公李贤仕奉议大夫

十四世:

以哲公仕朝议大夫

十五世:

李潮仕淮东宣尉

十七世:

景阳公李晃仕丞事

均直公李端仕宋知丞

十八世:

伯龄公李延寿仕迪郎

李世回仕翰林侍书

继承公李善统仕宋主簿

十九世:

子元公李仲实仕翰林紫薇学士

二十世:

李源公仕宣教

二十一世:

士奇公仕宋尚舍

六大公仕平阴县丞

二十二世:

李奇公仕福州同知

李嶷公仕福州同知

进程公仕建府监酒

二十三世:

文种公仕钱塘置县

二十四世:

景丹公仕永嘉教谕

……

以下尚有繁多,此处不再一一列举,详见《李氏宗谱》。

(三)世代制瓷,业精于勤

1.“李生和瓷业”创始人——李先明

李先明(1861—1893年)是李怀德的祖父,“李生和瓷业”创始人,于清光绪年间在溪头孙坑碗厂专事瓷土粉碎和漂洗沉淀工作,烧制青瓷(图4)。 1885年间,开办“李生和号”窑厂(另,据金登兴先生回忆,李先明最早是将厂名定为“三和”,其目的是希望他的三个儿子李君义、李君生、李君赐三兄弟和气生财,发展家业,详见《金登兴回忆录》),烧造小量青瓷与青花碗就近销售,开创李家烧瓷事业。从现有资料可知,这也是龙泉第一个私家开办龙窑窑厂同时烧造青瓷的世家。清朝末年是龙泉青瓷最为衰落的时期,龙泉青瓷烧制几近断烧,只有少数青瓷艺人在烧制青瓷,从这个角度而言,李先明是保留青瓷烧制技艺火种的第一人。

2.古青瓷的研究者——李君义

李君义(1882——1949年),李怀德的父亲,既是一个制作生活用瓷的熟练工人,又是一位富有探索精神的古青瓷研究者(图5)。在龙泉青瓷烧制技艺传承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民国初年,国内外古玩商人来到龙泉,竞相购买古代龙泉青瓷,龙泉一些陶瓷艺人开始研究并仿制龙泉古代青瓷。根据金登兴先生回忆,民国元年至民国五年(1912——1916年)期间,曾经在青瓷厂工作并掌握龙泉青瓷烧制技艺的蒋健寅将烧制青瓷的技艺传授给李君义三兄弟,因此金登兴先生认为蒋建寅先生是龙泉大窑青瓷技艺传承的关键人物,关于传授技艺的来龙去脉,金登兴先生在《龙泉大窑青瓷传统烧制技艺的传承》中是这样记载的,因为本段记载在龙泉青瓷传承与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所以特抄录如下:

蒋建寅,男,个子不高,白脸身材瘦弱,居住龙泉城镇。一直在龙泉青瓷圣地大窑、孙坑等地谋生,从事青瓷生产工作多年,然而他不是直接生产者,也并非老板,而是老板下属管账先生之类,属业务管理一行。多年來一直处在老板与青瓷生产第一线工人之间,对青瓷生产工序作业精通熟知,足以承担青瓷技艺传承的任务。他对龙泉青瓷十分热爱,曾经亲眼目睹龙泉青瓷的辉煌,曾经品尝过龙泉青瓷辉煌时期所带来的恩赐,当面临龙泉青瓷衰落的“树倒猢狲散”的尴尬局面时,他清楚地知道大窑是没希望了,但又心有不甘,他非常明白要使龙泉青瓷文化世代相传,自己所负的历史责任。他吃饭未味、入寝未眠、苦思冥想……一日,他鬼使神差地从庆元三际姑嫂殿后挖来一布袋紫金土带到宝溪乡溪头村李家试烧青瓷。蒋建寅来宝溪溪头李家传艺的具体时间不详,根据分析约为民国元年至民国五年(1912-1916),此时正是上文所述盛极几个朝代的龙泉青瓷之花至此凋零之际,此时亦正值李家兄弟年轻力壮,全家人精神焕发,农忙季节下田耕作,农闲时开工做碗烧窑,亦工亦农生活蒸蒸日上,清闲自在之时。对于蒋建寅送上门来的青瓷生产技术求之不得,备受欢迎。于是蒋建寅师傅如宾似客地被李家收留,与李家兄弟同住同吃同劳动。不到一年时间,逼真的青瓷就在李家龙窑烧就诞生。要说蒋师傅从大窑孙坑带过来的是青瓷的“种子”,那么宝溪乡溪头村的李家大院就是培育青瓷种子的肥沃“秧田”,是巧合也是天意。[ 金登兴,《龙泉大窑青瓷传统烧制技艺的传承》,《浙江档案》,2011年第2期,第61-62页。]

“在此期间,李氏兄弟对青瓷生产技艺十分酷求,在蒋师傅的指导帮助下,将溪头村附近的献掌、笋户、高际头、户头,甚至大窑等数处的主要原料(胎料或釉料)紫金土、白土的矿点,各矿点原料及原料的性能都搞得一清二楚。原料配方、釉色调配操作自如,得心应手,青瓷生产技艺全盘掌握。”

“他们烧制的仿古青瓷釉色晶莹,造型酷似古瓷,即使一般的内行人,也难以辨别真伪。精品送往上海出售,上海古董商多以真古董卖给外国人。同时,三兄弟通过亲戚关系,“感情超越保密范畴,青瓷生产技艺自然相互转告。张高文在宝鉴村供庆丰碗厂做工,又将月白釉配方传给供氏,所以溪头村的李家、张家、宝鉴村、车盂村的供氏兄弟等多人都掌握了青瓷生产技术,多处烧制青瓷。原来大窑传统烧制青瓷的技艺在溪头村得到了全面继承。”同时也使得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在龙泉得以传播开来。

由此可以看出,李君义兄弟成为当年最早仿制出龙泉青瓷并使其星火复燃的传承者,是名副其实的传承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的第一人(图6、7、8)。李君义是宝溪龙泉仿古青瓷的高手,将技艺亲授李怀德、李怀善等后人,使得龙泉青瓷传统的烧制技艺代代相传,后继有人。

3. 李怀珍、李怀宝

李怀珍(1908—1969),李怀宝(1910—1951)是李怀德的哥哥,他们自幼跟随其父李君义学习烧制青瓷,而后独立制窑烧制仿古青瓷(图9、10、11)。对传统龙窑制作与烧制及传统釉料配制有独到之处,为龙泉窑1949年后恢复大生产留下宝贵经验。

(四)李怀德对家世的回忆

龙泉青瓷虽肇始于两晋,兴盛于宋元,衰落于清朝,此一较长时期似乎与李氏家族关系不是很密切,或有人参与其中,但其地位与作用不是很明显,亦无历史记载可寻。李氏家族对于龙泉青瓷真正的作用是在民国时期至今近百年的时间,而这段时间又为《李氏家谱》所不载,幸而李怀德先生在世时对这一时期李氏家族情况作了详尽回忆,弥补了这段历史在文字記载上的空白。可见,李怀德不仅是龙泉青瓷的薪火传人,也是龙泉李家民国历史的重要传承者。

据李怀德先生回忆,龙泉李家较近的一次修谱是民国八年(1919)秋月修订,为不忘本,名称仍沿用《陇西宗谱》之旧名,因为该宗谱修谱的时间不很远,到了李怀德这一行人时还排得着字头,以下还有三代(仁受义)。

结合该宗谱与《李怀德亲笔回忆录》,龙泉李氏的祖上是从岱沅迁来,按照辈分来排,是德、福、有、景、先、君、怀、仁、受、义这一排行,德兴太公生二子,长子福官,二子福生,福生公三十几岁就迁居龙游房住,因长时间都未取得联系,至今不了解他们的信息。福官太公生五子,有贵、有和、有享、有良、有()(此处不清楚,下同),有贵是李怀德、李震这一支的祖公,生六子,景松、景益、景能、景邦、景隆、景(),景松公是李怀德这一支系的祖公,他生三子,先明、先祐、先(),先明是李怀德的爷爷。

当时宝溪溪头有很多的碗厂,李怀德的爷爷李先明就在碗厂里管碓,工作努力并且省吃俭用,几年就积下一些银元,溪头人都赞扬李先明是个知家汉,将有成家之望。以后溪头陈某之女与李先明结为夫妻,先后生下李君义、君生,君赐三兄弟,李君义三兄弟都于岱沅岩下居住,岩下地点是个山凹,只有一幢房子,除了种田之外,生活来源很困难,李君义家里也很穷,所以为了生存,敝衣穷裳地在附近打工。李君义生有三子,长子李怀珍为李震的祖父,次子李怀宝是现在李轶星(人称半仙)的祖父,三子就是李怀德(李志文的祖父)。

猜你喜欢
溪头李氏龙泉
龙泉青瓷
石延顺
文言文练习
知县奇断田产案
谈谈三国史上的江油关
幸福龙泉
在龙泉,有一种温度叫暖心
龙泉汤
溪头村变身“世外桃源”
皇宫救命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