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婷
摘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扶是国家促进教育公平、实现精准脱贫的重要举措。为深入了解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业现状和合理制定预警机制及帮扶对策,本研究以南京大学某学院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研究对象展开调研。研究显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一个学习倦怠水平总体相对较低、深造意愿较强烈的群体。因此,高校应坚持以经济资助为基础、以学业支持为核心、理想信念教育与心理帮扶并重的扶持策略,拓宽思路,多管齐下,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习倦怠;毕业去向;帮扶措施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否通过大学教育获得自我发展的能力,继而反哺家庭实现较高质量的脱贫,是党和政府高度关注的民生工程。2010年,国务院审议并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将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高校资助体系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制度保障之一。教育部发布的《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完成普通高校学生资助4275.69万人次,资助金额达1050.74亿元,比上年增加94.90亿元,增幅9.93%。我国正逐步形成由中央财政、地方财政、高校资金及社会资金构成的多级高校资助体系。入学前、入学时、入学后“三不愁”的经济“兜底”政策已经让越来越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现了大学梦。
然而,经济帮扶只是助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改变命运的第一步。作为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能否顺利、高质量地完成学业,将直接影响他们未来的人生发展,也决定了党和国家教育扶贫政策能否真正落到实处。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学习倦怠正成为大学生完成学业的主要障碍。学习倦怠是指学生因长期的学业压力、学习负担,或成绩未如预期,或学习热忱、兴趣逐渐消失,对学习活动产生负面态度的现象。一方面,它影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它会造成学习效率不高及教育资源浪费。有研究者采用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对35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与分析后发现,中度学习倦怠的检出率为43.0%,高度学习倦怠的检出率为7%。也有研究者在对1299名大学生的学习倦怠和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现状调查中发现,学习倦怠检出率为24.8%。类似的研究还有很多。虽然各研究者的研究目标及研究样本各不相同,但结论均给出了大学生学习倦怠率偏高的预警信号。
为深入了解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业现状,合理制定预警机制及帮扶对策,笔者对南京大学某学院的经济困难学生展开了调研。笔者一方面使用连榕编制的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判断其学习倦怠程度;另一方面整理研究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绩分布、学业表现与毕业去向,并结合一对一访谈、家访等手段探讨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出现学业困难的成因。本次研究真实、全面地呈现了目标学生群体的学业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此,笔者提出了应对的建議,以期为广大学生工作者有效地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扶工作提供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的对象是南京大学某学院的家庭经济困难本科生,包含大二、大三、大四3个年级共计72名学生。大一学生因采取大类培养模式,未进入院系统一管理,故不计入。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连榕编制的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对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倦怠水平进行测试与分析。该量表是目前国内最权威的学习倦怠量表,共有20个项目,包含情绪低落、行为不当、成就感低三个维度,采用5级计分方式,分数越高说明学习倦怠程度越高。本研究共回收有效问卷70份,有效率为97.2%。笔者采用SPSS24进行数据处理。此外,笔者通过学分绩统计(上一学年)分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业水平,通过毕业去向统计分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整体发展状况,通过家访及一对一访谈剖析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出现学业困难的成因,从而探讨帮扶的具体对策。
二、结果与分析
(一)学习倦怠
测试量表从情绪低落、行为不当、成就感低三个维度出发,充分考虑了造成倦怠的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情绪低落主要反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无法很好地处理学习中的问题而表现出的沮丧、倦怠、缺乏兴趣等情绪特征,行为不当则反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厌倦学习活动而出现的迟到、早退、逃课、不遵守课堂纪律、不完成课业任务等行为特征,成就感低则反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成学习活动时因能力不足所产生的成效感低。
首先,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总体学习倦怠情况进行统计。表1显示,学习倦怠的平均得分为2.55±0.55,被测群体总体处于较低的学习倦怠水平。笔者进一步参考之前研究者的学习倦怠分布比率划分方法,将学习倦怠及其3个维度划分为“几乎没有”“较轻”“较重”和“严重”4个等级。统计结果显示(表1),“较重”学习倦怠及“严重”学习倦怠的比例分别为22.9%及1.4%。可见,被测群体虽然总体得分不高,但“较重”及“严重”学习倦怠的比例仍不容忽视。这意味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能出现较严重的学业问题,甚至引发心理危机、就业困难等。
其次,对处于不同学业阶段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情况进行比较。施测结果显示(表2),3个年级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情绪低落、行为不当、成就感低和学习倦怠总分方面无显著差异。进一步多重比较结果显示,大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大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行为不当上差异显著(P=0.042),大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大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成就感低上差异显著(P=0.048),其他无显著差异。我们通过测试结果不难发现,大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学习倦怠、行为不当和成就感低方面都处于3个学业阶段的最高点,这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入高校后生活状态、学习状态的改变相关。普遍的观点认为,学生在大一阶段的学习主动性处于本科阶段的高位,他们的学习能力刚刚通过了高考的检验,对全新的学习活动既充满憧憬又满怀信心。然而,随着大学生活进入到第二个学年,对他们来说,单调、规律的学习活动开始失去新鲜感,环境适应性与自我行为管理能力的个体差异开始逐步显现,加之长期面临的经济压力,部分大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始进入或短或长的迷茫阶段,行为不当与成就感低等问题显著增多。大三、大四学年则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自我的适宜性调整,进入平稳发展的阶段。该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及学业状态开始出现两极分化。一方面,他们因自身思辨能力的不断提高,看待问题方式由外部归因逐渐向内部归因转变,能使用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去认识自身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而非单一地采用经济状况、课业基础等因素进行自我评价。具体表现为他们的自控能力不断增强,学习活动的成效感逐渐提高(表2中,大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就感低”项目得分最低)。另一方面,部分个体与同龄人的发展差距进一步加大,这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存在显著的自我否定,面对学习活动开始出现“破罐破摔”等强烈负面情绪。测评数据显示,学习倦怠各因子评级为“严重”的比例在大四学年达到最高。
再次,研究性别因素对学习活动的影响。表3数据显示,本次测评群体中男生和女生在情绪低落、行为不当、成就感低及学习倦怠总分上均无显著差异。部分研究提出,女生因存在比男生更大的就业压力,会表现出自信心低、危机感强等情绪特点,这在本次测评中未有体现。这可能是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普遍以升学为目标,就业压力后延所致。
最后,分析生源地因素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课业状态的影响。施测中,我们将生源地划分为“农村”“镇、县城或县级市”“县级以上城市”3级。统计数据显示(表4),不同生源地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情绪低落、行为不当、成就感低及学习倦怠总分上无显著差异,但生源地为农村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4项指标上得分均为最高。初步分析认为,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入城市学习、生活,与其他学生相比需要经历更长的适应期、过渡期。他们往往需要面临生活环境、教育观念、文化氛围及心理状态四个方面的变化与调整。加之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能存在相对较差的课业基础,学习活动面临更多的挑战。
(二)学业水平
本研究采用学分绩排名反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的学业水平,将学分绩排名分为4个区间“前10%”“前10%—40%”“40%—80%”“后20%”(表5)。统计结果显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前10%排名中的总体占比偏低(6.9%),在其他区段的占比则略高于平均水平。对比不同学习阶段我们可以发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业水平在年级和性別因素上存在较大差异。低年级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业表现明显落后于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业水平逐渐改善,位于“前10%”的学生占比逐渐增加,而位于“后20%”的占比明显降低。这是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很大比例是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其窘迫的家庭经济情况及当地欠发达的教育发展水平制约了他们知识量的储备与知识面的拓宽。因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入学初期会进入一个相对漫长的过渡期、调整期,早期学业表现欠佳。随着年级的升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逐渐追回了差距,这反映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同时也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总体学习倦怠水平较低相一致(表5)。
在性别方面,家庭经济困难女学生学分绩排名整体高于男学生,同时家庭经济困难女学生在“前10%”的占比也高于平均水平。这可能是因为大学阶段的女生性格更稳重内敛,学习主动性更强,更愿意与同学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以能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
(三)毕业去向
毕业去向是反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综合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以往的观点普遍认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改变家庭窘迫的经济现状,会优先选择就业作为其毕业出路。实际统计结果(表6)却不支持这一观点。有高达62.9%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毕业后选择并获得了继续深造机会,仅有29.6%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选择直接就业。这一方面说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总体学业水平较高、深造意愿强烈,另一方面也从侧面反映了当前国家、地方及高校的经济帮扶政策得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再受制于经济因素而被迫选择就业。通过与其他学生的深造去向对比,我们还发现,选择出国深造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例明显低于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需要格外关注的是,仍有7.5%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未能通过课业考试而无法按期毕业。这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个人及其家庭都是较大的打击。解决该群体的学业帮扶问题将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扶的重中之重,学生工作者绝不应固守“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人数少不影响就业率”等观点而错失教育帮扶时机。
(四)学业困难成因
针对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出现的学业问题,笔者开展了一对一访谈及家访调研工作,分析得出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业受挫的三个原因。
1.就业“钱”景影响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其家庭的沟通中,笔者发现,就业出路是他们所普遍关心的问题。一方面,与热门的人工智能、区块链、互联网、金融等专业方向相比,基础学科学习过程枯燥艰涩、就业早期回报低;另一方面,住房、医疗和教育成本日益增高,这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改善家庭经济状况的迫切愿望形成鲜明反差。面对“钱”景焦虑这一现实,不少学业受挫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陷入了“所学知识没有用”“所学专业不好找工作”等认识误区,从而出现学习兴趣减退、对学习活动消极应对等现象。
2.有限的家庭支持制约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业成就
研究证实,社会支持对大学生的学业成就有直接的影响,大学生感受到的来自家庭、朋友和其他人的支持程度与学业成就呈显著正相关。笔者在访谈中发现,一方面由于巨大的经济压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长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工作和家庭供养上,另一方面囿于个人的经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长普遍对大学学习知之甚少,无法对子女的学习和职业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
3.被曲解的“自立自强”观念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能恰当地争取教师与同学的帮助
一份面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调研报告显示:高达60%的测试者为自己的处境倍感羞愧;22.5%的测试者心存自卑,不愿他人知晓自身的处境,并对善意的同情不自觉地抵触;42.2%的测试者不愿在各类媒体上公开求助。笔者的访谈调研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此外,笔者还发现相较于客观的经济困难,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加难以接受学习成绩上的落后。当遇到学习困难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常表示“只能靠自己”而羞于向教师、同学请教,甚至认为求助“没有用”。虽然笔者所在学院长期开展“学长导学”工作(即聘请成绩优秀的学生为学业困难学生进行一对一辅导),但遗憾的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学业受挫初期往往会拒绝该类帮助。
三、建议措施
根据上述结果和分析,笔者对学生工作者开展资助育人工作提出三点建议。
首先,全面落实高校资助政策,走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扶的第一步。
经济资助是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先决条件。目前,南京大学已面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推出了形式多样的助学项目,如国家级、院校级、企业级的奖助学金,学费减免,特殊困难补助,冬衣发放,回家补助,开放勤工助学岗位等。2017—2018学年,学校完成校级以上的补助发放4610人次,奖助学金额度在2000元到10000元不等,开放勤工助学岗位300余个,极大地改善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生活条件。另外,在资助力度不断加大的同时,学生工作者还应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与分级工作,最大限度地为每一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经济保障。
其次,以学生为本,立足学生的成长需要开展学业支持。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仅仅读个大学、找份工作已经无法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希望继续深造,以在学术科研中有所建树。对此,学生工作者应该有充分的认识并积极采取行动:一方面要在全体学生中开展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要从低年级阶段就开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设立合理的职业目标和规划有效可行的实现路径,缓解其焦虑情绪,帮助其实现长远发展。对有意深造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生工作者应主动讲解推免和考研政策,鼓励他们争取深造机会,动员他们提前进入实验室开展科研训练,协助他們申请国际交流奖学金,赴境外学习交流。对直接就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生工作者则应通过举办职业规划大赛、求职经验分享大会等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职业规划意识,提升其就业竞争力。对已经出现学业困难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生工作者应及时甄别并积极开展学业帮扶,通过深入交谈帮助学生查找问题成因,制定对策,与家长密切合作共同引导帮助,并组织任课教师、成绩优秀的学生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课外辅导等。
最后,理想信念教育与心理帮扶并重,以人文关怀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发展。
多项研究显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具备较积极的学习态度、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可以轻松取得学业上的成功。他们常常面临诸多心理困境,如生活上的窘迫感、交往中的自卑感、对家人的愧疚感和对现实的无奈感等。学生工作者应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特点,拓宽思路、多管齐下,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心理帮扶工作,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全面发展。
扶贫先扶志,学生工作者应开展形式多样的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他们正确定位、合理规划,早日成长成才,反哺社会。此外,学生工作者也要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与爱心公益活动,培养其社会服务意识;树立先进典型,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现实可行的目标,激发其内在动力;宣传本专业以及相对应行业的社会价值、优势特点和发展前景,增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专业认知,提升他们的专业认同感;通过谈心、团辅团建等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建立合理的认知,缓解负面情绪,促进心理健康;开放管理职位(如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更多的担任学生干部的机会和勤工助学岗位等),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快速融入集体,从而有效提高他们的沟通、组织协调能力,提升其综合素质。
综上,笔者所调研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一个总体学习倦怠水平相对较低、深造意愿较强烈的群体。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业受挫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课业基础的原因,也有就业焦虑、心理困境等方面的因素。因此,高校必须在学业帮扶的基础上拓宽思路、多管齐下。只有真正破解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困境”,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使国家精准扶贫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陈宝生.进一步加强学生资助工作[N].人民日报,2018-03-01.
[2]Meier S.F,Schmeck R.The Burned out College Student:A Descriptive Profile[J].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Personal,1985,(1).
[3]李永鑫,谭亚梅.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初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8).
[4]马勇.大学生学习倦怠与学习自我效能感关系研究[J]_现代教育科学,2010,(1).
[5]卢晓灵,伍友琴,刘红,等.贫困大学生学习倦怠的成因及对策[J].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12,(1),
[6]连榕,杨丽娴,吴兰花.大学生的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关系与量表编制[J].心理学报,2005,(5),
[7]李纳娜.硕士研究生学业倦怠分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8]王凯荣,辛涛,李琼.中学生自我效能感、归因与学习成绩关系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4).
[9]周丽琴.性别视角下的高校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10]乐章,郑重.高校贫困生:他们的生活、学业与心理[J].湖北社会科学,2007,(3).
[11]吴双双.领悟社会支持、心理资本与大学生学业成就的关系[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
[12]许科红.大学生个性因素的聚类分析与教育管理[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