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网络文艺的文论话语建构

2019-05-14 02:10周才庶
当代文坛 2019年3期
关键词:文学批评新时代

周才庶

摘要:新时代中国网络文艺迅速发展,网络小说、网络剧数目种类繁多。网络文艺进行欲望叙事,其文本意图不断指向受众的娱乐需求。关于网络文艺的国家导向是明晰的,即加强正面引导,促进繁荣。针对网络文艺作品,多种维度的文艺批评产生了,从批评主体、评论对象、话语方式三个层面可以看出网络文艺的批评形态多样,话语方式不尽相同。要从分散的网络文艺批评走向系统的网络文艺理论,网络文艺的文论话语建构需以文艺作品为本体、以审美特性为重要准则、以中国特色为指归,从而形成理论合力,提高文论话语的阐释力。

关键词:新时代;网络文艺;文学批评;文论话语

近几年我国文学理论界提出中国当代文论话语体系建构的重要话题,这意味着经过多年文学理论的探索以及面对变化的时代环境,文学理论的建设有了新的思路。在长期对于西方文论的狂热追寻和古代文论的焦虑转换中,文学理论界开始进一步探索拥有中国精神的文论话语。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根植于现实的中国文学艺术和文论话语指明了方向。新时代中国文论话语体系建构必然产生新的思路和框架,其中网络文艺的文论话语不可忽视。网络文艺的文论话语在网络文艺现实及其多重维度的文艺批评中逐步建构。

一  新时代中国网络文艺的社会语境

中国网络文学自1998年起步,经过二十年风云波谲的发展已然声势浩大。《2017年中国网络文学发展报告》指出,截至2017年12月,中国网络文学作品累积高达1647万部,出版纸质图书6942部,改编电影1195部,改编电视剧1232部,改编游戏605部,改编动漫712部。网络文学驻站作者数量已达1400万,签约量达68万,其中47%为全职写作。2017年网络文学市场营收规模129.2亿元,同比增长35.1%。到2018年,全国的网络文学读者已突破4亿,平均阅龄为4.9年。①网络文学的数量迅速增长,同时网络文学的形式也不断拓展,其中尤为突出的是许多网络小说制作成网络剧而热播。2017年共产生了网络剧295部,包括悬疑推理、青春校园、古代传奇、玄幻、言情等多种类型。网络小说和网络剧构成了当下中国网络文艺的主体形态,它们体量庞大,潜力无限,呈现出蓬勃的生机,但是缺少文化“高原”乃至“高峰”,特别是相对于被经典化的传统文艺作品显得尤为通俗。

正是由于其通俗化、大众化的倾向,网络文艺作品往往被作为现象级的事件加以文化研究,而在文论话语建构中缺乏一席之地。文学理论源自文学作品和文学事实,关于网络文艺的文论话语建构首先需要审视网络文艺的现实状况。新时代中国网络文艺在创作数量、网络流量、市场产值方面跃上新的台阶,而其文学叙事和文化逻辑则赓续1990年代末中国社会快速发展中所形成的诸多稳定特征。从作者、作品和读者三层角度来看,网络文艺所显示的主要特征在于娱乐主宰下的欲望叙事。

首先,網络小说的作者往往是非职业作家,他们凭借对于文学和写作的爱好进入网络小说的创作场域之中。网络的公共平台较为开放,写作门槛较低,许多作者是尚在成长的年轻人,受到网站的激励和培训,比如网站通过文学赛事发掘潜力作者、联手鲁迅文学院培训作者、联合作者打造IP爆款等。作者并不会为鸿篇巨制而封闭自我,亦不因字词推敲而殚精竭虑;作者的创作向着读者敞开,因读者口味而不断互动更新,较易受到外在力量的驱使。其次,网络小说的读者、网络剧的观众在面对网络文艺作品时往往进入一种浅层阅读的文化状态。他们在浅层阅读中放弃了孤绝的深思,在文艺作品的乌托邦世界中享受各种“爽点”,由此逃避现实生活中的诸多挫折、不堪和困顿。《2017年网络文学发展报告》指出,网络文学读者中30岁以下占比为73.1%,其中18.2%的读者在18岁以下。②这些游离在城市空间中的网络文学读者多为30岁以下的年轻人,更不乏青少年读者。对未来的迷茫、对现实的不安,夹杂着对欲望的渴求、对理想的憧憬,正是他们走进网络文艺极大的心理根源。网络小说、网络剧甚至成为他们放弃思考、逃避现实的生活习惯,在网络文艺作品中他们完成美好的想象,实现真实生活中难以企及的愿望,得到霸道总裁的爱情、享有腰缠万贯的荣耀、拥有呼风唤雨的超能力,进而跨越了现世中身份的拘囿、阶层的区隔。最终,从作品来看,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塑造的文本满足了读者的心理需求,其文本意图不断指向受众的娱乐倾向。

娱乐化的消费主义不断塑造网络文艺的存在方式。现代性进程使个人得到了发展,却又让人孤立无援;它增加了人的自信,却又创造了新的依赖。人们在虚无的存在中滋生了娱乐需要,这种需要被文化产业调动起来,产生了极大的生产力。美国媒介文化批评家尼尔·波兹曼说人类成为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我们也习惯于将娱乐视作是无深度的感官愉悦、无思想的情感放逐,是在慵懒的精神状态下完成对愉悦的追求。但是,当读者作者的内在需求和作品的文本意图都指向娱乐,当娱乐主宰下的欲望叙事实现了文学流量的大幅增长,并且在文化产业的推动下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时,我们发现娱乐已经成为了生产力量。“艺术的真实性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真实性,必定总是并到处都是在形式和内容上与历史的此时此地不可分割地联系着。”③作品的历史性、现实性不是内在地产生的,而是由外部的附加信念所加上去的。网络文艺作品的娱乐特性既是读者和作者内在意识的体现,又与社会现实紧密关联。新时代中国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文艺作品的娱乐特性所激发的生产潜能是巨大的。网络文艺作品较为通俗,它们在思想和艺术上的成就与经典文艺作品尚存有一定距离;但是网络文艺作品广泛传播,气势逼人,已是不可忽略的文学新样态。

针对快速发展的网络文艺,国家导向非常明晰,即加强正面引导。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产生了新的文艺类型,文艺观点和文艺实践也产生了深刻变化。伴随文字数码化、阅读网络化的发展,文艺就面临着重大变革。2014年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曾指出:“要适应形势发展,抓好网络文艺创作生产,加强正面引导力度。近些年来,民营文化工作室、民营文化经纪机构、网络文艺社群等新的文艺组织大量涌现,网络作家、签约作家、自由撰稿人、独立制片人、独立演员歌手、自由美术工作者等新的文艺群体十分活跃。这些人中很有可能产生文艺名家,古今中外很多文艺名家都是从社会和人民中产生的。”④新兴的网络文艺创作群体中可能产生文艺名家,这是对于网络文艺的极大期望和认可。新时代网络文艺的建设已经从文艺为政治服务、文艺是阶级斗争工具的观念中解放出来。习近平2014年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以及2016年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讲话中多次提到“审美”。此时,文艺的审美特征更多地被强调,但这种审美特征并不是孤立的,其前提是文艺作品应该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应该礼赞英雄。也就是说,这个“审美”不是脱离现实的审美主义,更不是极端的“为艺术而艺术”,而是置入社会语境中具有意识导向的审美。新时代国家对于网络小说、网络剧等新兴文艺现象的态度是积极的,文艺作品的审美属性也得到了更多认可,但审美并不是陷入个体自我的情感沉湎和娱乐放纵,而是需要具有中国气派的精神引领和价值引导,由此有关于网络文艺的文学理论建设和文论话语建构更加凸显了紧迫性。

二  网络文艺的多维批评话语

针对兴盛的网络文艺现象,多维度的批评话语随之产生。网络文艺给文学理论带来了新的思路,诗以言志、文以载道的传统受到极大冲击。网络小说、网络剧最能满足人们一时的情感冲动,“爽点”“虐点”“笑点”“泪点”悄然取代了起、承、转、合。在这些作品中,人们极易疏离沉重的历史责任和真实的现实逻辑,进入抚慰自身欲望的虚拟世界中。通过文艺作品来启蒙大众的时代已然消逝,现在是大众以点击率、播放数、流量等方式作用于文艺作品甚至是决定文艺作品。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中说:“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⑤“故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⑥以小说来改良群治的理想犹在,但小说的功能发生了切实的改变。小说不再直接为政治服务、以革命为目的,而是在娱乐的需求中审美化地产生现实作用。网络文艺的发展必当促使我们重新思考文学的意义和功能。

“人的每一种活动、他对现象的每一种感受都是在一定社会联系中进行的,因此客观上都与人类的命运、与人性的发展——直接或间接、经过近的或远的中介——相关联。”⑦外在的生活处境不断地向内在的主观态度转化,这是现实世界中起到支配作用的辩证法则。19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进一步发展,城市化进程一往直前,城市空间中循规蹈矩的中产阶级、缺乏依傍的二代打工者对于升职、加薪、求职、买房等美好生活需要与日俱增,而无法摆脱的困境时而吞噬着他们对于未来的希冀。外在的生活处境不断创造出内在的主观需求,网络文艺作品给他们提供了虚幻的满足,在娱乐导向的欲望叙事中他们卸下沉重的生活负担,忘却贫富差异的社会分化,成为“逆袭的屌丝”“霸气的王妃”“渡劫的上仙”。伊格尔顿说:“我们终于承认人类的生存与真理、理性有关,但至少也与幻想、欲望有涉。”⑧当下的网络文艺特别密集地呈现人们的幻想与欲望。人们内在的主观需求又滋养了网络文艺现有的状态。中国网络文艺的主要特性和存在形态无法脱离新时期中国改革开放的社会语境。

关于网络文艺的批评形态多样,话语方式不尽相同。我们可以从批评主体、评论对象、话语方式三个层面来分析网络文艺的多维批评话语。首先,从批评主体来看,文艺理论家、批评家、媒体人、网民或多或少都对网络文艺有所评论。欧阳友权将当下我国网络文学批评划分为学院派批评、传媒批评和在线评论。⑨这种划分准确地归纳了现有网络文学评论的主要成员。其次,从评论对象来看,只有少量网络文艺作品能够得到比较集中的讨论。网络小说达到一千万部以上,网络剧的数目亦是十分可观,并不是所有的网络文艺作品都能受到充分关注。上线的网络小说凡是有读者即有读者在线评论,但这种随感式的评论乃是只言片语,尚无法构成完整的评论。除了普天同在网民在线评论,媒体批评和学院批评一般只针对影响力较大的网络文艺作品。近年来,当一些点击率高的网络小说改编成热播的电视剧、网络剧时,这些作品就从各种角度得到解读和阐述,比如《何以笙箫默》《琅琊榜》《花千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扶摇皇后》《凰权》《香蜜沉沉烬如霜》等等。也就是说,当网络小说或网络剧成为现象级的文艺事件之后,它们才会得到较为集中的媒体批评和学院批评。很少有评论家会对单部网络小说进行文本阐释,或对网络小说家进行创作论分析,这当然也和网络小说的创作质量、发展程度有关系。再次,从话语方式来看,不同主体的批评风格有别。网民评论的在场感很强,语句简短,爱憎分明,时而也对情节和人物略作讨论、表达喜好。比如,“好看”“点赞”“喜欢”“佩服”“灌水”“烂尾”是他们常用的词语。他们一般沉浸在作品中,追踪小说情节、关注人物命运,多为情感判断,极少理性反思。媒体评论则可视作正式的批评,往往善于抓人眼球,就某个具有冲击力的亮点展开分析。除了各大报纸、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也成为媒体评论的重要平台。学院评论则具有学术性,往往以专业视角展开学理分析。网络文艺的文论话语建构主要针对学院派评论,而学院派评论并不能脱离媒体评论和网民评论。学者要对网络文艺进行接地气的研究,必须进入到网络文艺作品之中,他本身需要成为网民去阅读、去观看。学者的写作是双重的,他们运用学术话语对网络文艺进行系统研究,同时也应媒体邀约来撰写相应的评论文章,同一个评论主体可以同时从事媒体批评和学院派批评。因此,网络文艺的批评话语是多样化的,网络文艺的文论话语建构应以学院派批评为根基,兼顾媒体批评和网民批评。

以2018年暑期档热播的网络剧《延禧攻略》《如懿传》为例,可以看出如今网络文艺批评相当活跃。《延禧攻略》是于正担任总制片人的网络剧,以乾隆皇帝的后宫为背景,讲述魏璎珞从宫女到令妃步步升级、闯关打怪的故事。《如懿传》改编自潋滟紫的网络小说《如懿传》,以乾隆和娴妃为叙事主线。两剧上线后,各路媒体评论和学者批评纷至沓来,诸如《〈延禧攻略〉为何成为爆款》《〈如懿传〉为何高開低走》《延禧攻略和如懿传代表的是两种心境》等等,品评演员者有之、追溯历史者有之、指摘谬误者有之、两相比较者有之,不一而足。尤其是《延禧攻略》的评论更是热闹非凡,赞扬乾隆扮演者聂远、富察皇后扮演者秦岚的演技、精致考究的服饰妆容、古朴典雅的影像色调、画面的调色配色,讨论魏璎珞的后宫生存策略、剧情的递进特点、人物的现代精神、身体的政治意义,洞察作品通过一种后宫叙事投射了现代生活的科层制、制造“爽点”来满足观众碾压仇敌摆脱生存困境的心理需求,批评作品透露着腐朽的等级观念和权力崇拜,等等。媒体批评五花八门,其写作主体有差异,包括自由撰稿人、媒体人、学者等,其写作意图各不相同,有的是为作品营销所作的吹捧式文章,有的是出于个人喜好所作的评论,有的是出于文化研究所作的学理性评判。比如,中山大学法学教授徐忠明写了一篇评论——《〈延禧攻略〉讲什么:政治对身体的规训和身体对政治的臣服》,从身体、性别、政治的角度谈论《延禧攻略》,指出该剧“叙事线索主要是自然身体与政治身体之间产生的复杂纠葛”⑩。作者身份是法学教授,文章则是带有学术视野的媒体评论。网络文艺批评并没有统一的规制,批评主体和话语方式颇为丰富。相较于经典文艺作品的评论,其话语空间更加开放,除了语言文字、人物性格、画面构图、影像风格的文本细读,更有借作品浇心中之块垒、针砭时事的外部解读。进行网络文艺批评的学者除了中文系教授,也可以有法学系教授,不同学科的学者凡是有兴趣即可从自身的专业视域展开相应批评。

但是,网络文艺的批评话语尚不能充分支撑网络文艺的理论建设。随感式的批评并不等同于系统化的理论。从网络文艺的批评话语到网络文艺的理论建构,尚存有一段距离。现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充满了网络文艺作品,对于网络文艺作品的评论也前所未有地接近人们的日常,关涉衣食住行、两性伦理、职场升迁、审美风尚等等。伊格尔顿在《理论之后》中说:“理论回归到日常生活——只是有可能失去批评生活的能力。”11网络文艺批评的理想状态应该是成为网络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起到引导、引领乃至提高文艺作品的作用,并起到批评生活的作用。网络文艺批评从分散的评论走向系统的理论,需要联系中国文论的发展实际。冯宪光指出:“目前中国当代文论在话语实践中没有切实地建构起稳固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当代文论话语体系的主导结构,使得话语体系多元而分散。”12网络文艺批评和理论的建设,将成为中国当代文论话语体系的重要部分。在网络文艺的文论话语建设中,寻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具有中国品格的理论结构,颇具现实意义。

三  网络文艺的文论话语建构

新时代网络文艺的文论话语建构一则要考虑现今社会语境下网络文艺发展的现状,二则要考虑文学理论的承续性,从新的文艺现实中找到文学特性、文学规律和文学原理,从而推进文学理论的建设。迄今网络文艺的理论建设已有可观的成果,欧阳友权的《网络文学概论》《网络文艺学探析》《网络文学的学理形态》、陈定家的《比特之境:网络时代的文学生产研究》《文之舞——网络文学与互文性研究》、单小曦的《媒介与文学:媒介文艺学引论》《现代传媒语境中的文学存在方式》、邵燕君的《网络时代的文学引渡》、马季的《网络文学透视与备忘》、周志雄的《网络文学的发展与评判》、张邦卫的《媒介诗学:传媒视域下的文学与文学理论》、蒋述卓和李凤亮主编的《传媒时代的文学存在方式》等著作在网络文学本体、媒介转换、文学生产等角度拓宽了文学研究的范畴,深化了网络文艺研究的理路。网络文艺的问题视域已经打开,在持论维度上各有不同。网络文艺的文论话语建设要从散乱无序的批评话语走向主导有序的理论逻辑,形成一种理论合力,提高文论话语的阐释力。

首先,网络文艺的文论话语建构是以文艺作品为本体。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新时代文艺工作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要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文艺作品要真正深入人民的精神世界、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的思想共鸣。“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13关于网络文艺的文学批评和理论在根本上是为了推进网络文艺的繁荣和发展,为了促进网络文艺作品的创作和传播,网络文艺的文论话语应以作品为本体。网络文艺作品处在产业化的生产环境之中,网络小说的创作在写作和阅读的即时互动中受到读者阅读喜好的强烈影响、网络剧的生产受到网络平台乃至电视台的内容监管。网络文艺作品从创作、传播到接受的过程更为明显地受到文本外部因素的制约,比如作品的点击率、播放量都会影响人们对于作品的评判。网络小说、网络剧到动漫、动画、游戏衍生出产业链,任何一个环节的数值都可能干扰人们对于文艺作品的判断,甚至数值取代内容成为文艺作品评判的标准。对网络文艺作品的评判可以考虑量化的数值,以衡量作品的接受程度,但作品本身的内容、思想和修辞才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因素。网络文艺的文论话语建构以文艺作品而非作品推衍的外部事件为本体。除此以外,文论话语不能脱离文学作品成为孤立的理论,文学理论不谈文学只谈理论,不谈具体的阅读体验只谈抽象的逻辑演绎,这都不是文学的理论。网络文艺的文论话语以网络文艺作品为本体,对作品的文本特征、市场数值等因素进行价值整合,在对生命主体的感悟和历史现实的洞察中达成理性的认识,梳理出深刻而独特的意见。

其次,网络文艺的文论话语建构以作品的审美特性为重要准则。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对文艺作品的评判处在审美与革命的双重纠葛之中,革命的使命往往压倒审美的要求,文艺作品为革命服务、为阶级斗争服务是主导的意识形态。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文艺作品逐步面临审美与商业的制衡。新时代文艺作品商业化、市场化、产业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文艺作品的市场化可以促进文化市场的繁荣,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国家导向上,在审美与商业的两级并未厚此薄彼。在评判文艺作品时,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都是被重视的。“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14文艺的审美理想、文艺的独立价值和作品的市场发行量、收视率、点击率等量化指标都被顾及。此时,完全实用主义或者完全审美主义的极端倾向已经被摒弃,但在深层逻辑上审美特性是文艺作品更为重要的准则。“要对审美不仅在其起源中,而且在其发展的整个过程中,作为社会—历史现象来加以考察。”“每一作品个性的结构,不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总具有其历史本性。”15作品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艺术作品的内在审美成就越是丰富,它所担负的社会职能越能更好地实现。网络文艺在整个社会—历史环境中,与媒介技术、文化产业紧密相关,建立网络文艺的审美原则已经无法脱离产业化的文化语境,审美特性不能全然隔离于市场属性。优秀的文艺作品既拥有審美特性,又能引领风尚、启迪人心,担负一定的社会职能。在文化市场中宣扬爱国主义、歌颂人民群众、礼赞人民英雄的国家诉求愈加强烈,它们需要文艺作品的审美特性去彰显,而不是依托文艺作品的商业属性。产业标准并不能取代艺术标准,在文论话语的建构中审美特性凸显了重要性。

再次,网络文艺的文论话语建构以中国特色为指归。中国特色的网络文艺的文论话语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古代文论的遗产,借鉴西方文论的理路,基于中国文艺发展的现实状况所作的学理归纳。横向来看,网络文艺的兴起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发明,中国网络文艺与世界网络文化的发展是同步的;纵向来看,中国网络文学、网络剧是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历程中发展起来的,它们本身缺少对历史和革命的质询,扩张了对娱乐和欲望的书写,契合新时期经济和社会的衍变逻辑。网络文艺并未背负厚重的历史使命,网络小说疏离于正统文学的建构体系,网络剧被视为大众文艺。但网络文艺现象以其蓬勃的态势侵入传统的文学场域,撼动陈旧的文论话语,使我们不得不关注其存在方式,归纳其规律。当我们对从事的活动有了崭新的自我意识,新的理论和话语将随之诞生。网络文艺的文论话语会构成中国当代文论的重要部分。从网络文艺的起源和发展来看,它直接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之中,网络文艺的文论话语更能凸显中国特色。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设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现当代文学、文艺学等二级学科,在文艺学的研究中,有对应于古代文学和外国文学的“古代文论”和“西方文论”,往往没有对应于现当代文学的“现当代文论”。中国当代文论的建设一直处在西方文论和古代文论影响的焦虑之中,在对西方文论亦步亦趋的摹仿和古代文论毕恭毕敬的翻译中,人们时常丧失了言说此刻自我的能动性。继新时期“审美意识形态”“实践存在论”“修辞学美学”“后实践美学”等文论成果之后,网络文艺理论基于相应的文化现实和理论体系,完全可以继续探寻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精神的文论话语,促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的建设。

注释:

①《〈2017年中国网络文学发展报告〉发布:网络文学读者破4亿》,《新京报》2018年9月14日。

②《2017年中国网络文学发展报告》,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http://topics.gmw.cn/2018-09/17/content_31219938.htm ,2018年9月17日。

③⑦15[匈]卢卡奇:《审美特性》,徐恒醇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1080页,第1153页,第1078页。

④1314习近平,《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0/14/c_1116825558

.htm,2014年10月15日。

⑤⑥郭绍虞:《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408页,第412页。

⑧11[英]伊格尔顿:《理论之后》,商正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6页,第5页。

⑨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批评的困境与选择》,《中州学刊》2016年第12期。

⑩徐忠明:《〈延禧攻略〉讲什么:政治对身体的规训和身体对政治的臣服》,雅理读书公众号,2018年9月2日。

12冯宪光:《中国当代文论话语体系建构的主导结构》,《中国文学批评》2016年第4期。

猜你喜欢
文学批评新时代
“文学批评的理论化与历史化”笔谈
媒介学视角下英美文学批评在中国的传播
英国文学批评的历史轨迹探索
中国新文学批评的来路与去处
想象一部另类文学批评史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对当代文学批评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