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人民美学及其现实主义精神

2019-05-14 02:10孙恒存
当代文坛 2019年3期
关键词:现实性人民性

摘要:我国百年人民美学史先后经历了“新中国人民美学”“新时期人民美学”和“新时代人民美学”三个历史阶段,人民美学的时代转换本质上是人民美学的现代转换和意识形态转换。文艺的现实性与人民性在美学领域的理论接合就是人民美学的现实主义精神。“新时代人民美学”的独特现实性是力求呈现文艺领域的“新时代性”。新时代人民美学的现实主义精神具体表现为典型修辞表征了新时代的人物形象、虚拟现实的文艺再现得到引导和发展、现实题材的文艺创作获得加强和重视。每个时代的文艺高峰是当时的社会现实在历史中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现实主义结构或形态,这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或审美结构。

关键词:新时代人民美学;人民性;现实性;新时代性

一  人民美学的时代转换

人民美学思想至今已有一百年的历史,在百年人民美学史的话语光谱中先后经历了“新中国人民美学”“新时期人民美学”和“新时代人民美学”三个历史阶段。每个时代的人民美学观念都代表了那个时代的人民所肩负着的社会文化实践的主要任务。毋庸置疑,我国人民美学思想已进入新时代,“新时代人民美学”是当今人民美学的时代形态。理解“新时代人民美学”需要回到人民美学的时代转换话题。

“人民美学”作为该话题的核心范畴迫切需要对其考辨源流和追根溯源。据笔者考证,在“人民美学”出现之前,1949年后的学者大多使用“人民的美学”来言说人民美学思想。王瑶先生在1982年首次提出了“人民美学”的学术范畴。笔者在另文指出:“这是王瑶先生从本土作家的文学遗产中概括总结出的范畴,同时该范畴中的‘人民与‘美学严丝合缝地卯榫在一起。因此,‘人民美学是中国当代学者从本土现代作家的思想中挖掘出的一个高度概括和凝练的左翼思想范畴。中国历史上的一切人民美学思想都可以汇聚在这个学术范畴中进行指称和谈论。人民美学思想在学术研究上拧成了一股绳。”①回看“人民美学”作为文艺批评范畴的策源地,该术语具有本土经验和历史积淀,彰显了无产阶级文艺和社会主义文艺的审美特性,这有别于异域人民美学思想。

人民美学的本土性给人民美学的时代转换命题提供了历史内涵。王瑶从鲁迅的文艺创作中概括出了“人民美学”的文艺批评术语,而鲁迅的文艺审美方向则是毛泽东的人民美学的重要依据和支撑。如此,毛泽东的人民美学成为一个关键点。20世纪初的白话文学观、20年代创造社和太阳社的革命文学观、30年代“左联”的文艺大众化观等国内早期人民美学思潮在20世纪40年代汇聚于延安,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熔铸、协调多种人民美学观点,最终冶炼出了独树一帜的人民美学思想。可以说,这次延安文艺座谈会是促使毛泽东的人民美学登台献唱的重要文艺事件。《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作为该文艺事件的理论总结集中体现了毛泽东的人民美学思想。该人民美学思想不仅承继历史,同时也指向未来。毛泽东的人民美学自诞生之日就发挥了强大的文艺引导力量,给20世纪40年代的“抗战文艺”和“解放文艺”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建国后“双百方针”观和“文革”文艺观的重要基础。从20世纪初到70年代,以毛泽东的人民美学为代表的人民美学思想在“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李泽厚)中始终围绕着一根红线——文艺如何为建立新中国而服务。因此,毛泽东的人民美学本质上是一种“新中国人民美学”,它以建立新中国为旨归。“新中国人民美学”是我国人民美学史的初始阶段。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社会引擎开启了“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新时期文艺观,人民美学的时代形态从“新中国人民美学”转换为“新时期人民美学”。“伤痕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乡土文学”“新写实小说”“底层文学”等一大批文艺创作思潮和流派解释、阐发“新时期人民美学”的历史内涵。人民美学在新时期的实践热闹非凡。在此审美实践热潮下,聚焦“人民美学”的研究在新时期也破土萌发、浮出地表。冯宪光先生在2002年和2003年连续刊发《人民美学与现代性问题》和《毛泽东与人民美学》两篇文章,揭开了新世纪人民美学思想研究的序幕。冯宪光先生在文章中解决了“人民美学的重新出发”②的理论难题,指出人民美学在新世纪(更是新时期)的重新出发就是以毛泽东的人民美学思想为基底,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性美学。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审美现代性的必由之路。冯宪光的“人民美学的重新出发”理论奠定了新世纪近二十年的人民美学思想研究的基石。人民美学出发的理论命题是在“新时期人民美学”批判的基础上提出的,它成为人民美学研究在新世纪的指引线路。范玉刚、魏然、刘小新、高宇晗、纪秀明、陈舒劼等研究者的理论阐释成为该命题的有效注释,人民美学在新世纪的理论扩容中不断“出发”。无论向前重新出发还是向后追根溯源,我们都可以在毛泽东的人民美学那里找到立足点。“新时期人民美学”就是从毛泽东的人民美学所代表的“新中国人民美学”出发,在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美学,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现代性美学。

如果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代表了“新中国人民美学”,那么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则是“新时代人民美学”诞生的标志。2014年,北京文艺座谈会是促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美學思想问世的重要文艺事件,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成为该人民美学思想的孕育地。随后,习近平在2017年的“十九大报告”里庄严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定位。”如前所述,“新时期人民美学”发展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美学思想,而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人民美学也就自然转换为“新时代人民美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美学思想集中代表了“新时代人民美学”。习近平的人民美学思想着力于凸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人民性、时代性和审美性。其中,人民性是“新时代人民美学”的红色底蕴,审美性是“新时代人民美学”的品味格调,时代性是“新时代人民美学”的时尚风貌。总之,习近平谈文说艺品美的重要文献“体大滤周”地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美学思想,“新时代人民美学”以其为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

“新时代人民美学”以标志性的“座谈会”远呼“新中国人民美学”,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美学”的现代化进程近应“新时期人民美学”。“新中国人民美学”为建立新中国而服务,“新时期人民美学”和“新时代人民美学”则为中国的现代化(全球化)进程服务。从人民美学的第一个阶段到后两个阶段,人民美学的时代转换具体来说是人民美学的现代转换。人民美学在时代巨浪中进入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快速航道。总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美学思想为代表的“新时代人民美学”同“新中国人民美学”“新时期人民美学”一脉相承而又继往开来,形成极具创新的美学意识形态。可见,人民美学的时代转换本质上是美学意识形态的转换,牢握美学意识形态领导权是人民美学的转换动力。

二  新时代人民美学的现实性

诸多文艺理论家毫不吝啬地强调人民美学与现实主义间的理论契合。茅盾在《夜读偶记》里反复重申“人民的现实主义文学”③。为什么文艺的现实性与人民性紧密相连?从人民美学到现实主义之间有多大的理论跨度?“新时代人民美学”的独特现实性又是什么?

首先,马克思主义美学要求文艺的现实性。毛泽东说:“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存在决定意识,就是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客观现实决定我们的思想感情。”④无论是苏马的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美学还是西马的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義美学,马克思主义美学始终坚持物质本原性以及意识反映性的原则,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反映论。普列汉诺夫、梅林等苏马文论家坚持在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建构马克思主义美学。然而,搜集整理和系统编排马克思主义文艺创作者和理论家的经典言论并适当加入连贯性的说明文字,并不能建构一种有机的马克思主义美学。这是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不能解决的理论难题。西马文论家卢卡奇利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批判了以M·里夫什茨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卢卡奇主张通过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概括客观现实、阐述社会各领域的真实性。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反映论强调意识来源于物质以及二者的反映关系,所不同的是这种反映关系是辩证的还是机械决定的。当马克思主义美学从自然世界转移到人类社会,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反映论也就转向实践论。冯宪光认为,“在对宇宙、世界的根本来源问题上,肯定应当坚持物质第一性的唯物主义立场,而当研究对象并不是宇宙来源这一根本问题时,而是人类社会以及人类社会中的文学艺术、审美这些问题的时候,应当强调实践是人类社会以及人类社会一切事物的根本来源。”⑤这就是毛泽东所说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客观现实决定思想感情。可见,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反映论和实践论,在不同层面坚持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的现实本原性。具体到文艺领域,无论是自然世界还是人类社会,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文艺只源于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这种现实性是文艺的本源根基。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唯物性和实践性具有先在性和前提性,文艺领域的唯物性和实践性就是现实性,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性”⑥。文艺的现实性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出发点。

其次,马克思主义美学要求文艺的人民性,人民美学是一种马克思主义美学。诸多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把美学聚焦于人民,形成独具特色的一种马克思主义美学——人民美学。马克思主义美学就是劳动人民的美学。马克思说“劳动生产了美”⑦,而劳动又是无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劳动,是人民的劳动生活。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中强调:“任何事物,凡是根据我们的见解我们从其中看到应当这样生活的,这就是美;任何对象,凡是其中表现了生活、并且使我们想起生活来的,这就是美的。”⑧这就是“美是生活”,但是只有劳动人民的生活所创造的美才会防止“艺术口味败坏”。据此,车尔尼雪夫斯基赞扬了农村姑娘的美,而“农村姑娘的美学”就是劳动人民的美学。可见,文艺不仅源自生活,更源自人民生活。人民美学来自人民又服务人民。人民美学就是为了给人民群众带来真实的好处,带来审美的愉悦,带来社会革命和劳动的“软动力”。马克思主义美学强调文艺的真实性和政治性的统一,文艺不仅要有现实性或真实性,更要有政治性。文艺的政治性就是首要而明确回答文艺为谁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政治立场坚持文艺的人民性。文艺的人民性是人民美学的根本问题,体现了人民美学的文化立场和意识形态导向,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的人民性向度。总之,人民美学认为美既来自人民又服务于人民,是一种马克思主义美学。

最后,如果马克思主义美学要求文艺的现实性,而人民美学又是一种马克思主义美学,那么人民美学的现实性品格就成为一个不难理解的命题。文艺的现实性、人民性和审美性在人民美学中高度统一起来。毛泽东的人民美学对文艺、人民、美学与现实的理论融合进行了精彩阐述:“人类的社会生活虽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虽是较之后者有不可比拟的生动丰富的内容,但是人民还是不满足于前者而要求后者。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虽然两者都是美,但是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革命的文艺,应当根据实际生活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人物来,帮助群众推动历史的前进。”⑨如此,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文艺必然是现实的、人民的和审美的。现实性是人民美学的出发点,人民性是人民美学的导向,审美性是人民美学的着力点。因此,人民美学本质上是一种马克思主义美学,它在这种美学中凸出了意识形态的价值引导力和文化领导力。

文艺的现实性与人民性在美学领域的理论接合就是人民美学的现实主义精神,这是“新时代人民美学”与以往人民美学在现实性问题上的相同点。那么问题是,与以往人民美学相比,“新时代人民美学”的现实主义精神有何不同?换言之,“新时代人民美学”不仅奠基于现实性而且具有独特的现实性。

“新时代人民美学”的最大现实和独特现实就是人民美学的“新时代性”。人民美学的时代性是现实性的必然要求。当社会现实发生变化时,人民美学作为时代意识也随之发生变化。而当国内社会现实进入新时代后,“新时代性”本身就是当今社会的最大现实。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里详细阐述和论证了“新时代性”,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的发展战略是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社会在发生波澜壮阔的滚动,历史在风驰电掣般前进,“新时代人民美学”迫切需要在美学意识形态领域引领社会潮流、把握历史脉动。“新时代人民美学”力求呈现文艺领域的“新时代性”,这是人民美学在时代感召下的历史重任。概括言之,“新时代人民美学”的历史重任是在新时代探寻国内文艺的现实主义精神,这就是“新时代人民美学的现实主义精神”话题。

三  新时代人民美学的现实表征

“新时代人民美学”特别重视“新时代性”的现实主义呈现。文艺不能脱离大众、不能脱离现实,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是文艺的生命力,新时代文艺应该用现实主义精神观照现实生活。习近平的人民美学思想反复强调文艺的现实性,既包括文艺源自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又包括文艺要现实主义地反映新时代境况下人民的社会生活。可以说,“新时代人民美学”的现实主义精神具有雄厚的理论基础和深刻的历史内涵。

考察当今国内文艺领域所呈现的“新时代性”,“新时代人民美学”的现实主义精神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典型修辞表征了新时代的人物形象,虚拟现实的文艺再现得到引导和发展,现实题材的文艺创作获得加强和重视。

第一、典型修辞表征了新时代的人物形象。众所周知,典型是一种现实主义修辞策略。卢卡奇的马克思主义现实主义理论认为,“如果文学充分地反映了社会发展的矛盾,也就是说,在实践中,如果作品显示出一种对社会关系和它对未来的发展趋向的深刻洞察,它就是一面最真实的镜子。自然主义受到排斥,因为它只关注日常生活的表面现象和某种平均数,而现实主义创造了既有代表性又有预见性的典型。”⑩无论是马克思的“莎士比亚化”,还是恩格斯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都离不开典型问题,典型是现实主义的标识牌。“典型人物所達到的高度,就是文艺作品的高度,也是时代的艺术高度。只有创作出典型人物,文艺作品才能有吸引力、感染力、生命力。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和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11新时代文艺通过典型修辞塑造了一批新人,如新时代创业者、反腐英雄、反恐战士等人物形象。

第二、虚拟现实的文艺再现得到引导和发展。韦恩·布斯发现社会现实与现实主义结构之间需要一个恰当的艺术形式。“大多数试图使自己的主题真实的作家们或迟或早都已经发现,他们像詹姆斯和萨特一样,也在寻求一种事件的现实主义结构或形态。”12韦恩·布斯揭示了一个秘密——艺术形式与社会现实之间具有隐秘的直接关系。无独有偶,卢卡奇也认为审美形式与现实土壤不能分离。“只要其作品在艺术上是真实的,该作品就是由其所产生时代的深刻探索中成长起来的。真正的艺术创作的内容和形式——即审美的——就不能与其产生的土壤相分离。客观现实的历史性正是在艺术作品中获得了其主观的和客观的形态。”13同理,在当今国内新时代的精神气象下,社会现实的现实主义结构或形态则是网络文艺及其数字美学。虚拟现实的文艺再现在网络文艺中获得体现。大力发展网络文艺,引导新型文艺类型发展,是文艺界有待持续跟进和回应的领域。可以说,每个时代的文艺高峰是当时的社会现实在历史中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现实主义结构或形态——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或审美结构。笔者曾在《数字美学的意识形态维度》中指出,数字美学是“新时代人民美学”在当今国内的具体形态,是“新时代人民美学”的媒介实践。从现实主义审美结构出发,数字美学是当今社会现实最适配的美学结构或形态。总之,虚拟现实需要一个恰当的艺术形式进行表征,而寻找并引导这个艺术形式的发展则是“新时代人民美学”的目标。

第三、现实题材的文艺创作获得加强和重视。现实题材文艺在新时代境遇下出现了创作高潮,它直接而艺术地呈现了“新时代性”现实,文艺获得持久而闪亮的生命力。在此之前,文艺创作在较长时间内脱离了社会现实、时代新象和历史真实,仙侠剧、宫廷剧、穿越剧、架空历史剧、玄幻剧等电视文艺是这类“虚妄”艺术的代表类型。“新时代人民美学”抨击“虚妄文艺”,把文艺创作从悬崖峭壁拉到坚硬的地面,现实题材文艺重新回到作家和读者的审美视界。最近几年,在国内引起热议和反思的现实题材文艺主要是返乡笔记、反腐剧、创业剧、“一带一路”文艺等艺术形式。

首先是返乡题材。城镇化的发展促使城乡的二元对立结构出现间隙和问题。文艺一马当先,敏感地体察到这些间隙,返乡笔记(书写)成为这些结构间隙的文艺表述。《一位博士生的返乡笔记:近乡情更怯,春节回家看什么》等这类返乡笔记触及到社会变革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但是并未将这些问题放到现实的、历史的社会环境中进行深刻挖掘,这导致此类返乡书写多流于表面皮毛,裹挟着负能量向大众喷薄狂泻。大众对这些负能量书写强烈不满,《也谈返乡:乡村,不是让你来隔靴搔痒洒狗血的》成为这种不满情绪的集中代表。在返乡题材中,我们更愿意提及内蒙古作家安宁。安宁近年来连续出版了三部返乡散文,形成独具一格而深烙时代气象的“乡村三部曲”。比较而言,安宁的返乡书写承继了中国乡土文学的根脉,但对城乡结构间隙的文艺再现更艺术化、更批判性、更现实化。以安宁为代表的返乡作家用其真诚、灵性把返乡题材的创作带到现实主义的高地。新时代返乡散文不仅是散文体裁的重大发展,更是现实主义文学的伟大胜利。

其次是反腐题材。反腐是当今社会的标志事件,该事件一直深受大众的关注和赞扬,成为社会现实的一个突出点。大众关心的事件和大众追问的问题,就是文艺应该进入的场地。以影视剧为例,近几年反腐题材的影视剧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人民的名义》《人民检察官》《国家底线》是该现实题材文艺的重要作品。“反腐题材年”的范畴成为该热点文艺现象的一个抽象素描,这浓缩了一个时代的文艺现实。反腐题材文艺以其艺术锋芒和批判意识才能抵达现实,才能进驻大众审美的核心。总之,一大批群众喜闻乐见的反腐剧以高质量、高密度、典型化的形式进入观众席,大众在视听接受的文艺审美甚或嬉笑怒骂中更加贴近这个时代和这个现实。

再次是创业题材。创业题材文艺在建国后先后经历了三次创作高潮,柳青的《创业史》和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代表了前两个阶段的文艺创作,分别记录了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的“创业史”。新时代的创业题材写作是最近几年兴起的文艺创作思潮,它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进入文艺港口的。当创新创业成为全社会尤其是青年人的人生引擎之后,文艺就不能置之不顾。史诗般的呈现这个创业维艰的过程和细节是文艺义不容辞的时代使命。电视剧在表现该现实题材文艺时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史诗效果突出,过程更复杂、细节更饱满。近年来,《鸡毛飞上天》《创业时代》《合伙人》《正阳门下小女人》等创业剧接连不断地出现在荧屏或网屏。这些创业剧叙述了千姿百态的创业故事,在故事里面充溢着爱恨情仇的生活肌理和伦理追问。总之,创业题材文艺紧扣创业时代的主旋律,挖掘每个时代、每个地域、每个领域以及每个人的创业史。

最后是“走出去”题材。全球化是世界发展的主潮,我们只有“走出去”之后才会更加融入世界,让民族的成为世界的。如果“走出去”需要一根安全缆绳,那么“一带一路”倡议显然就是那条阿里阿德涅线团。因此,“一带一路”文艺是“走出去”题材的主要文艺形式,是该社会现实的软性再现。《战狼2》和《红海行动》是“走出去”题材的典型案例。主题相似正是两部电影成功所在,它们在表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寻找到艺术表现的着力点,在相同的着力点上又寻求不同的再现手法和细节真实。总之,中国沿着“一带一路”的倡议,在不断地“走出去”,也必然会出现各类人物和故事。“一带一路”文艺就是找出这些人物并用饱满的艺术细节和真实的艺术内容来塑造他们的典型性格。

综上所述,这三个方面是“新时代人民美学”的现实表征。雷纳·韦勒克说:“当作家转而去描绘当代现实生活时,这种行动本身就包含着一种人类的同情,一种社会改良主义和社会批评,后者又常常演化为对社会的摒弃和厌恶。在现实主义中,存在着一种描绘和规范、真实与训谕之间的张力。”14“新时代人民美学”需要在文艺实践中平衡这种张力,用典型连接理想与现实、虚构与真实,用真诚的现实感动人和鼓舞人,扛起美学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大旗。

注释:

①孙恒存:《数字美学的意识形态维度:论新时代人民美学》,《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2期。

②冯宪光:《人民美学与现代性问题》,《文艺理论与批评》2002年第6期。

③茅盾:《夜读偶記》,百花文艺出版社1979年版,第13页。

④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页,第20-21页。

⑤冯宪光:《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本体论形态问题》,见邱晓林《从立场到方法》,巴蜀书社2006年版,第12页。

⑥⑦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88页,第54页。

⑧[俄]车尔尼雪夫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文学论文选》,辛未艾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第9-10页。

⑩11[美]雷纳·韦勒克:《批评的诸种概念》,丁泓等译,四川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228页,第232页。

12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12月1日。

13[美]韦恩·布斯:《小说修辞学》,华明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60页,第25页。

14[匈]乔治·卢卡契:《审美特性》第一卷,徐恒醇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5页、13页。

猜你喜欢
现实性人民性
浅谈小学英语口语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小学数学概念形成三部曲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实性研究
当现实性遇到语文味: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评析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变”与“不变”
廓清党性与人民性关系的认识误区
巧创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新闻宣传工作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回顾与启示
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