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事业,而教育思想直接影响教育实践活动,也随之会影响教育价值的实现。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理论也迫切需要变革与创新,为此必须大胆借鉴其它学科领域的思想成果。作为确立马克思主义新哲学的代表著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其中所揭示的实践观、人的本质学说等都蕴含着丰富的哲学价值,极具思想意义。虽然马克思写作这一部著作中不是为了探讨教育问题,但其中所揭示的理论内涵对于现今教育事业的发展却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实践观;人的本质;教育;指导意义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天才提纲,恩格斯也称其为“包含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对于《提纲》中马克思提出的新的实践观及人的本质问题,很多学者都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大部分都是出于哲学理论层面的探析。本文则旨在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即从哲学理论出发去探讨其对教育实践的指导意义。
一、《提纲》中的实践观
马克思批判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点,《提纲》的第一条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可见,马克思批判旧唯物主义把主客体关系只是理解为一种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因为旧唯物主义不是从实践角度去理解主客体关系,而是从客体角度出发,把主体理解为是完全被动接受和反映客体的,如此也更不可能认识到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相反,唯心主义则认识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一方面,然而却过分夸大,也未能认识到实践的重要作用,从而也有很大缺陷。通过对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批判,马克思确立了新的实践观,他将实践视为连接主客体的桥梁,充分肯定实践的重要地位。提出实践可以证明思维的真理性,同时也是人的本质和社会生活本质的体现。
《提纲》揭示了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阐明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需要发挥实践的重要作用,并且随着实践的发展,其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和新的世界观的建立,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二、《提纲》中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
在《提纲》的第六条,马克思指出了费尔巴哈的人本观是把人作为一种“类”的概念,“他所理解的人的本质实际上是一种‘自我意识,只是一种感性对象而已,并不是从事感性实践活动的具体的人”。换句话说,其实质是脱离了社会实践,将人作为抽象的人,而非回归到现实的人。
马克思则从实践角度出发,通过对社会历史发展的考察来揭示人的本质问题。他指出人是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之下的,通过社会生产实践形成社会关系,从而他提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样的论断克服了費尔巴哈从感性层面把人的本质看为抽象的单个人的局限性,用实践的观点把对人的理解回归到对现实的人的理解,充分认识到人是可以通过实践活动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
另外,马克思也提到了人与环境的关系,当然他在揭示这两者关系的时候,依然是站在实践的理论基础上的。“环境只有在人的活动中才能得到改变,知识产生于人的实践活动并且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发展,人对环境的认识和改造是通过实践完成的,同时环境也影响着人们的发展,但绝非起着决定作用。”一方面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另一方面人又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和教育。这一点对于处理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环境之间的关系也是有启示作用的。
三、《提纲》思想对于教育实践的启示意义
(一)重视实践教育
正如马克思所揭示的那样,主体可以通过实践能动地反映和改造客体。传统的教育采用教师灌输课本知识、学生死记硬背的方式,而这种教学导致的后果是学生只能局限于书本知识,被动接受而且理解性甚低。很可观的是现今的教育理念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主体性,认识到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很多学校会让学生在寒暑假充分参与社会实践,从中去锻炼各方面的能力。比如做实验一直是理科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的确,纯粹地记住书上的原理公式并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只有鼓励学生通过做实验,才能从中检验认识的真理性,也才能使理论的发展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同样,教师应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去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如此,知识的价值才能更好地实现。
(二)对学生社会性的培养
人的本质在于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要求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社会性的培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教育理念并不适合现今的人才培养。无论是什么样的教育活动都是要帮助学生去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从而自觉融入社会生活。所以,教育目标的制定应当依据社会整体所要求的思想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教学方式的选择也要注重对学生社会性的培养,而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育者应当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通过组织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贴近社会生活,让其明确自身所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不断将个人价值统一到社会价值之中,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发展。
(三)以生为本的教育
这就牵涉到对于“教育为了什么”的认识。对于教育者来说,教育的核心理念应当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每个学生的发展都有其个体差异性,教育者应当看到这种差异性并且采取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从而充分激发其潜能。教育又是围绕“人”的活动,因而在教育过程中,要关心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尊重学生的自主性,给予其充分发展的自由空间。把关心好学生,教育好学生,发展好学生作为教育的目标。
(四)创设良好教学环境
在教育活动中,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会大大提升教学效果。这样的教育环境既包括教学氛围、方式和手段,也应包括教育者本人所具有的个人学识和品质。
在课程与教学论研究中,关于“隐性课程”的研究一直是处于显著地位的。虽然学者们所持观点不尽相同,但是可以确定的是“隐性课程”的开发是着眼于优化学生成长环境,促进学生发展。教育环境的创设必须符合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发展实际,例如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的运用必须考虑到所确立的教学目标、教育对象的知识水平、教育对象的身心状态等等。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调动各种积极的要素,形成有助于学生学习的课堂环境。
另外教育本身的“育人”功能也对教育者的素质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一方面,教育者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本身应该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并且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知识,更好地为学生的知识学习提供条件。另一方面,教育者的道德修养水平至关重要。言传不如身教,有良好道德修养的教师往往能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这些方面共同构成了显著的教学环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中,学生也往往可以更好地实现创新性发展,同时学生又能通过主体性的发挥来实现教育环境的改善与优化,从而促进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
四、结语
就如马克思在《提纲》中最后一条所提出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不仅要认识到理论的内涵,掌握理论,同时还要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服务于我们的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
[2] 瞿林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观解读[J].开封教育学院报,2018,38(04):19-20.
[3] 郑睿智.人的本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解读[J].商,2016 (18):105+80.
[4] 卢毛毛,王明成.《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对教育的指导意义[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04):68-71.
作者简介:汤晓莉,女,汉族,江苏南通人,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师范)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