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命定的“俄狄浦斯情结”

2019-05-13 02:06伍彩欣
青年时代 2019年9期
关键词:悲剧命运雷雨

伍彩欣

摘 要:现代话剧《雷雨》是中国戏剧大师曹禺的代表作,也被称为是一部划时代的剧作,一部中国式悲剧的典范。这部戏剧深受西方悲剧《俄狄浦斯王》的影响,让“恋母情结”在中国的封建式家庭有了不同的表现形式。本文试图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中隐藏在人性深处的“俄狄浦斯情结”来探析《雷雨》中悲剧命运的根源。

关键词:“俄狄浦斯情结”;悲剧命运;《雷雨》

“俄狄浦斯情结”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中被认为是隐藏在人性深处的潜意识,是人类命运安排的重要一部分。中国戏剧大师曹禺所写的《雷雨》,正是对“俄狄浦斯情结”作出的跨越千年回应。

《雷雨》讲的是由周朴园和鲁侍萍繁衍而生的两个家庭的血液纠葛的戏剧故事,是一部注定无法逃脱命运纠缠的人生悲剧,触动了每位观众的心灵。这是一部普通家庭的悲欢离合,却因为“俄狄浦斯情结”的贯穿而具有惊心动魄的震撼力。

“俄狄浦斯情结”即“恋母杀父”情结,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根据古希腊神话《俄狄浦斯王》中杀父娶母的故事推衍而来,他认为“俄狄浦斯情结”是人类在幼儿时期产生的对母亲的性欲冲动,这是一种本能情欲,这种心理驱使儿童去爱异性双亲,而厌恶同性双亲。

《雷雨》则曲折地通过周萍与繁漪及四凤的乱伦,鲁大海对鲁贵和周朴园的愤恨这些或隐或现的“俄狄浦斯情结”反映了人类无意识的本能情欲,而这被命定的“俄狄浦斯情结”就造成了这场爱恨情仇的悲剧结局。

周萍是这场人伦悲剧的中心人物,命运把一张人伦禁忌之网套在了他的身上,潜意识下的“俄狄浦斯情结”使他陷入乱伦的深渊,无法自拔。他无法遏制的本能情欲让他与繁漪和四凤发生了两段不伦恋,他触碰了禁忌,也就酿成了命运悲剧。

周萍自小在乡下独自长大,没有母亲的关怀,也没有父亲的教导。在他的成长中,缺失了父母的爱,所以他本能地追寻着保护和慈爱。成年的周萍,被带进了周公馆,在那里他遇见了同样孤独无依的继母繁漪。面对繁漪的温情诱惑,周萍隐藏已久的恋母情结得到了彻底地释放。对于周萍来说,爱上繁漪就是占有母亲,得到反抗父亲的胜利,所以他才会说出“愿他死,就是犯了乱伦的罪也干”这样泄愤的宣言。

一阵欢愉过后,周萍被壓抑已久的情感和愤恨得到宣泄,可对父权的恐惧和不伦恋的罪恶感也随之而来,他开始想要摆脱这段畸形的恋爱。可对于繁漪来说,周萍是她在绝望人生的最后一根稻草,她又怎会轻易放开这一丝希望。在与繁漪的纠缠中,他在命运设下的情欲迷潭里越陷越深,离悲剧也越来越近。周萍的人生因为“俄狄浦斯情结”被悲剧命运所束缚,他拼命挣扎,奋力逃避,可一切都是徒劳。

为了慰藉内心的不安,他把情感转向了四凤,没想到的是这次逃避把他拉向了更不幸的深渊——兄妹乱伦。

周萍始终没能逃离“俄狄浦斯情结”对他的禁锢。如果说他与繁漪的寻欢是明处的恋母,那他对四凤的交往则是暗处的恋母,只是将爱恋对象从母亲转化为同母亲相似的妹妹。恋母情结贯穿他的恋爱历程,因此,悲剧一直在他身边,如命运般挥之不去。

周萍爱上了身份卑微的四凤,也许是他真的被四凤的天真纯洁所吸引,也可能是为了逃避与繁漪乱伦带来的罪恶感,但更大的可能是四凤与母亲侍萍长得太像了,四凤满足了周萍对母亲的想象。周萍在四凤身上再一次找到了母亲的影子,也就无可避免的爱上了四凤。

周萍一直处于与繁漪畸形爱恋的阴影下,他有着沉重的情感负担,所以四凤的出现对于周萍来说,是漫长黑夜里的一束光,温暖明亮。他内心的压抑在遇到四凤后终于有了宣泄之处,四凤的耐心倾听和温柔关怀让周萍产生了一种安全感和归属感,但这不是男女间的情爱,而是一个受伤的孩子对母亲的依恋之情。可以说,周萍对四凤的爱,更多的是一种对母亲的依赖和寄托。

周萍的这两段不伦恋都是在无意识的“俄狄浦斯情结”的控制下犯下的,他摆脱不了被命运之绳圈禁的悲剧,所以在当他得知四凤是自己同母异父的妹妹时,他的理智无法承受第二段畸形的爱恋,只能自作裁决,自我了断,以结束自己短暂的一生来弥补自己放下的罪恶。

如果说周萍更倾向于“恋母情结”的话,那么鲁大海则是“杀父情结”的典型写照。

鲁大海是鲁侍萍与周朴园的儿子,侍萍被周朴园抛弃后带着鲁大海远走他乡,再嫁鲁贵。鲁大海自小在鲁侍萍身边长大,他热爱善良柔弱的母亲,想要尽力保护母亲。他厌恶唯利是图,阴狠毒辣的生父周朴园,排斥好逸恶劳,阿谀奉承的继父鲁贵,他对母亲的保护有多温情,他对父亲的反抗就有多激烈。所以他得知周朴园是自己的生父时,内心无法接受这个残忍的真相,只能选择离家出逃,自我放逐。在他的命运里,他与父亲的冲突似乎是与生俱来的,“俄狄浦斯情结”带来的悲剧也是注定的。

这部戏剧以周萍的自杀身亡,周冲四凤触电而死,鲁大海的出走,繁漪侍萍的疯癫作为悲情结尾终结了这场人伦闹剧。侍萍把这场悲剧归结为那不公平的命运,但其实在冥冥之中注定的“俄狄浦斯情结”情结才是家族悲剧的罪魁祸首。

在《雷雨》中,我们看到了命运之手的可怕,它拥有不可抗拒的强大力量,它一步步将陷入“俄狄浦斯情结”的人引入深不可测的黑暗,让人越是挣扎,越是向悲剧的结局走近。《雷雨》是曹禺对人性心理的深刻探索,他用一场在雷雨夜里爆发的毁灭表现出“俄狄浦斯情结情节”所造成的悲剧命运,以此证明人在命运下的无力抵抗和无所适从。

参考文献:

[1]曹禺.《雷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9月第1版.

[2]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罗念生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3]弗洛伊德著,杨庸一译.图腾与禁忌[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p88、p88-89

[4]干敏.精神分析视野下的《雷雨》主要人物命运分析[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4(10):44-45.

[5]陈璐.““俄狄浦斯情结””的中西悲剧比较——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分析《俄狄浦斯王》与《雷雨》[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3):67-68+81.

[6]胡敏.《雷雨》的精神分析学解读[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3):31-33.

猜你喜欢
悲剧命运雷雨
雷雨天使用手机会引雷上身吗
雷雨天
《雷雨》中的“雨声”
雷雨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命运成因分析
雷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