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成因及治理路径

2019-05-13 01:42张娜
法制与社会 2019年11期
关键词:网络行为网络道德

摘 要 网络道德是规范网络行为的内生动力,也是良好网络环境形成的关键因素。当前,以网络为中心的暴力、失信、冷漠、谣言等失范行为日益滋生,一些公民由于情感、认识、信念等层面的问题,影射在网络当中,构成了网络失范行为的外在表现。造成这些失范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根本上说是网络主体失序造成的,当然从国家、社会层面来说也存在一定的不足。笔者根据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以及造成失范的原因,从主体、社会、国家三个维度入手,提出切实可行的治理路径。

关键词 网络道德 网络行为 网络主体失序

作者简介:张娜,长沙理工大学伦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传统伦理。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4.180

网络道德是公民网络行为的内在规范,是维护公民网络共同利益的网络反应。它是通过公众舆论、日常习惯、主观信念,以善恶为标准对网络行为评价,是网络个体之间、个体和全体之间行为规范。网络道德的提出和发展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人们网络生活的必然要求。网络道德的提出对网络世界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其一,网络道德有利于网络主体的道德判断,在面對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等行为时,能明辨是非,做到心中有数。其二,网络道德带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是主体参与网络行为的共识,对于主体的行为有很大的规范有着明显的意义,同时,对于构建良好的网络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三,网络道德与现实社会道德有着明显的互通性和互补性,良好的网络道德可以培养网络主体良好的道德习惯,这种习惯有利于和谐有序现实社会环境的构建。其四,对于主体本身而言,网络道德有利于形成内生性行为规范,使主体不仅在网络空间中能遵守相关规定,现实中也能培养主体爱国诚信友善的良好的行为,减少网络失范给主体带来的放纵无序感,强化主体道德情感的培养,进而发挥网络的更大价值。

但是,现实社会毕竟是网络空间的基础,网络道德是现实社会道德折射。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些西方敌对势力在网络上大肆鼓吹所谓的“自由”“民主”,加之一些网络主体道德观出现偏差,造成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屡有发生。所以,研究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挖掘造成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有针对性的提出治理路径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一、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开拓了新的生活、学习、交往空间,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在道德领域,网络也延伸了传统的道德认知,促进了道德向网络空间发展,为道德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推动了传统道德向现代道德的转变,当然,也行为了很多新的道德规范。但是,网络空间的道德延伸也在不断消弭传统道德的架构,一些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在网络上屡有发生,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其一,一些领域的欺诈、失信行为在网络上多有出现。有的商家为了达到经济利益,在网站上散步一些不实信息,夸大宣传商品价值;有的商家则为了攫取高额利润,通过网络销售假冒伪劣产品;有的网络主体则利用情感交流等手段,进行情感欺骗,骗钱骗色;还有的人则大量盗取个人信息,倒卖个人信息,更严重者,不惜出卖国家利益,将一些敏感信息卖给敌对分子。网络空间中的商业诈骗、电子欺诈、情感藩篱等行为,造成了网络行为失信。

其二,一些网络谣言、不负责任言论在网络上不断传播。一些明星为了炒作自己,通过一些网站或自媒体大肆渲染炒作隐私,有的网民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转载点赞,造成了网络谣言肆虐;一些不负责任的网络主体,编造转载一些虚假信息,传播一些来源不明的消息,甚至引起一定程度的网络恐慌。这些谣言、不负责任的言论严重干扰了正常的网络秩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网络言论的失真。

其三,一些网络赌博、暴力行为造成了网络暴力盛行。一些网站为了利益,在网上传播一些血腥暴力的图片、文字和视频;一些网站为了牟取暴利,在网上组织非法赌博,采用非法手段吸引玩家;一些网站设计网络病毒,蓄意攻击政府或个人;还有一些网民在网上肆意谩骂他人,发表一些侮辱性的言论。这些行为严重影响了网络安全和个人安全,甚至影响了现实社会稳定安全。

其四,一些网络水军、围观现象造成了网络冷漠严重。一些网面在面对网络受害者、受难者不仅没有给与一定同情和帮助,而且还围观吃瓜,甚至而言相向,完全不顾他人的处境;还有一些网民对于时事热点、焦点事件,不能保持理性心态,或围观吃瓜、或起哄闹事、或推波助澜,加上一些网络水军,大肆灌水,造成了网络舆论的道德绑架。

其五,一些网络低俗、庸俗想象造成了网络恶俗现象。一些网站为了吸引网民的眼光,借助戏说、演义等形式宣传一些低俗媚俗的言论;一些网站大肆宣扬网红、富二代等消极信息,极大的消磨了青少年的奋斗意识;一些网站游走于法律边缘,抛出一些有争议性的话题,误导网民的价值取向。这些庸俗、低俗的信息严重影响了网民正确价值观、世界观的树立,甚至对现实社会的主流思潮造成了负面影响,造成了网络秩序的混乱。

二、网络道德失范的成因

网络人们交往关系其实是现实人际关系的折射。要发掘网络道德失范的成因就必须从现实入手,从网民的现实生活、情感、信念等问题入手,从国家、社会、个人多方面查找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其一,多种思潮充斥网络,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网络拉近了人们的空间和时间距离,抵消了现实交往中的地域性。在网络中,没有国度、文化、阶级、利益等因素的影响,网民用不同的语言进行交流,使得不同的思潮充斥网络。其中,有的思潮是积极的、先进的,但有的确实消极的、保守的。可想而知,不同的价值观念和各种思潮相互碰撞、竞争,使网民原有的伦理精神和道德取向受到冲击和消融。另外,虚拟世界中的一些规则,也严重影响了人民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受到复杂思潮的影响,尤其是一些消极思想的影响,有的人唯利是图,有的人诚信缺失,有的见利忘义,有的甚至理想信念缺失。

其二,网络道德情感的淡漠,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随着网络的告诉发展,每天都有更多新奇的东西推送给网民。人们的道德认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网络生活中同样也需要一个过程。但是现实社会和虚拟网络空间毕竟存在很大的差异,面对网络空间的光怪陆离,人们很容易模糊现实与虚拟、自由与理性的边界。加之一些网民对信息的甄别能力不强,让他们在网络的繁复中迷失自我,进而造成网络道德冷漠,引发道德失范。还有的网民道德认知能力较差,自律意识又不强,长期沉湎与网络的虚拟空间中,导致与现实社会相脱离,甚至出现人格分裂、精神失常、情绪失控。

其三,网络文明规范机制缺失,网络行为法律尚不健全。作为虚拟的网络空间,现实社会中的一些法律制度在网络中并不完全适用,网民在网络空间中可以享受更大程度的自由。这种虚拟世界的自由,削弱了传统意义上的法律约束,加之,习惯于网络的“自由”,在现实中很容易冲破道德和法律的底线。但是,建立健全网络文明规范机制需要一定的时间,一些网络违法行为的法律短时间内还无法确立。这就造成了网络主体的言论行为失去了应有的规范和强制。另外,虚拟的网络世界,削弱了网络主体的自我认同感,进而导致了自我监督意识的缺失。网络文明规范机制缺失、网络规范法律不健全、自我监督意识的缺位,导致了网络道德的有效规范出现了真空。

其四,网络“泛娱乐化”,网络享乐主义盛行。网络“泛娱乐化”是指在网络上过度的以享乐为核心,只顾自己感官上的享受。这种过度的享乐追求降低了人们的审美品位和文化品位,更加严重的是主流舆论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在这样的空间中,网络主体被“异化”,积极情感逐渐消弭,网民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都受到了影响。随着网络监控力度的增加,网络“泛娱乐化”也在变换着不同的形式,尤其是其中低俗、庸俗的信息不断腐蚀这网络主体的理想信念和自我约束意识。

三、网络道德失范的治理

习近平總书记指出,在全媒体时代要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为营造良好的网络空间形成全方位合力。根据网络失范的表现及成因,根据当前网络发展实际,探索一条“以政府为主导,网络个体为主体,社会参与为引导”的综合治理体系。

其一,提高公民参与网络行为的能力和素养。网络是由广大网民参与的,为有效整治网络道德失范,就必然需要提高公民参与网络行为能力、责任担当和诚信意识。提高公民参与网络行为的能力和素养:第一,重点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网络参与行为的能力和素养,将之作为课堂教学的内容,开展有效活动,让青年学生参与网络的能力和素养在理论和实践中得到提升;第二,在社区、农村、企业进行网络培训,提高公民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第三,利用多渠道进行宣传,并选取经典案例进行分析,让公民明白:网络自由是公民的权利,但自由是有相对的,遵守网络规则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对于网络违法行为必然要受到法律的审判;第四,充分发挥群众监督的作用,调动一切可参与的力量参与到网络监督当中。通过提高公民网络能力和网络素养,形成内外监督体系,有效抵制网络谣言和网络暴力的传播。

其二,加强网络公德建设。网络公德是网民约定俗称的网络基本准则,具有约束性、自治性的特点。网络公德建设是良好网络环境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是有效治理网络道德失范的关键。加强网络公德建设:第一,加强网络公德制度建设,政府是网络公德构建的主导力量,有政府牵头建立健全网络公德的相关制度,为良好网络环境的建设提供保障,另外针对自媒体也应该形成有效的自律公约,约束公民的网络行为;第二,加强对网络媒体人的培训,建立网络媒体人合格从业制度,确保网络媒体人紧守纪律底线和法律底线;第三,加强网络文明礼仪的构建,礼仪是规范人们行为和思想的重要保障,将良好的文明礼仪与网络相结合,形成规范、有效的网络基本礼仪体系;第四,做好网络公德建设的宣传工作,使之深入人心,外化于行,逐步形成人人皆知晓,人人皆遵行的局面。

其三,重点关注网络法治建设。道德本身是具有约束力和规范性的,但是道德却不具备强制性。法律的本质就是强制,因此在重视网络道德建设的同时,也要加强网络法治的建设。第一,政府应该针对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制定相关的法律,明确网络行为底线;第二,加强网络法治教育,培养公民的网络法治意识,从而使公民养成依法上网的良好习惯;第三,引导社会力量进入网络道德的治理当中,建立相关监督机制,让社会力量加强对网络行为的调查和监管,尤其是对主流网站的监管,确保网络道德良性运行。

其四,加强网络过度“泛娱乐化”治理。第一,建立相关制度,有针对性的治理网络过度“泛娱乐化”,加强对娱乐形式、内容的管理;第二,加强对娱乐节目的监管和审批,对娱乐节目不能一竿子打死,对一些质量和内涵低俗的娱乐节目应该予以禁止,对于以商业为目的的娱乐行为,要坚决制止;第三,促进娱乐节目的“供给侧”改革,扩大正面宣传类节目的播放比例,尤其是一些正面人物的介绍,通过榜样的力量,营造良好的网络空间。

其五,做好网络舆情管理,培育良好的网络文化。网络舆情是网络舆论情况的总和,是管控网络道德失范的有效手段。第一,做好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发挥主流舆情的引导作用,牵引舆情想好的方向发展,加强对社区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监督;第二,引进网络舆情监管系统,加强对网络负面言论的监控,利用监管系统过滤不良言论,为网民推送更加优秀的网络信息;第三,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文化中的引导作用,确立其主流价值取向地位;第四,建立优质文化培育的土壤,构建先进文化传播平台;第五,培育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公共文化,净化网络环境,为良好网络道德环境的创建提供优质的文化支撑。

参考文献:

[1]傅鑫媛,方秀英,寇彧.自我控制可以抵御不良示范性规范对初中生环保行为的影响吗?.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6(1).

[2]程恋军,仲维清.群体规范对矿工不安全行为意向影响研究.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5(6).

[3]刘慧瀛,刘亚楠,杜变,黄雪珂.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量表的初步编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4(8).

[4]杨秀文,隋丽丽.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中国电力教育.2013(32).

[5]韦庆旺,孙健敏.对环保行为的心理学解读——规范焦点理论述评.心理科学进展. 2013(4).

猜你喜欢
网络行为网络道德
基于数据挖掘对校园网用户网络行为的分析
新媒体形势下网络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浅析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心理问题
浅析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心理问题
当代大学生网络行为探究
试论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培养
探究大学生网络行为与热点事件及其影响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学生道德教育建设及引导机制研究
基于Hadoop平台的用户网络行为系统设计
中学生网络道德现状与学校教育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