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澜
【摘 要】江苏省太仓市实验小学运用深度学习理论,推动彰显儿童自由精神的课堂变革研究转型升级,让“自由课堂”走向“深度学习”,运用自主建构、合作学习、自由表达等策略,关注课堂教学的深度、广度、自由度、公平度和效度,以深带广,以广求深,不断追求理想的课堂境界。
【关键词】深度学习;自由课堂;自主自由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18-0054-02
促进形成深度学习的自由课堂,就是要在“深度学习”之“深”和“自由课堂”之“广”中寻找一种教学张力,达到和谐完美的状态。改变小学课堂场面热闹、形式花哨、答案唯一的痼疾,把学习逐步从记忆和理解的浅层认知层面拓展到应用、分析、评价、创造等高级认知层面。
一、遵循两个原则
(一)以深带广
在语数外主学科,我们倡导“以深带广”的原则。“以深带广”是指抽象的原理学习可以通过迁移获得广泛的理解或应用,一般遵循“从抽象到具体”的演绎路线。“为迁移而教”体现了一种“以深带广”的意蕴。当学生掌握了基本结构所包含的概念、原理后,就完全可能把它迁移运用到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之中。如学校数学魔术课,通过猜想、验证、揭秘,巩固数学原理在魔术游戏中的运用;“语文+儿童哲学”课并不是给学生一个标准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多元且开放的答案,并主动寻找依据去支撑自己的观点,再进一步去分析、创造与评价。
(二)以广求深
在音体美等综合学科教学中,我们倡导“以广求深”的原则。“以广求深”是指从宽广丰富的材料中提炼出有深度的原理,一般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归纳式逻辑路线,也包括从相关的领域或学科中获得有价值的启示,帮助学习者将思考引向深入。我们的理解是在对主题的深入钻研中,如果缺乏足够宽广的视野或丰富材料的支撑,所谓的“深度”也会变得狭隘。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开发了一系列经典课例:有研学旅行的研前、研中和研后系列课程,有“甁罐小花园”“极速小蜗牛”等STEAM系列课程,有“菜单的研究”综合实践课程系列和“色彩”多学科融合系列课程等,各系列课程围绕生活化主题展开,在宽广的视域与丰富的素材中聚焦问题、发现规律,探究本质。
二、三种实施策略
(一)自主建构
促进深度学习的主体是儿童,自由课堂体现在儿童的自主性高度激发,让儿童的心灵和学习内容高度共鸣。深度学习自由课堂的建构,我们从引进认知工具促进学生自主建构开始做起。
从三年级开始,我们引入了思维导图、阅读导学思维模型、错题整理、英语趣配音等方法,让学生做好前置的预学习和后置的复习与整理。为了不加重小学生的学习负担,中低年级的前置学习放在课堂完成。譬如,在六年级语文数学英语总复习时,我们围绕“自主建构”的研究主题人人上教研课,让学生自己整理知识要点、方法要点和思维要点,整理了不同类型的易错题,学生的学习成绩一下就有了大幅度提升。许多学生得益于良好的阅读习惯与早期的阅读基础,可持续发展力得到提升。
(二)合作学习
如何让小组学习充分体现深度学习?我们的方法是通过设计挑战性问题来促进学生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环节,要求教师重视生生互动、合作学习,并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解决挑战性问题。
如科学教师在执教“空气炮”时,从知晓层面设计的问题是“空气炮需要使用哪些材料组建?”从理解层面设计的问题包括“空气炮为什么能打翻瓶子?”在应用层面设计的问题是“空气炮的原理可以在生活中的哪些方面得到应用?”在分析层面设计的问题是“空气炮的威力可能与什么有关?如何去证明?”等挑战性问题的设计加入小组合作学习环节,有效强化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严谨性。
(三)自由表达
给学生自由表达提供多样的平台。第一,在校本研修中让学生参与评课。注重元认知策略的运用,让学生回味课堂上自己的学习是如何发生的。从各角度体会课堂的收获,让其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之中,对教师的教进行有情感地回应,提出中肯的建议或意见。第二,举办学生大讲堂,讲述深度学习的成果,根据成果的不同主题和形式,推送给全校不同年级的同学分享,为家长学校的学员做主题论坛,走进社区去分享,譬如讲述研学旅行的收获,讲述阅读经典的体会,讲述作品的创作过程等。
三、構建多维评价体系
我们建构了“促进深度学习的自由课堂”评价指标体系,这一体系中的核心指标包括“深度”“广度”“自由度”“公平度”和“效度”五个维度。
深度关注的是问题探究的深度、情感投入的深度以及思维的深刻性与批判性。广度关注的是与学科特性相宜的广度、与相关学科的渗透、与生活的渗透。自由度是自由课堂应有之要义,关注的是情境的宽松度、选择的自主性和成果表达的多元化。公平度为“有深度的自由课堂”注入价值的灵魂,关注是否平等地分配学习机会与资源,对不同兴趣、能力和个性的学生以不同的帮助与支持,能优待学习困难的学生,给学习上超常的学生予以重视并给予特殊的机会和帮助。效度不仅仅表现为学生学业任务的完成,也表现为教学过程的氛围和思维品质在学习过程中的体现,我们更加关注的是教学过程氛围的热烈或适宜,学科核心素养与思维品质的形成,及是否完成或超额完成课时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