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定国
【摘 要】国家教育行政层面对中小学美育十分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对美育越来越重视,可当下的中小学美育仍处于尴尬状态,对美育的认识体现为“五轻五重”,其成因是美育地位的边缘化与美育功能的功利化。改变中小学美育现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国家层面系统设置课程、建立评价体系、培养美育教师,建立师资保障与建设多维立体的拓展性美育课程。
【关键词】美育课程;美育功能;美育教师;教育价值
【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18-0044-03
一、美育現状概述
要重视美育特别是中小学美育的呼声由来已久。
1912年,蔡元培任教育总长后,在主持颁布的《教育宗旨令》中明确规定:“兹定教育宗旨,特公布之,此令。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1]“教育宗旨”即今日之教育纲领、方针、育人目标,《教育宗旨令》可视为民国教育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美育与德智体诸育并重的地位、认识,从此确定下来。蔡元培之“以美育代宗教说”反映了他对美育的认识——美育有神圣感。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国家对美育日益重视。20世纪80年代,学界又掀起了一次美学大讨论,美育的问题再次成为焦点之一,此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年)等文件均有提及。进入新世纪,美育更受重视:2014年1月10日,教育部发布《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2015年9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专项文件出台意味着国家层面对美育的高度重视。2018年8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几位教授的回信中说:“你们提出加强美育工作,很有必要。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这表明,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对美育的重视。2018年4月23日,教育部召开全国美育工作会议。由教育部以美育为会议主题召开全国性的工作会议,尚属首次。
与国家层面高度重视形成反差的是,目前中小学美育仍处于一种尴尬状态。用陈宝生部长在全国美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描述,就是“美育仍然是教育工作的薄弱环节,仍然是素质教育中亟待补齐的短板”[2]。审视当下中小学美育,存在“五重五轻”:一是高层重视而基层轻视。高层重视如前所述,而基层学校对美育的认识,远未达到国家层面的要求。2011年启动的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是江苏教育改革的前瞻性高品质项目,共建成324个学科(跨学科)的省级课程基地[3],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然而,324个省级课程基地中,只有1个美育课程基地。与美育作为五育之一的地位严重不符,说明美育在基层学校并未真正受到重视。二是认识上重视而实践上轻视。一些学校在交流与汇报办学理念、办学目标时,都会谈到美育,说明学校领导认识到美育的重要性。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美育并未得到真正落实,音乐、美术等直接承担美育重要任务的课程在一些中小学未能开齐开足。学校实践层面对美育的重视程度,与学段递增成反比:低学段美育实施好,高学段美育工作令人堪忧。三是家庭重视而学校轻视。有调查表明,县城以上城市,近八成家庭为孩子报过艺术辅导班,苏南乡镇逾半数家庭为孩子报过艺术辅导班,艺术培训机构遍布大街小巷。与家庭重视形成反差的是,一些学校音乐、美术等学科不能正常开展教学。四是优质学校重视薄弱学校轻视。五是城区学校重视农村学校轻视。这其中存有物质条件的因素。随着全国薄弱学校改造工作的深入推进,来自硬件设施方面的差异越来越小,更多的是办学者理念、认识上的差异。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农村中小学的书法、音乐等专用教室,装备设施不逊于城中名校,但使用率极低。
二、美育现状透视
简单说,中小学美育的“薄弱”,成因是美育地位的边缘化与美育功能的功利化。
五育并举是教育政策的要求,也是教育常识的基本要求。而事实上,美育受到严重挤压,处于边缘化地位。遑论学校自主开发美育课程,就是国家课程中的美术、音乐课时安排也难以保证,开齐这些学科,开足课时,在一些学校(特别是初高中学校)也成为一件难事。即使课表上做到开齐开足,然而这些课常常是开而不上,或者开而不完全上,遇到考试,最先受到挤压。在一些学校,美育师资难以保证,专业教师、专任教师严重缺乏,由其他课程教师兼任之现象比比皆是。这些课程的教师在学校不受重视,在岗位晋级、职称评审、专业发展方面,多处于不利地位。近几年,美育课程的教学资源虽大有改观,但较之地理、化学、生物、信息等学科教学资源与设施而言,仍处于滞后状态。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学校拥有美育课程资源,但因师资不足,资源设施闲置亦不少见。受多种因素影响,学生对美育课程并不重视。从课程落实、教师队伍、资源设施、学生认识不同的视角看,美育都是被严重边缘化了。
教育价值取向功利化已经成为当下社会一个顽症。家庭教育重视孩子美育,不乏有卓识远见的家长,尊重孩子兴趣,发展孩子特长。更多家长逼迫孩子学艺术美育课程,带有明显功利色彩。一些学校重视美育亦带有明显功利色彩,或指向评比获奖,或指向提高艺体考生达线率、升学率。受此认识影响,学校美育课程教学,实际上是考什么教什么,过多强调、强化学生(考生)课程知识、课程技能,而忽略美育课程审美、育德与育人功能。
三、改变现状的建议
改变中小学美育现状是一个系统工程。笔者认为,改变现状,需要从国家课程政策到基层学校乃至到教师进行系统设计,需要从教育系统内部、社会与家庭多方发力,在全社会形成对美育育人统一、正确认识的基础上,须解决好以下问题:
首先,国家层面系统设置课程、建立评价体系。五育之中,至少美劳二育没有系统、完整的课程。应当认识到,美育不仅仅是美学,也不仅仅是音乐、美术、舞蹈、雕塑等艺术类课程,美育还应当渗透各学科之中。结合具体学段,美育应当有一门综合的、核心的课程,涉及几个问题:一是美育如何渗透到相应学科。二是具体学段的美育核心课程究竟是什么。前者缺乏纲领性的指导意见,后者缺乏经过教材审查委员会审定的权威教材。三是须建立美育评价标准与体系。音乐、美术等学科成绩是美育评价的一个方面,不足以代替整体,甚至有以智代美的倾向。在全国美育工作会议上,上海承诺:义务教育阶段,要求所有学校“开齐、开足、上好”美术、音乐、艺术课等必修课,确保每名中小学生至少拥有一项艺术爱好、掌握一项艺术技能。这种承诺在全国已处领先状态,但不可否认的是,“拥有一项艺术爱好、掌握一项艺术技能”的说法,不是定量定质评价。德国对音乐教育有这样的要求:音乐是一门必修课,中小学生每周要上3个小时的音乐课,音乐课不及格,不允许报考大学。[4]制定分学段的评价标准,形成完整的评价体系,是迫在眉睫的工作。
其次,培育美育教师,建立师资保障。一是将美育专任教师纳入教师配置中,中小学必须按标准配置美育专任师资。二是师范院校加强美育专任教师的培养,加强对学科师范生的美育教育,提升未来教师的审美素养。迄今为止,在我们的师范教育系统中,还没有美育专业,还没有将审美素质纳入师范生课程与教学系统中。近些年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教师专业标准》等文件中,也难觅“审美素质”等词汇。这说明培养美育教师,或培养普遍具有较高审美素质的教师的意识还须提高。三是建设供教师进修、研学的美育课程,供教师学习。教师研训部门要开展在岗教师的美育专题培训,提升他们的美育素养与育美能力。四是学校坚持在学科建设中渗透美育,着力培养学科教师的美育素养,积极探索学科教学的美育实践路径。
再次,建设多维度、立体的拓展性美育课程。开齐开足上好国家规定课程,即音乐、美术两类基础艺术课程外,学校应当根据自身条件开设一些拓展性美育课程,如地方传统戏曲欣赏;设计现场体验性美学课程,让学生进入审美现场体验;创设具身审美实践课程,这类课程是非理论类实践课程,如生活环境、学习环境的审美化设计,可以使学生从具身审美体验和发展需求出发,予以选择,并在实践中促进审美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651.
[2]柴葳.扎实推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N].中国教育报,2018-4-23(001).
[3]时晓玲,潘玉娇.推动育人模式转型的“江苏样本”——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纪实[N].中国教育报,2018-7-6(001).
[4]杨振峰.加强学校美育:弥补德育低效的一种新视角[J].上海教育科研,2014(02):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