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曲《十面埋伏》的艺术特征及演奏技巧

2019-05-13 02:01庞博
艺术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演奏技巧艺术特征

庞博

摘 要:《十面埋伏》是钢琴家殷承宗在原曲的基础上改编的一首独具中国古典韵味和气势钢琴独奏曲。该作品从结构、节奏和调式上具有中国传统音乐“神”聚而“形”散的艺术特征,其高度凝练的思想内涵及音乐形象,使该曲具有独特的艺术气质。本文将以钢琴曲《十面埋伏》的创作背景为起点,从旋律、调式、节奏、结构等多个方面对其艺术特征和演奏技巧进行分析,以期进一步挖掘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所独具艺术精髓。

关键词:《十面埋伏》 艺术特征 演奏技巧

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钢琴音乐的发展,一批具有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底蕴的作品成为大批钢琴作曲家们青睐的对象,创作了大量的中国传统乐曲的钢琴改编曲,如《十面埋伏》、《夕阳箫鼓》、《梅花三弄》等等。这些作品的问世不仅以钢琴形式将中国传统的音乐文化展现在世界舞台之上,同时也体现了钢琴这一乐器艺术表现的多样性。《十面埋伏》是中国著名的十大古曲之一,其最经典的版本是运用琵琶演奏版本。作曲家殷承宗在原曲的基础上,保持了琵琶曲的优美抒情和激昂气势,运用钢琴的创作手法再现了丰富的音乐形象,为作品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钢琴曲《十面埋伏》的创作背景

《十面埋伏》是根据琵琶曲《十面埋伏》而创作的,该首作品是根据历史上著名的“垓下之战”而创作的,作品表现了刘邦与项羽在垓下大战的场面,刘邦带兵杀入,项羽楚军大败,最后乌江自刎。从整个作品的结构来看,琵琶原曲共分为十三个段落,即“列营、吹打、点将、排阵、走队、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项王败阵、乌江自刎、众军奏凯、诸将争功、得胜回营。”整个作品气势磅礴,音乐形象丰富,是经典的琵琶武曲之作。

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就有大量的钢琴家开始对中国的传统名曲进行改编,弘扬了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展现了钢琴音乐的传统性与多样性。上世纪七十年代,殷承宗以一曲钢琴伴唱《红灯记》获得了巨大的改编成功,从此之后,便与储望华、杜鸣心、黎英海等人对一系列的中国传统名曲以及中国民族音乐进行了改编,改编了诸如《十面埋伏》、《春江花月夜》、《平湖秋月》、《百鸟朝凤》、《梅花三弄》等一系列古曲。这些改编曲作为器乐移植曲目,由于受到某些器乐技巧的限制,也曾出现过让人难以接受的状况。如这首《十面埋伏》在创作初期就是因为其中段承宗先生想通过钢琴技巧来表现琵琶的指法效果,从而出现了大片段的段落让人难以接受,没有获得文化部的审核通过,在当时并未得到普及流传,直到十年之后才逐渐绽放出它独特的艺术风采。

二、钢琴曲《十面埋伏》的艺术特征

钢琴曲《十面埋伏》是根据琵琶曲的结构进行改编创造的,是属于多段式结构,共分为“列营、分营、军鼓、吹打、点将、排阵、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箫声、八千子弟涣散声、呐喊、项王败阵、乌江自刎”这十四个段落。

1.浓郁的民族韵味

这首钢琴改编曲是由中国传统名曲改编而成,具有浓郁的民族韵味,其主要表现在民族调式的运用以及民族化旋律的进行两个方面。在调式上,本曲遵循了原曲的风格,运用了民族五声调式,十四个段落之间构成了近关系系统调内的调性转换。如:

【列营】一开始D宫调,后转为G徵调式;【分营】中间虽有离调,但是大部分还是A徵调式。【军鼓】持续了A徵调的调性;【吹打】调性转变的比较多,由D徵调式转A徵调式,又转回到D徵调式;【点将】是D徵调式;【排阵】是E羽调式;【走队】E商调式上;【埋伏】A宫调式;【鸡鸣山小战】A徵调式;【九里山大战】是D宫调式;【箫声】为D宫调式;【八千子弟涣散声】为A徵调式;【呐喊】、【项王败阵】中有大量的转调,调性比较分散,最后结束在A徵调式中;【乌江自刎】最后结束在E商上。从调性来看都是典型的五声性调式,并在金关系的徵调式与宫调式之间进行转换。另外,本曲旋律民族化主要表现在其旋律进行主要是以民族五声性为主的。虽然中间有部分的偏音和变化音,但是总体来说还是以民族调性为主的。如本曲的一开始的和弦就表明了旋律的特色,采用的五声性调式中的骨干音,运用二度与四度叠置,凸显了独特的民族韵味。

2.节奏松紧有度

《十面埋伏》是一首非常具有气势和韵味的作品,具有中国传统音乐“神”聚而“形”散的特征,也就是说这首作品在思想内涵和音乐情绪中是高度凝练的,尤其是在节奏安排上,作曲家运用松紧有度的节奏安排表现了中国古曲的韵味。在这首改编去中,节奏的变化是非常丰富的,既有密集的大量三十二分音符,也有比較空旷的二分音符,还有自由延长的演奏记号。这些节奏再配合散板的节拍安排,体现了中国作品紧拉慢打的节奏形态,使得整首作品显得非常的有弹性。如在【箫声】中,采用的是散板,上声部旋律线条悠扬而抒情,但下声部确出现了打破常规的切分节奏,两个声部相互配合,节奏自由,勾勒出了这种“松”驰有度的节奏音型。而在【九里山大战】片段中,同样是散板,但是速度加快,节奏也变为四个十六分音符的密集排列,此处在情绪上则凸显了“紧”的节奏。在【埋伏】一段中,上下两个声部是和弦,而中间声部是密集的跑动进行,实现了“紧”、“松”节奏在立体上的巧妙结合,及表现了丰富的音乐内涵还渲染了大战前所特有的寂静和紧张的气氛。

3.曲式结构多样

钢琴曲《十面埋伏》是根据琵琶曲改编的,因此在曲式结构上采用了与琵琶曲相近的多段体结构。在本首改编曲中,共分为十四个段落,每个段落表现一个内容,所采用的段落结构也是不同的,因此在本曲中形成了非常丰富的曲式结构。其具体表现为:

【列营】、【分营】以及【军鼓】是属于战前准备阶段,采用的都是散板的结构,没有进行规整的句子划分,也没有相应的小节线,速度比较自由。【吹打】是比较规整的,可以划分为三个方整的4小节乐句。【点将】是属于二段结构,第一段是4+4+5的结构,而第二段则是一个不可划分的16小节乐句。【排阵】是8+11小节的二乐句结构。【走队】则划分为8+13结构的而个乐句,在乐段结构上有所扩充。【埋伏】由回归到了散板的结构。【鸡鸣山小战】分成两句,每句为9个小节。【九里山大战】、【箫声】、【八千子弟涣散声】、【呐喊】、【项王败阵】、【乌江自刎】后面这六个段落也都是运用散拍子进行,没有划分小节线。

猜你喜欢
演奏技巧艺术特征
关于古筝演奏技巧发展的若干思考
海顿弦乐四重奏《骑士》的作品风格和演奏分析
当下中国大陆喜剧电影的艺术特征与发展
浅谈低音提琴在演奏中的技巧问题
浅谈二胡传统作品与移植作品演奏技巧的特点及异同
天趣自然 质朴归真
壮族传统服饰的艺术特征及创新应用
浅析青主艺术歌曲的音乐风格
河南派唢呐演奏中气息运用技巧探讨
浅析肖邦《革命练习曲》的演奏技法与情感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