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军
摘 要:求助者系一位刚入职的年轻高校辅导员,因上班恐惧心理前来求助。咨询师通过测评与会谈,初步判断求助者问题为恐惧症倾向,主要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和系统脱敏手段进行心理治疗,取得良好效果。
关键词:恐惧症倾向;认知疗法;系统脱敏法
一、一般资料
来访者牟某,女,二十二岁,长相清秀,独生女。大学毕业后经父亲关系到某高职院校担任辅导员,参加工作不到四个月,未交男朋友,工作日住学生宿舍,周末回家。父亲是某高职院校退休领导,母亲是某公司职员。无家族遗传精神病史。
二、个人成长史
足月顺产,14岁来月经,周期不怎么稳定,身体不太好,易感冒。家庭条件较好,但父母对其要求很高。牟某从小性格比较文静、内敛,对自己各方面要求都比较严格,追求完美。小时候父母忙于工作,主要由外公外婆带大,一直比较听话懂事。上学后,学习很上进,成绩一直很好,总是获得老师赞扬。高中毕业后遵从父母的安排报考了师范大学,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且有绘画和舞蹈特长,老师喜欢,同学羡慕。大学毕业后,她通过父亲的关系进入了学校,担任辅导员。
三、主诉和个人陈述
主诉:害怕上讲台,不能正常工作。
个人陈述:开学第一个晚上组织召开学生班会时,由于过度紧张,开口就把“晚上好”错说成“早上好”,被学生纠正,觉得很没面子,紧接着又是口误频出,引起全班学生哄堂大笑,更有学生投来不屑的目光,顿时无地自容,这件事给自己心理造成极大创伤,以致后来一上讲台就心跳加快、发慌,之后一遇到班会,就找各种理由逃避,让班长代为召开班会。
一个月后的某一天,学校要求辅导员必须亲自给学生讲解贫困学生资助政策,此次再也无法逃避,在走上讲台的途中,突然头晕目眩、心慌胸闷、呼吸急促、全身发抖、大汗淋漓,班上几个学生发现异常,将自己送到校医院,随后住院一周。各项体检均未发现器质性病变。出院后,回到工作岗位又出现同样症状,回到家后症状自然消失。之后联想到一上班就会被上讲台,逐渐地对上班也产生了极大恐惧,一到上班时间就心跳加速、心慌气短,不得不休假在家。刚开始还好,天天在家看电视剧,心情很好,但没过多久,自觉这样长期下去不是办法,理智告诉自己必须回到学校正常带班,可一回想到上讲台的情景,心中又开始害怕、发慌,为此寻求咨询师的帮助。
四、观察和他人反映
观察与访谈:穿着打扮得体大方,身体发育良好,说话思路清晰,逻辑连贯,无幻觉和妄想,表情抑郁消沉,急于求助。从刚进咨询室起,除了谈到其工作相关情况会出现明显紧张、焦虑而外,其他一切正常。
母亲反映:牟某打小文静内向,乖巧懂事,但自尊心太强,脆弱敏感,接受不了他人的批评。自从那次打击以后,一提起上班就紧张着急,身体也不舒服。平时正常与他人交往,有几个多年的好朋友。
五、心理测查结果
根据她的情况,做了SCL-90、SDS、SAS测试。结果为SCL-90得分216分,因子分从高到低依次为:恐怖3.4,焦虑3.2,躯体化2.8,人际敏感2.6,抑郁2.6,强迫症状1.6,敌对1.3,偏执1.1,精神病性1.7,其他1.5。前四个因子分明显高于常模。SDS得分: 45 分(粗分),属于轻度抑郁。SAS得分: 52分(粗分),属于中度焦虑。
六、评估和鉴别诊断
(一)评估结果:上班恐惧倾向
评估依据:
①一提上班就表示害怕;②明显的植物性神经功能障碍会出现在发作时,如心慌气短等症状[1]。③出现上班恐惧有三个月的时间,且与创伤事件有关。④逃避,休假在家,严重丧失社会功能。⑤明知这种害怕不合常理,但无法自控。⑥意识完整,主动求助。
(二)鉴别诊断:
①与精神病:牟某主动求助,思路清晰,意识完整,主客观统一,无幻觉妄想,可以排除精神疾病[2]。②与抑郁症:牟某情绪低落并非其主要症状,况且其并无兴趣减退、萎靡不振、自杀意念等症状,故可排除抑郁症[2]。③与焦虑症:牟某的焦虑有明显的焦虑源,故排除焦虑症。
七、原因分析
(一)生物学原因
求助者正处于青春期后期,心智还不够成熟,尤其是女孩,容易心灵脆弱。
(二)社会原因
①早期经历:长期在家人、老师和同伴的呵护和赞美下成长,形成了“我是最完美的”“我是不能被批评的”等错误认知。②家庭教育的原因:父母对其要求很高,缺乏正确的指导,未能得到他人的理解与关注。③负性事件的影响:失败的班会经历给牟某造成了极大的心理阴影。
(三)心理原因
①个性因素:自我评价较低,性格敏感多疑,追求完美主义;②认知方面:存在以偏概全,糟糕至极的错误认知。③行为方面:缺乏有效调整自己心态的技巧与策略。
八、咨询目标与咨询方案
(一)咨询目标
(1)认识到自身完美主义的弊端,建立合理的认知模式,学会放松方法处理自己的紧张情绪,消除对上班的惧怕心理。(2)建立正确的认知观念,提高适应能力,增强自信心,完善个性,健全人格。
(二)咨询方案
通过分析,牟某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主要是认知偏差所致,根据牟某的年龄特征和其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来看,可塑性比较大,故采用认知行为疗法。
九、咨询过程
(一)心理评估与诊断:第1-2次咨询
前两次咨询主要是收集资料,充分运用咨询技术与求助者建立良好关系,根据症状做出初步诊断,与求助者共同建立咨询目标,期间根据需要让求助者做相关心理测试。根据牟某的状况,让其做了SCL-90、SAS和SDS测验。
(二)咨询阶段
(1)分析問题:第3次咨询
这次咨询开始逐步介入治疗,引导牟某再现事件,找出当初自己上讲台组织班会无法顺利展开时内心的真实想法及身体、情绪的变化情况,从全方面探讨牟某上班恐惧的原因,引导其认识到自身不良的认知模式。最后布置家庭作业:找自己8个优点,每天起床喊一遍。
(2)治疗的实施:第4-10次咨询
第4次咨询
①反馈咨询作业:牟某说在写自己的八个优点的过程中很艰难,之后是在母亲和好友的帮忙下才勉强完成的,把自己的有点大声喊一遍后感觉挺好的,有一种释放的感觉,发现自己也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差。②认知重构:帮助牟某识别在她害怕上班时出现的诸多消极认知,并告知这些消极认知乃是导致她问题的主要原因,接着帮助他重构正确合理的思维模式,例如“暂时我还是一个新手,缺乏经验”“我想学生会理解我的”“谁没出过溴”等。③放松训练:采用肌渐进性肉放松,从头到脚,按照先绷紧再松懈的方式逐步放松,感受紧张跟放松的差异,最终达到全身放松 [2]。布置家庭作业:继续坚持每天优点大喊一篇;坚持放松训练每天3至4次。
第5次咨询
继续巩固上次合理认知重建,接着通过会谈帮助牟某找出上班过程中感觉恐惧时的具体情景,然后把它们分解成若干环节,以总分为100分,根据恐惧程度按顺序依次赋分,帮助牟某建立焦虑事件等级,开始实施系统脱敏,具体过程略。通过以上会谈,牟某表示班会一般安排在周日晚上,因此根据具体情况共同建立了9个焦虑等级:分别为周六晚上(20分)、周日上午(30分)、下午离开家门(40分)、来到学校(50分)、吃过晚饭(60分)、奔向教室(70分)、走上讲台(80分)、召开班会(90)、领导进来聆听(100分)。家庭作业:让牟某每天下班后做3至4次焦虑想象练习(10分钟/次)。
第6-10次咨询:系统脱敏治疗
两种方式进行:①想象脱敏。依据焦虑等级,从低级至高级依次按照“想象--焦虑—评估—放松”的步调逐步缓解焦虑,直至完全放松为止[2]。按照事先建立好的焦虑等级逐步进行脱敏训练,经过6次想象脱敏治疗,牟某想象上班不再害怕。②实景脱敏。想象训练达到目标后,进行实际情景演练,依据焦虑等级,从低级至高级依次进行脱敏放松训练,直至最后一步脱敏。
(三)巩固与结束阶段:第11次咨询
重测SCL-90、SAS以及SDS,并对比治疗前的数据检验效果。请牟某谈整个咨询阶段以来紫的的收获与体会,谈自己得到哪些成长,最后咨询师总结。
十、咨询效果评估
(一)具体目标和近期目标
(1)求助者症状:正常上班了。(2)他人反馈:相比之前积极开朗了。(3)心理测试数据变化:① SCL-90总分148分,除了焦虑因子2.1分而外,其他各因子分均低于2分;② SAS粗分40分,没有焦虑;③ SDS粗分36分,没有抑郁。(4)咨询师评估:从认知上,牟某的完美主义认知模式得到一定改善,能够比较正确的看待自己,对自我也有了更大的信心,适应能力也得到了极大提升;情绪上,牟某变得比以前更加开朗、乐观了;行为上,牟某在讲台上偶尔还会紧张,但基本消除了上班恐惧心理。总的来说,咨询预期目标基本达到。
(二)最终目标和长期目标
为了获得长足的心理成长,牟某希望保持长期咨询,进一步加强自我认识,增强自信,完善人格。
十一、总结
本案中,咨询师善用倾听、尊重、无条件积极关注等咨询技巧顺利的取得了求助者的信任,这是本次咨询顺利完成的先决条件;其次,咨询师根据求助者的具体情况正确采用认知疗法,灵活运用系统脱敏,这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最后,求助者的主动求助意识、高悟性也是此次咨询圆满的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张仲明,李世泽著.心理诊断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徐俊冕,季建林.认知心理治疗[M].贵阳:貴州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