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素梅
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是部编本新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写物散文”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是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建议运用比较的方法阅读。结合文章特点和单元教学要求,我确立的教学目标是:
1.朗读课文,感受文章优美语言,了解紫藤萝特点。
2.比较阅读,分析托物言志写法,体会文中哲理。
主要教学思路是:赏一树繁花——悟一个道理——学一种手法。
反思我的教学,值得深思的有以下几点:
1.赏析语言要拒绝套路化
研磨语言,感受紫藤萝花的繁盛和美好,是本课教学的重中之重。现在语文老师都比较重视文本语言的赏析。但套路化的赏析让语言解读肤浅化、语文课堂无趣化。只有“咬文嚼字”,而且“咬”得到位,“嚼”得有法,才能真正走进文字深处,挖掘出作者创作时的匠心。
我设计的主问题是:请同学们读文章,勾画描写紫藤萝的句子,思考这是一株_______的紫藤萝,并说说依据。主问题的设计改变了阅读教学的琐碎问答,开放的答题范围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更能激活了孩子们参与课堂的兴趣。孩子们在边读边赏语言中,从词性、修辞、句式、感官等角度,能逐步具体感知紫藤萝花的特点和内涵。
但套路式的赏析,并不是真正的研磨语言。如“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有学生这样回答:运用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花的活泼热闹,表现了作者对紫藤罗花盛开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赏析的套路化,正麻木着孩子们赏读文章的激情。
这时我这样追问:“它们在笑”,怎样地笑?“它们嚷嚷”,怎样嚷的?请在“笑”和“嚷”前加上修饰语。然后请大家模拟去笑、嚷嚷“我在开花!”教室里到处摇曳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大家仿佛走进了盛开的紫藤萝花丛中。用肖培东老师的话说,就是只有进入语言场景,我们才真正感受到紫藤萝花充盈蓬勃的生命力和作者内心情思的流动,才能深受“我在开花”的精神感召而快步前进。
2.背景介绍要适时适度
文本解读要把人物放到特定的背景中去体悟,写作背景的介绍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课文。但写作背景的介绍是有技巧的,在导入新课后就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是常规做法,可孩子们还没有进入文本,很多时候没有多少感觉。
当孩子们读到“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候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联系”时,我适时补充了宗璞在文化大革命时所受的迫害和写作本文时小弟身患绝症不幸去世等情况。正是这一系列的人生挫折與家庭不幸给作者以很大的打击,作者开始思考生与死的人生命题,进而感悟人生的哲理:“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文章写花就是写人生,写作者对人生的思考。
背景介绍适时也要适度。文革的历史距离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我在介绍背景时,有学生表现出特别的兴趣——比对文章本身还感兴趣。这时我说,我们不能用现代的观念去解释过去的行为,作者写过去紫藤萝的遭遇和自己的不幸,意在激励人们以昂扬的斗志去面对生活的挑战,于是学生重新回到对文章本身的思考。
总之,根据课文理解需要,适时适度介绍写作背景,联系作者的时代和遭遇,并有机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这样才能更准确地剖析作品,进入角色,理解作者彼时的特殊心境和写作的意图。
3.手法讲解要立足学以致用
托物言志是本单元学习的重要手法,比较阅读是本单元建议的阅读方法,本课又是本单元精读的第一篇,托物言志、比较阅读自然都是重点。其实,第四单元的《短文两篇》(《陋室铭》和《爱莲说》)中,已经初步学了这种手法。在分析完本文后,托物言志的写法也能水到渠成,讲课时孩子们联系《短文两篇》比较阅读很容易理解。但仅仅这样是不够的,因为单元学习的要求不仅是点到为止的了解,还要能学以致用。
于是,我这样来引导:托物是为了言志,写紫藤萝花的盛衰是为了感悟人生的哲理,那么这个“物”与“志”之间就要有相应的联系,是什么联系?这样能加深孩子们的理解,其实也是对托物言志类文章写作的指导。
十几年前紫藤萝花开得稀落伶仃,与眼前花开的辉煌壮观形成鲜明对比,对比阅读能促进人生哲理的领悟。文中写景(物)是为文章主题服务的,描绘景物要抓住特征。十几年前的紫藤萝应该也有开得很盛的状况,写紫藤萝盛开得稀落,是文章主题表达的需要。写眼前的紫藤萝“像一条瀑布”“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是与下文感悟中“生命的长河”相应的,这样的写作设计,也是托物言志类文章写作的技巧。
事实上,后来我在教学《一棵小桃树》时,我明显感觉到学生们不再满足于判断“托物言志”的手法,更多的开始自觉地寻找小桃树与“我”的相似和不同之处。
4.新教材老课文也要新教法
部编本语文书是在新理念指导下按照新思路编写的新教材,现在已在全国范围统一使用。新教材编写也保留了老教材里的一部分篇目,《紫藤萝瀑布》就是一篇老课文。这篇课文不少语文老师已执教过多次,也打磨出了自己的相对成熟的教学案例。拿到新教材,看到老课文就格外亲切,因为不需要花太多精力备课了。
事实上,我们熟悉的只是课文本身,备课不仅要备课文,还有备学生,备教材。且不说老师对课文的解读是不是绝对准确的,就是不同的教材选择同一篇课文的编写意图、单元定位也是有区别的。《紫藤萝瀑布》在苏教版是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咏物抒怀”最后一课,在人教版是在部编本是七年级第五单元“写物散文”第一课。首先,七年级和八年级的学情不同,教学内容的选择、课文讲解的深度应有所不同。其次,安排在单元第一课与最后一课,教学方法也应有区别:第一课,一般需要教师精讲精读;最后一课,学生已经熟悉了此类文章的解读方法,教师无需细致讲解,而是要引导学生利用前几篇学习的方法自主地阅读理解文章,提升能力。第三,两个版本教材的要求也有不同:苏教版重在根据文章立意需要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部编本则重在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有此三不同,教学时能一个样吗?其实,即使换了新教材,如果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更新,也只能是“换汤不换药”。
总之,教学是遗憾的艺术,老师课前精彩的预设,不如学生上课灵动的生成。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教师教学后的反思也是无止境的。期望预设与生成和谐共振,唯有在反思中提升,在磨砺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