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郭佳泰
海洋工程装备市场出现了复苏迹象,装备制造企业灵活运用“租、转、售、联”等模式,见到缓解库存压力的曙光。
受国际石油价格等因素影响,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一直在低位徘徊。进入2018年,国际石油价格稳步上升,油气公司和装备运营商对海工装备的投资热情开始回升,沉寂多时的海洋工程装备市场出现了复苏迹象,海工装备制造企业也看到了缓解库存压力的曙光。但是,要将当前过多的“库存”消化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是一项艰巨的中长期任务。日前,有国内媒体报道称,一家由国家层面牵头推动的海工装备资产平台公司已经完成注册。虽然其中细节尚未正式公布,但这一风向却表明,我国海工装备制造业已经着手通过创新管控模式,整合国内产业资源,以进一步加快“去库存”步伐。
近年来,随着生存压力加大,为解决库存问题,各国政府、海工装备制造企业都在积极寻求“去库存”方式,有一部分库存相应地得到了处置。
国外方面,韩国于2018年4月出台了《造船产业发展战略》,提出加强中型浮式发电站、浮式液化天然气储存及再气化装置(LNG-FSRU)等类海工型高附加值船舶设计能力,并通过国家合作项目等形式,积极推进与发展中国家和中东国家的海工领域合作,与此同时还积极推动韩标国际化,全力推进海工装备配套物资设备国际标准的制定。新加坡政府联合多方机构出台《海事与岸外工程产业转型蓝图》,着手推动行业转型,通过寻找新增长领域、帮助本地从业者掌握相关技能;通过创新和提高生产力等,提升产业软实力和竞争力,为未来市场复苏做好准备。今年年初,新加坡吉宝岸外与海事子公司Fels Asset还与墨西哥钻井公司 Grupo R签订了1座“库存”自升式钻井平台的售后回租合同,根据合同内容,Fels Asset将以1.79亿美元的价格(相当于该平台未支付的剩余合同款项)收购这座钻井平台,并可在未来5年内通过光船租赁方式、以“具有竞争力的市场租金价格”将钻井平台回租给Grupo R。
国内方面,在2018年年初发布《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持续健康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后,我国政府机关及行业主管部门密集出台了一系列顶层规划和扶持政策,着力推进行业转型升级。同时,广大海工装备制造企业也在采取各种方式出售或出租闲置海洋工程装备,积极化解“库存”风险。今年2月,招商局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与迪拜钻井公司Shelf Drilling签定了2+2座GustoMSC CJ46型自升式钻井平台租售协议,根据协议内容,Shelf Drilling将以每座87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招商局工业2座自升式钻井平台,同时以光租形式获得另外2座自升式钻井平台3+3年的使用权,并可以选择购买这2座钻井平台。这种通过采取“租、转、售、联”多措并举的形式推进闲置自升式钻井平台“去库存”工作的做法,对国内其他海工装备制造企业颇有借鉴意义。无论是出台政策给予支持,还是通过售出再回租、创新融资和交易模式等举措推进,目前来看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据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统计,2018年,我国骨干海工企业通过转售和出租等方式处理了10座海工平台和83艘海工船订单。
虽然全球海工装备市场在2018年呈现温和复苏的态势,在装备新租需求增长的带动下,供应过剩形势逐步得到缓和。但是,这还不足以给新订单提供一个有力的孕育空间,仍然掣肘着新建需求,以致新建需求依旧有限,建造市场整体低迷。因此,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海工装备建造市场的重点仍将继续聚焦在“去库存”上。
市场是一直存在的,各个行业都会面临“潮起潮落”,广大海工装备制造企业在承受“去库存”巨大压力的同时,也应对此理性看待,当前的海工装备制造市场虽没有繁荣时期的“骄傲”,但也没有谷底时期的“狼狈”。有相关船企负责人对此表示,市场已经开始有了复苏回暖的迹象,而且从目前的形式来看,这种态势是有望延续的,企业要抗住压力,通过产业调整、资产重组、融资租赁等各种途径“熬下去”,在市场正处于爬坡向上的关键时期推行结构性改革,加速“去库存”,进一步推动我国海工装备领域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而实现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一方面,企业应继续推行产能和业务调整。在灵活运用“租、转、售、联”等模式,尽可能消化“库存”、盘活资源的同时,探索新的业务领域和发展模式,通过修炼内功增强核心竞争力。我国已确定将加大国内油气资源尤其是深海油气的勘探开发力度,深海油气产量占油气总产量的比例将从2017年的8%左右上升到2020年的13%左右,这为我国海工装备制造业进一步加速“去库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机遇。一些海工装备制造企业开始大力拓展新的产业链,如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正式进入深远海渔业养殖装备领域、清洁能源等新领域,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和武昌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也开始进军深远海养殖装备市场;招商局重工承接了多艘极地探险邮轮新建订单,持续在豪华邮轮建造领域挖掘发展机遇。
另一方面,企业在逆境中应该变得更为敏锐。除加大与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的合作力度外,广大海工装备制造业还应该积极寻求新的合作机会、把握新的政策机遇,如推动制造业和金融业的良性循环互动,优质的产融结合不仅能帮助企业融资成本,更有利于其塑造强大的核心竞争力。
潮落之后一定有潮起。业内专家预测,当前油价已经能够支撑大多数海洋油气项目商业性开发,海工装备的需求增长也将不会受油价下行的根本性干扰,海工装备运营市场将继续缓和复苏。为更好地走出困境,各海工装备制造企业一定要持续加速“去库存”工作,打好这场攻坚战,积极开拓思路,抓住市场回暖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强化研发能力,共同推动我国海工装备制造产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