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对患者依从性的定义是患者的用药、饮食、生活方式等行为与临床医嘱的符合程度。患者依从性差已成为慢性病治疗效果不佳的一大挑战。已有研究[1-2]采用集中授课、电话或短信等形式干预患者依从性,但因为集中授课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电话和短信干预存在信息传递形式单一、成本较高的问题,使得干预效果受到严重影响。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互联网+医疗战略的推进,微信因其便捷性、互动性和成本低等优势,近年来成为健康教育的重要技术手段,逐渐应用于健康行为干预研究[3-4],并取得一定的干预效果。本研究将系统综述微信干预患者依从性的干预方案构建方式、干预内容、干预结构形式和评价指标,以期为今后相关研究设计提供参考借鉴。
计算机检索 PubMed、SCIE、Embase、CHINAL complete、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知网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8个中、英文数据库。检索时限为2012年1月—2017年6月。英文检索词包括“wechat,intervention,adherence/compliance/follow-up”,中文检索词包括“微信,依从性”。
纳入标准为:(1)文献类型: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和类实验性研究;(2)研究对象:需要遵照医嘱的患者;(3)研究内容:微信干预依从性;(4)语种:中文或英文。排除标准为:(1)文献类型:个案报告、述评、会议摘要等;(2)研究内容:微信联合其他干预或综合干预措施包含微信。
初步检索获得586篇文献,剔除重复文献后获得337篇文献,阅读文题、摘要及全文后,获得51篇文献,通过阅读文献追溯纳入有价值的参考文献2篇,故纳入53篇文献进行文献质量评价,文献筛选过程见图1。其中3篇英文,50篇中文。文献类型包括随机对照试验1篇,类实验性研究52篇。文献发表时间为2014—2017年。
图1 文献筛选过程示意图
采用澳大利亚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的评价标准对各类文献进行质量评价[5]。随机对照研究的质量评价内容包括:(1)是否真正采用随机分组方法;(2)是否对分组者采用分配隐藏;(3)各组基线资料是否具有可比性;(4)是否对结果测评者实施了盲法;(5)除要验证的干预措施外,各组接受的其他措施是否相同;(6)是否描述失访对象的结局;(7)是否采用意向性分析;(8)各组结果测评方法是否相同;(9)结果测评方法是否可信;(10)资料分析方法是否恰当。类实验研究质量评价的内容包括:(1)各组基线资料是否具有可比性;(2)除要验证的干预措施外,各组接受的其他措施是否相同;(3)是否有对照组;(4)结果测评是否采用多种方法前后测量;(5)是否描述分析失访对象的结局;(6)各组结果测评方法是否相同;(7)结果测评方法是否可信;(8)资料分析方法是否恰当。每项内容均用“是”、(否)、“不清楚”来评价。完全满足这些标准为A级,发生偏倚的可能性小;部分满足为B级,发生偏倚可能性为中度;完全不满足为C级,发生偏倚的可能性大。
有6篇文献评为B级,47篇文献评为C级。本研究最终纳入6篇[6-11]质量评价为B级的文献。
纳入的6篇文献均未报告构建微信干预方案的指导理论,也未报告选择干预结构形式和评价指标的循证依据,包括选择微信干预方式、干预频率、干预时长的支持性证据。仅3篇文献报告了干预内容的可靠来源,其中1篇[7]文献干预内容依据专业协会发行的教育手册编写,2篇[9,11]由护士编写后医生审核。
分析6篇文献的干预内容,整理归纳为三个主题,即微信健康教育,微信咨询和微信提醒。微信健康教育[6-11]是指医务人员通过微信向患者宣教疾病知识,对患者用药、运动、饮食及自我护理进行指导,以及告知患者自我管理症状和调节情绪的方法。微信咨询[7,9-11]指医务人员通过微信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指导和咨询服务,帮助患者解决执行医嘱和健康建议过程中的问题。微信提醒[6-8,10]指医务人员用微信提醒患者定时服药、按时复诊和坚持实施各项健康行为。
涉及微信干预时长、干预方式和干预频率。微信干预时长各不相同,干预方式有微信公众号、微信群和一对一微信,干预频率一般为1~3次/周。详情见表1。
2.5.1 依从性 有6篇(100%)[6-11]文献采用依从性进行评价,具体包括:(1)服药依从性:2篇[7,11]文献采用Morisky服药依从性量表中文版(8条目),该量表由Morisky等[12]于2008年编制,其中,1篇[10]文献报告了该研究中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64,另一篇未报告在该研究中的信度(解释:李香风的研究虽报告了中文版量表信度,这代表别人研究中的信度,而在作者本人的研究中没有分析和报告)[7]。1篇[8]文献采用药片计数法,即通过计数患者的剩余药量判断其服药依从性,计算公式为:服药依从率=(处方药量—剩余药量)/处方药量。(2)治疗依从性:2篇文献[9,11]通过自设问卷评价服药、复诊、生活方式、饮食、运动和自我护理等项目的依从性,其中,1篇[9]文献报告了自设问卷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5,内容效度为0.908,另1篇[11]文献未检验问卷的信效度。(3)就诊依从性:1篇文献[6]通过查看医疗记录,计算患者预约后按时就诊、迟到就诊和未就诊次数。
2.5.2 健康状况水平 有 4 篇(66.7%)[6-8,11]文献采用健康状况水平进行评价,具体包括化疗不良反应[11],矫牙治疗总时长、口腔卫生状况及牙套脱落故障次数[6],疼痛强度评分(采用数字评分法)[7],鼻腔内症状(采用Lund-Kennedy鼻内镜评分法)、生活质量(采用SNOT-20量表)[8]。
2.5.3 知识水平 仅1篇(16.7%)[9]文献采用知识水平进行评价,该文献报告了知识水平调查问卷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7,内容效度为0.912。
纳入文献结果均显示,微信干预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仅有的1项[9]研究结果显示微信干预提高了患者疾病知识水平。但不同研究的健康状况干预效果不一致,一项[11]微信干预鼻咽癌放疗患者的研究显示,干预后微信组的健康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但另有3项[6-8]研究表明,干预后部分健康状况指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比如口腔卫生状况、疼痛强度评分和生活质量等指标。
健康行为是指与健康的保持、恢复和促进有关的明显的行为模式、过程或习惯[13]。本综述发现,微信干预健康行为的文献发表量逐年增加,但文献质量却不容乐观,缺乏科学严谨的研究设计,这与任湘等[14]的研究结果一致。干预性研究在验证干预措施的有效性、指导临床实践上有着重要的价值,但其研究设计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决定了结果的可靠性和推广性。目前多数微信干预研究在研究对象的基线可比性、控制混杂因素和结果测评实施可信性等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因此,今后研究者应从以下方面提高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如确保基线的可比性,识别并控制可能的混杂因素,采用多种指标前后测的设计,真实描述随访情况、分析失访原因及处理措施,确保结果测评实施可信和准确描述统计分析方法。
本综述显示,已有研究在构建微信干预方案时,缺少理论指导,缺少可靠的证据支持,缺少专家论证和预实验等验证环节,提示未来研究应加强这些薄弱环节管理,提高干预方案的科学严谨性。首先,采用健康行为领域常见理论作为方案构建的指导,如健康信念模型(health belief model,HBM)、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社会认知理论(social cognitive theory,SCT)等[15]。其次,在设计微信干预方案时,研究者应根据最新指南和最佳证据制定干预方案,尤其是干预方案关键部分的设计,包括微信干预内容、干预结构形式和干预效果评价指标等。最后,微信干预方案最好通过专家论证和预实验研究,以确立干预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可推广性。
本综述对微信干预内容和结构形式进行分析,认为微信健康教育通过微信公众号每周发送1~3次,微信咨询通过微信群每天群发,而微信提醒的发送方式和频率视情况而定,可能是一种实用的微信干预方法。从微信干预时长可见,目前研究根据患者疾病特征不同,有的短期干预2个月,有的长期干预15个月,提示微信干预时长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疾病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从干预频率而言,不同研究的微信发送频率差异较大,有可能跟患者疾病的轻重缓急有关,也有可能跟研究者的时间和精力投入程度有关。因此,对于不同疾病、不同病程和不同治疗方法的患者,如何确定其最佳微信干预内容和结构形式,需要深入研究。
表1 微信干预时长、干预方式及干预频率
依从性作为主要结局指标,其评价工具包括问卷调查和真实行为记录。本综述显示多数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患者健康行为依从性,缺乏客观的行为监测方法,提示未来研究应结合客观的医疗记录或健康行为日记来评价。本综述发现有研究选择健康状况水平作为干预效果评价指标,但是多数研究显示干预后患者的健康状况并未改善,所以健康状况水平是否适合作为研究的评价指标有待商榷,建议未来研究者应选择关联性强、客观的评价指标。关于如何选择结局评价指标,有学者指出,评价指标的选择应根据研究的目的、指标的代表性、敏感性等,采用多种方法对指标进行优选,抓住主要指标,剔除次要指标,提高测量的精度与准确度[16]。
综上,目前微信干预患者依从性研究的科学严谨性有待提高,希望今后研究者使用理论指导微信干预方案的构建,依据最佳证据和最新指南制定干预内容、干预结构形式和评价指标,以期获得科学可靠的研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