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化县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概论

2019-05-12 15:11韩福寿
群文天地 2019年3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民族文化

循化是全国唯一的撒拉族自治县,也是22个人口较少民族撒拉族的聚居区,位于青海省东部黄河谷地,东西长90公里,南北宽40公里,总面积2100平方公里,境内平均海拔2300米,年均气温10℃,全县辖3镇6乡154个行政村,居住着撒拉、藏、回、汉等多个民族,总人口13万人,其中撒拉族7.56万人。

一、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情况

循化是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汇之处,伊斯兰文化、藏传佛教文化、中原农耕文化和西部游牧文化在此融合,早在元初,撒拉族的祖先尕勒莽和阿合莽兄弟二人带领族人从中亚土库曼随蒙古大军东迁,在循化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遗产。

一是古文化遗产。经多年挖掘整理,循化已发现距今5000年前属于马家窑文化、仰韶文化的古墓葬600余处,已发掘出半山类型、马厂类型和庙底沟类型的陶器500余件,而且大部分被列为国家级文物。还有大禹导河积石的遗迹禹王庙和多处新石器时代、汉、宋、元代塔城遗迹。截止2017年底,已登记文物遗址350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55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7处,馆藏文物达482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2件,二、三级文物49件,国家珍贵文物一件,各级文物保护单位面积数量位居海东市前列。

二是民间民俗资源。全县各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生活习俗,共同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撒拉族骆驼舞、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建筑技艺和藏族螭鼓舞、宁巴石艺等传统文化异彩纷呈;民族服饰、黄河石艺、刺绣、唐卡、藏毯等民间工艺品流光溢彩;羊肉手抓、循化尕面片、搅团和精美花样繁多的面食等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成为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资源优势。截止2018年,我县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项、省级名录11项,市县级非遗名录28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5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8名、市县级传承人32名。

三是自然景观资源。循化地处黄河谷地,是青海省海拔最低的地区,丹霞地貌奇特,境内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孟达天池、国家级人文旅游景点十世班禅大师故居及撒拉族民俗文化地标性景区骆驼泉等5大景区92个景点,被誉为“高原西双版纳”。以“一核两椒”为主的农产品资源丰富,品质上乘。黄河贯境90公里,水电资源丰富,有4座建成或在建的国家级大、中型水电站,水域面积广阔,与黄河景观带,积石山风光交相互映,水上文化产业前景广阔。每年在这里举办的中国·青海国际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已成为宣传撒拉族文化的金名片,已连续举办十四届,受到国内外游泳爱好者青睐。

四是宗教人文资源。循化伊斯兰教和藏传佛教人文历史悠久,有十世班禅大师、佛学大师喜饶嘉措、第一位北大女学生邓春兰等知名历史人物。全县有建筑风格独特而著名的清水河东清真寺、白庄科哇清真寺、张尕清真寺、文都大寺等百余座气势恢宏的宗教寺院,形成了有村落就有寺院的独特风景。这些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增强了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同时提高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向心力。

二、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撒拉族文化工作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相继出臺了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有关决定和意见,在财政、税收、金融、市场、土地、人才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为我县文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自2008年以来,国家和省上下达撒拉族服饰、撒拉族婚礼、撒拉族篱笆楼建造技艺等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保护专项1000余万元,下达国家和省级文物本体修缮、“三防”等保护专项14500万元,每年下达中央补助地方文化体育传媒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150余万元,下达县级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文化站免费开放及村级文化建设专项资金170余万元。经过几年的发展,撒拉族民族文化挖掘保护体系不断完善,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民族文学艺术日益繁荣,文化产业初具规模,对外交流不断加强,尤其是凭借国际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撒拉族旅游文化节、孟达天池“花儿”会等赛事活动的成功承办,撒拉族文化遗产挖掘保护取得了历史性的重大成就,为提高群众文明素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当前循化县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

由于地方经济落后,文化遗产保护起步晚、基础弱,加之黄河水电资源开发,撒拉族赖以生存、发展和延续文化的资源大量被占用,撒拉族语言、民族服饰、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篱笆楼等许多珍贵的原生态文化资源和文化遗产损毁、流失、失传等现象比较突出。从文化事业发展看,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发展的观念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基层文化设施仍然十分薄弱,部分已建成的文化设施作用发挥不够充分,配套建设和管理使用亟需加强。从文化人才队伍看,普遍存在人员文化程度不高,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和各类文化专业人才严重缺乏,在民族文化传承、研究、表演、文物保护修复、文化事业管理、文化综合研究等方面更是青黄不接,年龄偏大,断层现象严重,许多优秀的民族文化技艺面临失传。从文化产业发展看,部分干部群众片面强调文化的政治教化功能,忽视其产业功能,缺乏发展文化产业的紧迫感。文化产业有特色,规模小;有优势,效益低,没有形成带动效应。加之全县经济总量小,财政困难,文化投入乏力,市场化融资水平低,缺乏项目支撑,文化市场开发不足。从体制机制看。文化企事业单位过度依赖政府支持,市场化运作水平不高,自我造血功能不足。同时,部门分割,条块分割,使文化资源难以整合。这些既是我县文化遗产保护的薄弱环节,也是今后加快发展的空间和潜力所在。

四、关于进一步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建议

撒拉族是跨境而居的原住居民,拥有独特的生计方式和语言文化资源。过去撒拉族的传统文化曾受到极“左”意识形态和片面强调GDP增长旧发展观的强烈冲击,许多珍贵的传统文化多半已经陷入困境,面临消亡的危机,撒拉族的文化处境比中国其他少数民族更为严峻,所以保护撒拉族文化不仅关系到国家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而且直接关涉中国政府文化固边决策的实施。

一是应在国家有关部委设立专项资金,在撒拉族历史文化继承、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给予政策、项目、资金和人才支持。加大对撒拉族语言、民间音乐等文化遗产保护、开发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制定切实可行的文化遗产保护方案,积极开展少小民族文化遗存抢救性保护和民族文物的征集工作,促进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传承和弘扬。

二是根据国务院关于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意见精神,在安排县级重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项目时,考虑撒拉族作为人口较少民族的特殊身份,在县级三馆建设、村级文化室建设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和考虑,并制定扶持少小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补助机制,通过加大資金投入,鼓励少小民族文化产业园区建设。

三是建立健全有利于撒拉族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大撒拉族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力度,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着力培养一大批艺术拔尖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积极保护和扶持少数民族优秀民间艺人和濒危文化项目传承人。

四是应安排专项资金,制定班禅大师、喜饶嘉措大师和邓春兰女士文化遗产保护开发规划,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对班禅故居、邓春兰故居、喜饶嘉措大师纪念馆进行全面修复扩建,并征集留存在民间的作品和生产生活用品,进行归类收藏,采取图片、文字、录音影像、实物展出等多种形式,集中展现班禅大师、喜饶嘉措大师和邓春兰女士的生平事迹和活动遗迹,以教育后人。

五是充分利用撒拉族文化与中亚文化源远流长的血脉联系。将撒拉族文化积极融入到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民族群众的生活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西部大开发、人口较少民族政策,使得像撒拉族这样的人口较少民族有了很大发展。但是,由于缺乏交流沟通,一直以来“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对我国的少数民族政策往往有一些负面看法,阻碍了中国与中亚、中东国家的经贸合作,因此,国家应从战略层面创造更多机会,让撒拉族这一有着特殊背景的民族主动出去,现身说法,加强交流,消除误解,建立互信,提升中国形象,同时要搭建平台,让更多的“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到青海、循化进行文化交流,了解彼此服饰、音乐、歌舞、建筑、饮食等民族文化,逐步开启两地在经济、旅游、人才等方面深入交流的大门,使撒拉族成为我省与中亚国家交流的纽带。

(作者简介:韩福寿,男,撒拉族,大学本科学历。工作单位:循化县文物管理所。职称:助理馆员。)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民族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MINORITY REPORT
Tough Nut to Crack
谁远谁近?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
民族万花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