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龙廷
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民族走过了一百余年波涛汹涌、跌宕起伏的近代史。这段历史,是中华民族历史演进中的重大转折时期,自此开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借船坚炮利强行破开中国长期闭关锁国的大门,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开始了被动依附的近代化进程。在此期间,古今中外的政治、经济、文化不断进行着撞击、交错和融合,改变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固有环境。正如李鸿章所感慨的“三千年一大变局”和曾纪泽所述的“五千年来未有之创局”,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造成了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巨大变动。与社会经济、政治的急剧变化相适应,以社会文化意识为载体的爱国主义思想也在进行着新陈代谢,由传统步入近代,表现出种种特征,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思考。
中华民族是一个一心向往独立和自由的民族,从来不会屈从于他国的侵略和奴役。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一批又一批的爱国人士在前仆后继、砥砺前行中,不断探索反抗外辱、争取独立、致力富强的途径,谱写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光荣史诗和闪耀着人性光辉的壮丽篇章。正如马克思分析的那样:“满族王朝的声威一遇到英国的枪炮就扫地以尽,天朝帝国万世长存的迷信破了产,野蛮的、闭关自守的、与文明世界隔绝的状态被打破,开始同外界发生联系。”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期间,一方面,中国人民面对西方列强和日本的殖民侵略,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成为这一时期爱国主义的核心内容。林则徐成为中国近代反抗侵略的第一位民族英雄,他奉命赴广东查禁鸦片,“原知此役乃蹈汤火,早已置祸福荣辱于度外” 。无独有偶,广州三元里人民英勇抗英,关天培、陈化成等爱国官兵们致力于精忠报国,左宗棠英勇抗俄,邓世昌甲午中日战争中抗日殉国,义和团反抗八国联军侵略,都体现出中华民族反抗外侮的爱国主义精神,至今仍被人们所称颂。这些爱国将士为保家卫国视死如归的精神,真切地反映了他们崇高的英雄气概和民族气节,激励和启迪了全国人民的爱国意识和热情。除此之外,一切以反对外国侵略、维护民族利益为目的的积极活动都应该归于反侵略斗争中。这就包括了一百多年来,为了祖国各项事业的发展而努力作出贡献的广大爱国知识分子和工农群众,他们用自己的勤勉和智慧,创造出大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始终维持着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
另一方面,这一时期涌现出的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改革派、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等先进人士紧紧围绕“救亡图存”这一时代主题,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观念和主张,并力图将理论同实践相结合。例如太平天国运动中颁发的《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地主階级洋务派提出“自强”和“求富”的口号以大力发展军用企业和民用企业,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改良派主张推行君主立宪政体,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建立起中华民国等等。此外,近代的一些进步人士还相继提出通过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实业等途径来挽救中国,包括“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等口号,在与帝国主义经济、文化等的侵略斗争中,涌现出许多爱国的实业家、教育家、科技工作者等等。尽管这些近代爱国人士都有各自不同的主张和实践,但其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富强。虽然这些有识之士进行了这样或那样的努力,但都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及其自身的局限性,其爱国实践都未能取得预期的成果。但是在这其中,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成功颠覆了在中国绵延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得民主共和观念广泛深入民心,极大推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然而,此时的资本主义民主思想发展并不成熟,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也被代表着国外帝国势力和国内封建势力的袁世凯所盗取。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帝国主义加深了对各殖民地的掠夺,使国内民族矛盾不断加深。所以,此时的中国急需寻求崭新的道路和理论解决上述问题,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当时探索前行道路的有识之士送来了马克思主义,给处于踟蹰中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行之路。在这一背景下,1919年爆发的五四爱国运动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了政治舞台,促使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的普遍传播,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开启了中国人民爱国主义运动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是近代史上最坚决最彻底的爱国者,把爱国主义发展到崭新的层次。这就是把爱国与人民革命结合起来,把反对“三座大山”同争取民族独立和实现人民解放结合起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二十八年的艰苦探索,最终建立起新中国,使得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至此,近代以来爱国主义的历史任务基本完成。“一部中国近代、现代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爱国主义的斗争史、创业史” 。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璀璨文明历史的国度,中华民族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曾作出过极大的贡献。但是自明清以来,由于政策上的闭关锁国和封建经济的停滞,中国日益落后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一方面,中国的领土主权受到侵害,人民的生产生活遭到破坏;另一方面,西方一些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理念和制度也进入中国。在近代之初,反对西方侵略的同时学习西方的长处在一般人看来是难以理解的。然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由于落后一再遭受列强侵略的深刻教训,使得人们不得不向外国学习以摆脱困境。正如陈天华在《警世钟》中提到:“要拒外人,须要先学外人的长处……虽是恨他,他的长处,倒不可以不去学他。”也正因为如此,近代的有识之士逐步提出了知夷、师夷、制夷等抵抗侵略的爱国主张。这一主张最早体现在“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中,该思想理念是由林则徐最先提及,由其友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完整地表述出来的。林则徐初与外国人接触时也认为外国之物可有可无,中国一旦断绝与外国的贸易,夷人就无法生存。但他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对待现实,暗地“探访夷情”,翻译西书,知其虚实,命人编撰《四洲志》,译编《华事夷言》,翻译《滑达尔各国律例》,成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引古言今:“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 ,提出了“尽收外国之羽翼为中国之羽翼,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 的观点,在《海国图志》中把学习西方的诉求凝炼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并把“长技”的内容从坚船利炮扩大到其他“有用之物”。不过此时大多数人对于学习西方还缺乏明确的认识,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由于中国遭受更为严重的打击,“师夷长技”的思想才能够斥诸实践。据此,在面对近代中国出现的“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洋务派提出了“师其所能,夺其所侍”的御敌战略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理念。意图借用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来稳固封建专制的统治秩序,消除封建统治的内在危机。尽管洋务运动在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和民用技术上具有历史进步性,但由于其割裂了“体”“用”之间的关系,加上其自身的局限性,必然导致失败。洋务运动的另一个积极贡献是促进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兴起。中国资产阶级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资产阶级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两大团体,分别效仿西方的君主立宪政体和民主共和政体,在解读西方进化论的过程中,介绍和宣扬西方的自由、民主政治思想,通过文化启蒙和政治救亡,使得资产阶级的自由、国家、民族等观念广泛深入人心。就如同孙中山先生积极倡导“举西人之文明而尽有之” 。新文化运动的先贤者们从思想文化层面出发,高举“民主”和“科学”两大旗帜,深刻批判了传统文化,在学习西方文化价值理念的同时,改造中国人自身的内心世界,确立起充满旺盛生机活力的精神信念,建立起自由的、进步的、世界的和科学的新文化,构建了中学与西学相结合的新形式。五四运动后,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如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人都认为中西方文化的融合是近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尤其是注重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联合,同时吸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优秀文化。立足于中国革命的现实需要,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理论指引下,把马克思主义、西方先进文化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三者相融合,实现中华民族的现代化。
“古代的爱国一般与忠君相联系,而近代的爱国却日益与叛君相连,由忠君爱国而抑君爱国而叛君爱国,是近代爱国思想迅速演变的轨迹。” 中国传统爱国主义中的“国”所指的是家国同构、君国一体的社会政治模式。“朕即国家”,君主既代表着民族利益,也代表着每个家族的利益,还代表着全体大众的利益。因此,爱国与忠君都是紧密关联在一起的,忠君则成为爱国与否的标准。但是到了近代,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爱国主义的内涵有了诸如反帝反侵略、民族独立、致臻富强等新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受限于忠君爱国的旧框架,总是表现出格格不入的姿态,林则徐的境遇就是其典型代表。对于林则徐的禁烟主张,道光皇帝最初是赞同的,这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统治的利益,但在英国发动战争后,道光皇帝害怕战争扩大危及自身统治,竟朝令夕改,将林则徐撤职查办,将战祸归咎其身。林则徐面对皇权利益与国家利益的背离,既受忠君思想困扰,又渴望报效国家,但二者的冲突难以解决,最终只落得远戍伊犁的悲怆境地。魏源对好友的境遇深感同情,在《海国图志》中一方面感叹外国的先进制度,探寻爱国报国之路,另一方面又为清王朝献“制夷”之策,尽忠君之事。地主阶级洋务派在面对西方列强的步步紧逼,主张学习西方先进军事技术和生产技术,致力于抵御外辱,这就表现出一定的反帝爱国倾向,但其主根本目的是为了挽救封建统治的危机,可谓是另一层次的忠君爱国。伴随着洋务运动出现的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早期维新改良思潮开始出现,王韬、郑观应等爱国知识分子提出“伸民权”、“抑君权”、开商战等主张,紧随其后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更进一步发动维新变法运动,指出国家是“民之公产”,人民才是“天下真主” ,将“伸民权”的主张推至高潮。此时的爱国主义思想已由忠君爱国转为抑君爱国,伸民权、抑君权,目的在于卫国权,维护国家的利益。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腐朽的清王朝一方面对内镇压义和团爱国运动,另一方面对列强妥协投降,沦为“洋人的朝廷”,严重损害了中华民族的利益。此时此刻,“忠君”与“爱国”彻底背离,孙中山先生据此提出了爱国必须革命,推翻帝制、创立共和的主张,“叛君”,成为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为了推翻清王朝,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最终在1911年成功完成辛亥革命,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实现叛君爱国。五四运动后,随着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入,更加丰富了近代爱国主义的内涵,为中华民族的崛起注入了新的生机活力。
在持续了百余年之久的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奋斗中,爱国主义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能够始终激励和团结全体中华儿女前仆后继、奋勇向前。在中国近代的文化思潮中,爱国主义蕴含着最广泛、最深沉、最持久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元素,已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精华之一。它体现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团结统一的宏大凝聚力,标志着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昂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象征着繁荣兴盛、源远流长的精神支柱。因此,在中国近代史上,爱国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了广泛的继承和发展,表现出新的富有时代气息的特征,激励全体中华儿女为了国家独立和民族富强,不屈不挠,不断向前寻找民族出路和探索救国真理。在近代中国已经丧失独立走上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道路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所代表的无产阶级率领广大农民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等进行了顽强斗争和艰辛探索,实现了爱国主义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型,形成了以“救亡图存”为核心的新形式的爱国主义精神,有力推动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民主革命的历史进程,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完成了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使命,带领全体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由此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那就是马克思主义是能够转化为救国救民实践的科学真理,没有伟大的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691.
[2]林则徐.林则徐书简[M],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5:150-164.
[3]江澤民.爱国主义和我国知识分子的使命——在首都青年纪念五四报告会上的讲话[J].人民教育,1990年第6期.
[4]魏源.海国图志(百卷本)[M].岳麓书社,卷三十七,2011:2-10.
[5]魏源.魏源集(上册)[M].中华书局,1975:206.
[6]孙中山.孙中山选集[M].人民出版社,1981:72.
[7]陈旭麓.中国近代史上的爱国主义[J].求索,1985年第3期.
[8]严复.辟韩,戊戌变法(第三册)[M].第81页.
[9]莫世祥.鸦片战争和近代爱国主义的萌发[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0年第4期.
[10]秦俊鹰.爱国主义从传统到近代[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2年第2期.
[11]赵葆惠.甲午战争与爱国主义在近代的演变[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
[12]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三联书店,2017:49-110.
[13]周锋.论中国近代社会爱国主义思潮的兴起和发展[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
[14]梁柱.论爱国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15]王也扬.传统爱国思想与近代爱国主义[J].历史教学问题,2003年第5期.
[16]俞丽君.近代中国社会的爱国主义问题(1840-1911)[J].社科学论,2016年第28期.
[17]赵华珺.新时代中国爱国主义及其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