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禾
记者获悉,日前,由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张毅敏团队承担的“武南区域河湖水系综合调控与生态恢复技术集成与示范(2017ZX07202006)”课题,在全面系统总结“十一五”、“十二五”水专项研究成果基础上,精准分析了武南片区污染特征及水环境问题,结合区域水环境质量管理目标,开展了区域污染负荷与水环境质量关系模型模拟,制定了差别化污水排放标准和水质控制标准体系,在典型区域开展了河湖水系及湖荡开展的生态修复技术集成与综合示范,以及武南区域水环境监测预警与安全保障管理系统的构建,建立涵盖了“源头控制—管网优化-负荷削减-河道消纳—水体治理—生态修复”的平原河网区水质全面达标和精准调控的水环境防治管理技术与工程技术体系,提出了复杂平原河网区域水质全面达标和精准调控总体方案,为武南区水环境全面达标提供了技术支持,并为我国解决河网密集区域水环境问题提供了分层次、可视化的技术示范和综合方案。
武南区域水系污染强度高,污染来源复杂,河网复杂,调研武南区域内(特别是国考和省考断面)河流水质状况,课题组发现,永安河/永胜河目标监测物质相比较其他河流浓度较高,尤其庙桥断面。另外,太滆运河的良久大桥断面以及武南河、丁塘港的监测断面需要关注。
“我们基于区域水体常规和特征污染物时空分布特征分析,以排水指纹信息数据库的溯源方法、微生物溯源技术和多参数、多污染物分布特征的综合溯源技术为核心,形成了复杂污染源精准溯源与解析成套技术,实现高污染负荷、复杂污染源水环境体系中污染源的精准溯源。”张毅敏说。
研究结果显示,永安河及运河以北受人为影响较大,滆湖受人为影响较小;区域氮源主要源自生活及人畜粪便源和化肥源;永安河受到化工等工业源的影响,氮源主要来源于生活源和化肥;运河以北受到化工和电镀等工业源的影响,氮源主要来源于生活源和农业源;滆湖受到人为影响较低,受到藻类生长等内源性影响。
常州市武南片区平原河网的水环境复杂,在分布式产汇污模拟、复杂水体环境模拟及多目标总量优化分配等管理支撑关键技术研究的基础上,张毅敏团队结合区域水环境质量管理目标,开展了区域污染负荷与水环境质量关系模型模拟,核算了水污染物许可排放量并实现其在“区域/流域-控制单元-入河排污口-行业或排污单位”之间的逐级分配。根据不同区域的污染结构特征和水质改善需求,以水污染物许可排放量分配方案为指导,研究分区分类污水排放标准和水质控制标准体系,实现重污染流域污染源和水环境的差别化管理,为确保区域水环境质量全面达标提供了政策工具。
张毅敏介绍,课题以武南区域水质目标可达为核心,提出了区域水质全面达标和精准调控总体方案,建立了武南区域水环境检测预警与安全保障管理系统及平原河网地区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体系,掌握了武南区域内(特别是国考和省考断面)河流水质在示范工程、依托工程和其它治理工程实施后年度变化趋势。
湖荡湿地、沟塘支浜的消纳调控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即将完工的新孟河引江济太工程对滆湖及河网水系生态影响突出。
团队成员之一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孔明介紹,课题组研发了高水力负荷下的入湖湖口生态拦截前置库技术和河网水系水质净化技术并进行工程示范。根据不同类型湖滨湿地生态修复的主要生态、环境目标,构建针对非点源污染物截留、净化的湖荡湿地生态修复模式。全面调查研究了滆湖临湖养殖圩塘基底形态、水文水质条件、以及生态系统结构特点,提出了退圩还湖湖滨湿地恢复重建技术方案;研发集成了水位波动下湖滨湿地系统的构建及稳定维持成套技术。
以滆湖为核心的河湖相连水系的生态状况破坏较为严重,河网水系净化能力下降、消纳调控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即将完工的新孟河引江济太工程可能对滆湖及河网水系生态影响的问题。
记者获悉,课题组研发突破基于生态拦截、构筑物优化、植物群落配置的综合集成的高水力负荷下的入湖湖口生态拦截前置库技术,基于污染物就地消纳与水系自净能力增强技术的河网水系水质净化技术,水位波动下湖滨湿地系统的构建及稳定维持技术,形成河湖水系调控与湖荡湿地生态修复集成技术,在技术研发和集成创新的基础上开展了生态拦截、湖滨湿地生态修复、河流水系净化示范工程建设,有效提高了其生态净化能力,拦截和削减了入湖污染负荷,实现了滆湖及河网水系水生态环境改善,水体生态功能提升的目的,也为太湖和其它流域河湖相连水系的生态修复提供了范例和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