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玉香 沈迟爱
摘要:通过分析医药冷链发展的外部环境影响,并且了解医药冷链发展的现状后分析供需要求与其发展趋势,联系第三方物流的发展趋势,对其前景进行评价和分析。基于PEST环境分析,未来医药冷链的发展趋势需要专业化的支持。
关键词:第三方物流;医药冷链;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F25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28(2019)01-0016-02
物流是实现网上交易商品末端配送的关键与保障,Rafik(2006)指出物流配送是完成整个电子商务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蔡中焕(2012)认为物流是电子商务的组成部分,是整个交易顺利完成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电子商务的保障。林诗杰(2013)认为医药电子商务的发展促进了第三方医药物流的发展,并且这一模式对于双方来说是互补的,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一、 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一)政治因素(political)
一个国家政治因素目前来说对企业发展的前景的影响是最深刻的,一个行业的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在国家政治制度的规范下和政策的引导下向前发展。目前看来,国内政局稳定,对医药冷链运输的法规进一步规范,我国医药物流行业面临的政治环境总体来说较之以往有了很大的改善,特别是近几年此起彼伏的医改政策,开始真正为行业发展出谋划策,使得第三方医药物流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机遇,然而随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总局发布的标准的此升彼降,第三方医药企业今后的发展依然是挑战重重。医药物流在流通方面一直存在问题,环节多而且管理不严,从而导致药价长期高于正常水平。在美国,医药收入占医疗机构收入的比例达不到15%,相比在中国,药品收入占医疗机构的收入长期高于50%,可以看出中国医疗机构的主要收入来源于药品而不是医疗技术。因此在中国医药物流的改革是重中之重。
在我国的医药体制中,医院是医药采购的主体,对于药商有选择的权利,医药流通企业之间尽管竞争十分激烈,但是真正能为客户提供全程的整合的供应链服务和物流服务业的企业寥寥无几。在我国医药流通环节占药品价格的40%—50%,而发达国家仅为5%,一般药品的利率很低,所以企业想盈利会在流通环节大做文章,因此要遏制药品价格虚高,保证药品流通流程公正透明,国务院颁布 “两票制”在试点城市和全国公立医院推行,来解决和遏制药品流通中“过票”“返点”等问题,也为第三方物流进入医药市场创造了机遇。
(二)经济因素(economic)
我国GDP指数持续位于世界前列,即使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是也丝毫没有影响中国在国际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在GDP的带动下我国的医药销售量也节节攀升,国民经济提升了自然对药品的需求也上升了,同样对药品运输的需求也大幅上升。我们可以从先前的现状分析中发现,医药行业的发展态势良好,药品批发行业整体发展趋于集中化发展,批发企业越集中,医药市场就会朝着更加有序的方向发展,对于资源的分配也会更加合理。不可忽视的医药零售行业也正在蓬勃发展,加速的连锁化给企业的未来发展定位更加清晰,对药品运输的需求更大。这些变化都必将使医药物流运输的需求进一步扩大。医药物流运输需求扩大的同时就是给了第三方企业进入市场的机会。
以互联网为平台的电子商务发展是第三方物流发展不可多得的机会,网上销售药品多数依靠第三方物流进行配送,在网售购买药品的顾客需要大量的物流服务,而这为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契机。过去主要从医院、药店才能购买到药品,现在转变为普通老百姓可以在网上就购买到普通药品,网上购物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种消费习惯。商务部数据显示,2015年网络零售额达到4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一,同年网上药店药品销售额达32亿元。这其中的交易完成离不开第三方物流的支持,这说明中国国内的第三方医药物流将是一个十分巨大的市场。在未来的几年里,必定有一个长足的发展空间。
因此我国GDP增速不减,消费率上升、恩格尔系数下降,消费者对药品需求会更大,药品销售额仍保持上涨,医药市场会持续扩大,出现更多可盈利空间吸引第三方物流进入市场,同样第三方物流也会推动医药流通市场更加有效率地发展。
(三)社会因素(society)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对药品的需求也是极大的,可近几次的疫苗事件让人们对药品质量产生怀疑,有的家长甚至因噎废食拒绝给孩子接种疫苗等情况时有发生。药品行业想要赢回人们的信任,首先要确保药品的质量安全,这不是单独的一个企业能够做到的,需要整改药品供應链上所有环节通力合作、相互监督才能完成,运输环节是最容易出问题的,如果第三方物流能够做好这一环节,就拿到了市场的主导权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
未来几年的药品的流量会继续增大,我国目前就医量已经超过医药的承载能力就说明药品需求只增不减。同时我国老龄化状况愈加严重,而老年人用药率是其他年龄段人的四五倍,加上“二孩政策”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婴幼儿的出生都导致了药品使用率的上升,对医药冷链的要求升高,要做到决不断链,这也是对第三方医药企业的首要要求。
(四)技术因素(technology)
第三方物流公司想承接药品运输必须要配备专业的设备和设施,专业的冷藏车和车载冷藏箱更是必不可少的,一般大型物流企业都拥有自身物流配送中心、运输干线网络和一定的冷链条件。特别是对于已有生鲜冷链运行业务经验的企业来说就已经赢在起跑线上了,因为生鲜商品运输与药品运输共同特点为制冷技术含量高、投入成本大、全程监控、出入库作业要求高,全程都需要进行温度控制。
从我国频发的疫苗变质事件可以看出,医药运输中温度监控和温度管理技术非常重要,如果做不好会危害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对于医药企业来说自身技术水平有限不能做到监控每个医药配送环节,但是第三方物流公司有专业的符合GSP规范的车辆和冷库,随时反馈信息和更加完善的监控系统,实现药品可追,保证质量安全。结合物联网技术中的RFID标签,能够做到实时监控药品温度变化,并且RFID技术可以防止药品在中途被拆开,也就避免了假药的混入,并且RFID独有的一码一物技术能够为药品分拣带来效率上的提高。
二、 未来的发展趋势
第三方医药冷链物流的发展技术必须要领先于普通物流,未来的发展方向要朝着技术专业化发展,要成为真正的医药冷链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运营布局要网络化、整体化。Meeke(2006)认为医药物流的关键在于冷链技术。颜晓乐(2016)提到,第三方医药冷链物流企业发展目前存在“规模小、效率低、效益差”的问题,提出以政府、企业和行业组织协会通力合作的建议来驱动第三方物流专业化发展。
我国要扩大第三方物流药品配送市场份额,发挥所长固然重要,但短处才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第三方物流在药品运输专业性仍有不足,往后发展的方向要以专业化为主要目标。
(一)人员专业化
医药物流业并非第三方物流普遍可以承接的业务,2016年山东疫苗案的主要原因就是物流运输者对于疫苗制品的运输条件没有了解,在运输途中私自关闭运输车的冷藏功能,并且使疫苗在阳光下曝晒时间过长导致疫苗变质,损失5亿多元。所以行业内从业人员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关于药品尤其是生物制药对温度、湿度和变质的条件都必须了解,才能承接此业务。目前以我国物流的发展水平,还做不到完全电子化操作,因此人员的参与就显得至关重要,对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也是医药行业一直在践行着的,同样人员的管理也决定着第三方医药冷链物流能发展得多远。
(二)设备专业化
企业在承接冷链业务之前必须要符合GSP管理规范,第三方物流必须要遵守药品质量管理规范向专业化发展,此后会有越来越多的物流企业向医药物流转型。现在物流向医药物流转型时,常常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当物流企业拥有了冷藏车和冷藏就认为可以承接业务了,但其实医药冷藏和普通冷藏之间有相当大的区别,不仅仅是药品对温度变化更加敏感,而且生物制药对于制冷剂的材料也有要求,特别是干冰制冷剂要防止其挥发后影响药品发生作用影响其质量。运输设备和仓库的专业性决定着物流企业能承接多少药品业务,能否顺利完成业务来获取更多合作商的出现,这是第三方医药冷链物流需要考虑的。
(三)技术专业化
坚持创新发展,技术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为物流产业转型升级开辟新道路。Ungurean(2011)提到物流冷链技术中RFID的应用提升了其技术水平的发展。其一,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企业需要立足物流业发展实际,提升物流信息化能力及物流管理水平,未来的第三医药物流企业比拼的就是信息和技术。其二,2015年通过了《医药冷链物流温控设施设备验证性能确认技术规范》,对技术的专业化要求有了严格的要求,第三方物流应该运用其物流信息专业性于药品冷链中,对于冷链物流将会有很大的帮助和成长。
参考文献:
[1]颜晓乐.从“山东疫苗事件”探讨我国医药冷链物流发展策略[J].重庆科技学院报(社会科学版),2016.
[2]Meeke. C. P, Always Keep Cool[J]. Germanischer Lloyd Certification,2006.
[3]Ungurean, loan, Cornel Turcu, An RFID-based anti-counterfeiting track and trace solution[J]. Designing and Developing RFID Applications,2011(7):251-266.
[4]Rafik H. Bishara, Cold Chain Management—An Essential Component of the Global Pharmaceutical Supply Chain[J]. American Pharmaceutical Review,2006.
[5]林詩杰.电子商务环境下第三方医药物流模式研究[D].赣州:江西理工大学,2013.
[6]蔡中焕.我国中小医药连锁零售企业物流配送模式研究[J].当代经济,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