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原:五四是思想的“磨刀石”

2019-05-11 07:09许晓迪
环球人物 2019年8期
关键词:西学东渐磨刀石平原

许晓迪

陈平原

宣统元年十一月二十三日(1910年1月4日),北京的《醒世画报》上,登了一幅画,题名《鱼目混珠》,画中两个女人,正被一群男人围观打量,上方写着几行字:

十九日午后,玉广福斜街有两个妓女,打扮的狠文明,穿着一双皮靴,鼻梁上架着一付金丝眼镜,大襟上带着一朵花儿,直像个女学生。咳,中国服制杂乱无章,男女随便胡乱混穿,以致鱼目混珠呦。

相比上海画报上高级妓女宝马香车招摇过市,引领京城时尚潮流的竟然是“不施脂粉最文明”的女学生——辛亥革命的前夜,暮气沉沉的帝都,女学堂里的女学生,俨然成了一道“流动的风景”。

在新旧两派看来,这道“风景”大不一样。《新铭画报》上的《姑娘御车》称,20岁上下的姑娘在前门大街上亲自揽辔大马车,一打听,敢情是某学堂的學生,“那种得意的样子,就不必提了。咳,这就是自由吗?(有点过火吧?)”相反,《星期画报》的《女士走马》中,女学生骑马经过琉璃厂,有人嘲笑说,女子只配管二门里头的事,不该如此瞎逞能。作者于是为女学生辩解:“女子会骑马,正是自强的苗头儿。请问当年那花木兰替父从军,谯国夫人领兵打仗,他们都不会骑马吗?”

事实上,不必骑马驾车,单是年轻漂亮的女学生,成群结队,游走街市,就会引起围观。《日新画报》上有一幅《不开通》,说的是甘石桥第一女学蒙养院,每天下学,街上挤满了人,作者于是感叹民智的“不开通”:“看学生虽是好事,可也别妨碍交通呵。”

翻阅、钩沉这些晚清画报中的女学生群像,学者陈平原还原了那些置身“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弱女子”们,如何在公众的凝视下,逐渐成长的艰辛历程。“那些充满好奇心的‘凝视,包含惊讶与激赏,也隐藏偏见与误会;但所有这些目光,已经融入女学成长的经历,值得我们认真钩稽、仔细品味。”

逐渐走出深闺的女子

这篇《流动的风景与凝视的历史——晚清北京画报中的女学》,收入陈平原2018年10月的新作《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晚清画报研究》中。书是大部头,16开本、513页,从起笔的1995年算起,至2017年收工,前后跨越22年,以各自独立又内在关联的10篇文章,描述晚清画报之“前世今生”。

10篇中,陈平原最满意的就是考察“北京女学”这一篇,“自认为写得不错”。文章很长,读来却不觉得沉重隔阂,生动有趣的描述平衡了密布的史料考证,还颇为犀利地洞穿了那种赏玩女性的“恶趣味”。

可就是这些被路人和读者集体“观赏”的女性,一朝觉醒了,就是另一番景象。于是,《文明妓女》中的青楼女子翠喜成了读书的文明人;《炸弹发现于东车站》中的女革命党携炸药来到北京,学男儿志士搞暗杀;《战时赤十字会起矣》中,上海医院院长张竹君女士组织起红十字会,准备奔赴武昌前线帮助革命军;到了《女子提灯会》中,北洋女师范学堂的女学生们走上了街头,提灯游行,庆贺中华民国的诞生……

在陈平原看来,“正是这些逐渐走出深闺的女子,十几年后,借助五四新文化潮流,登上了文学、教育乃至政治的舞台,展现其‘长袖善舞的身姿,并一举改变了现代中国的文化地图。”

《鱼目混珠》,刊于《醒世画报》第34期,1910年。

《不开通》,刊于《日新画报》第9期,1907年。

《炸弹发现于东车站》,刊于《浅说画报》第1114号,1911年。

很长时间里,这些“以新闻纪事为主干,以绘画技巧为卖点”的晚清画报,因为“不登大雅之堂”而星流云散,隐入历史深处。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外学界对大众生活和流行文化的兴趣陡增,备受冷遇的晚清画报方才运交华盖,成为新宠。

这些年,陈平原四处奔波,走了不少国内外图书馆,寻找那些泛黄且松脆的晚清画报。即便如此努力搜寻,能读到的还是很有限。最遗憾的一次是1997年,他在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找到了1907年刊行于北京的《益森画报》,当时没觉得稀奇,只是做做笔记,影印了几页,等回到北京,发现国内各图书馆都没有这个刊物,再请人去复印,可无论怎样,再也找不到了。

下了十几年“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的苦功夫,陈平原才能在《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中,游刃有余地穿梭于30种画报的图文之间,在科技新知、儿童教育、女子学堂、帝京想象等多个话题间辗转腾挪。

相比在东京放言高论的《新民丛报》《民报》,或在国内叱咤风云的《申报》《东方杂志》,陈平原将晚清画报的作用描述为一种“低调启蒙”——不是知识分子指点江山式的“高调启蒙”,以精英的姿态关注救亡图存与文明存续的大业;而是以一种浅俗、平实的底层关怀,让不识字的群体也能了解一些时事和新知。

在他看来,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大潮中,晚清画报不是挑大梁的“独唱”或“领唱”,却积极配合演出,使这曲“时代交响乐”更为雄壮和浑厚。它在启蒙、娱乐与审美之间徘徊,对历史主潮、漩涡与潜流兼容并包、一视同仁,对风俗习惯、社会场景与日常生活细微观察,将一个被折叠压缩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晚清中国,重新舒展为一片丰盈、鲜活的历史现场。

猜你喜欢
西学东渐磨刀石平原
磨刀石
平原的草
我的诗
浪起山走
磨刀的人
“西学东渐”一词始于清末而非民初
全国质量奖“西学东渐”
“西学东渐”时期政治学学科发展研究刍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演进轨迹与时代特征
磨刀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