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丹
摘 要: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块瑰宝,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其语言凝练、意蕴深厚、魅力无穷。学习古诗词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底蕴,可以让我们体会古诗词的语言美、感受古诗词的画面美和领悟古诗词的意境美。新课标对古诗词有明确的要求:感受语言的优美,领悟内容,在诵读的过程中体验情感。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深入备课,选取恰当的切入点,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品读,展开想象体验诗中情感,并依靠课文文本进行拓展阅读,深化理解。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文本解读;古诗之美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瑰宝。《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低年段背诵优秀课文50篇(段),并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中年段要求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高年段要求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无论哪一个年段,背诵、理解内容、情感体验都是课标的要求。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是在读通诗词后,逐句讲解诗意,然后让学生把诗意抄下来,背诵,一首古诗就算教学完成了。这样的课堂,学生学起来枯燥,教师讲起来艰涩,古诗词的学习更变成了学生的负担。
出现这种情况,有几方面的原因。首先,古诗词的作者生活的年代离我们久远,诗词中无论是读音、用词习惯,还是表达的情感都与我们相隔甚遠,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例如,《送元二使安西》——“渭城烟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中的“元二”是谁?这涉及唐代对熟人、友人的称呼,像这样的还有“董大”“公孙大娘”等等。而诗中的“柳色”“进酒”等又提示了古人送别时折柳、喝送别酒等习俗。这些在现代都已经被淡化,甚至消失的风俗习惯,学生读起来就会觉得糊涂,更不用说体会其中的情感了。其次,古诗词的语言高度精练,常常还有用典、互文等手法,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如果只是照字面理解,就会产生误区。例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按照字面解释就是“秦代的明月汉代的关塞”,但是大家都知道明月千古不变,关塞也历经几朝。在这里运用的是“互文”的修辞手法,应该解释为“秦汉时的明月照在秦汉时的关塞上”。而且唐代的边塞诗常常用“汉”代指“唐”,这“秦汉时的边塞”应该是指“唐朝的边塞”。这些理解、解释通常是教师根据教参教授给学生,然后要求学生背诵下来。这样不免枯燥、艰涩,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不高。如何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使学生保持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地理解内容,品悟感情,让他们真正体会诗歌之美、体会学习诗歌的乐趣呢?
一、备课深入解读
在新课开始之前,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入解读古诗。从古诗作者的生平、擅长的诗歌类型、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创作这首诗歌时的环境背景,到诗中每个字词的解释、用典的出处、所表达的情感,再到同一个作者有没有同类的诗歌、不同的作者有没有同类的诗歌、这首诗歌有没有答和的诗歌等,教师都要尽可能地全面了解、解读这些诗歌。这些知识不一定要全部教给学生,但它们能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全诗,寻找理想的切入点,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设计更有趣的教学环节。
二、预习教给方法
古诗词是学生们接触较少的文学体裁。学生在预习的时候遇到的难点、疑问会比一般的课文要多,教给他们自学的方法尤为重要。常用的方法有看注解、看插图、查阅资料、反复诵读等等。预习能够让学生在课前对将要学习的古诗词有大概的了解,既可以降低上课时的学习难度,又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理解品读抓关键词
关键词有时是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有时是传达主旨的几个词。教师若能智慧地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展开理解和品读,就能将它化为可观可赏的画面,化为生动可感的生活场景,化为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从而受到作品情感的熏陶。例如,S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的柳宗元的《江雪》就是以幽僻、孤寂的客观境界写诗人孤独、寂寞的主观心情。其中,“千山、万径、绝、灭、孤舟、独钓”是这首诗的关键词,从这些词中不难看出诗人因政治上失意而生发的郁闷、苦恼、幽愤的心情和要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尤其每句诗的开头第一个字连在一起就是“千万孤独”。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结合作者的生平、写作背景理解这几个词语的过程中水到渠成地领会诗人以及其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这同时也锻炼了学生锤字炼句的能力。
四、体验情感要展开想象
新课标在对古诗词教学的要求中,两次要求要展开想象,体验诗中的情感。叶圣陶先生说:“读诗不仅要睁开眼睛看文字,更要在想象中睁开眼睛看由文字触发而构成的画面。”钱正权老师说:“引领学生进入诗词意境的基本路子,不是一味地去寻求诗的信息意义,而是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诗词中的画面,也就是说在诗词的语言文字中想象作者所描绘的生活图景。读者要读出诗情须进入诗的意境,须发挥想象。”这都说明了想象对古诗词学习的重要性。在第三届广东省小学语文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中,唐滔老师教授的《渔歌子》正是让学生由想象进入词境。唐老师让学生根据教师的配乐进行朗读,进行想象说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们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一幅色彩明艳的画卷。学生走进了烟雨迷蒙的江南,进入“美景不须归”的词境中。在教学S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王昌龄的《从军行》时,教师让学生想象在孤城遥望家乡的战士想对亲人们说什么。这就可以让学生更进一步体会边关将士的艰苦和将士保家卫国的决心。
五、积累深化要文本拓展
在古诗教学中,课后的拓展延伸十分重要,往往会起到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作用。小学古诗词教学如何进行文本拓展?
(一)在诗句中拓展
如在贺知章的《咏柳》一诗中,“二月春风似剪刀”一句,教师可以提问学生:“春风除了剪出柳叶,还剪出了什么?你能说出有关的诗句吗?”学生回答了各种春天的景物,并说出了有关的诗句,像“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一枝红杏出墙来”“竹外桃花三两枝”等。
(二)从有关题材拓展
如边塞诗是唐代汉族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但是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的边塞诗所表达的中心和表现出来的气象又有所不同。除此以外,送别诗也占据了古诗词的很大比例。而不同作者所写的同一曲名的诗歌,同一作者写的同一曲名的系列诗歌都是很好的拓展内容。
(三)与其他诗人的答和的拓展
在古诗词中还有一部分是诗人与友人的唱和。如张志和的《渔歌子》就有他的哥哥的答和《和答弟志和渔夫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唐滔老师在教授《渔歌子》时,就是拓展了哥哥的答和,与学生一唱一和,用“且须还”衬托了“不须归”的。
总之,古诗教学需要教师加强自身的文学修养,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意、得言、得法,带领学生迈入古诗的神圣殿堂,使学生领悟中华五千年灿烂的文化,增强民族的自豪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