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及微博用户差异化的印象管理行为探析

2019-05-10 06:41孙艺
新媒体研究 2019年5期
关键词:社交媒体微博微信

孙艺

摘  要  以欧文·戈夫曼提出的“印象管理”的概念为基础,对网络用户在使用微信和微博时的印象管理的差异表现进行探析,并结合两款社交软件自身架构和传播机制的创新对于这种差异化的未来趋势进行分析。

关键词  印象管理;社交媒体;微信;微博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05-0081-02

“印象管理”即自我呈现,可被理解为“个体或群体在与他人互动时如何运用各种方法和技巧,产生和维持符合自己或他人期望的理想形象”[1]。

随着社交媒体在网络平台上的多元化发展,对人们来说,维护好线上与线下的人际关系十分重要。微信和微博这两大社交平台,为网络时代用户的自我呈现提供了舞台。由于两个平台在产品逻辑和结构上有所不同,影响印象管理的因素的具体表现有所不同,致使用户在使用微信和微博进行印象管理时也存在一定差异。

1  差异化表现

1.1  动机的差异

大部分人在微信上展示个人形象的动机源于工作,且活跃度比较稳定。这与微信在接入工作场景以后,用户好友关系性质和数量发生变化息息相关。

相较于微信已经成为社交用户在工作中的主要沟通工具,微博的工作属性普遍较低于微信。因此微博用户在自我呈现中源于工作的动机较少,且活跃度并不受工作上的安排与控制,存在较强的主观性。从个人动态发布的数量来看,用户在使用微博时更加活跃。

1.2  内容类别和形式的差异

朋友圈承载了微信一部分的社交功能,被多数人视为生活场景。用户发布的内容多为生活类信息的分享和对与个人爱好相关的公众号文章的转发;微博发布内容的种类则更加多元:生活、音乐、体育、娱乐、社会现实等都原创性或者转发内容都有所分布。

用户利用微博进行自我呈现时的形式更为丰富。微信用户普遍以文字、静态图片与不超过10秒的小视频发布个人动态,用文字、表情或点赞的形式与他人沟通;微博用户可以发送文字、静态与动态图片、微博秒拍视频、微博故事等形式发布微博,用文字、表情、图片、有态度的点赞行为与他人沟通。

1.3  呈现与被观看时间的差异

尽管学者伯尼·霍根将用户通过社交媒体进行自我呈现归类为异步的“展览”[2],但微博在其功能上可以一定程度上实现同步的自我呈现,微信则暂不具备。

微博具备微信所不具备的直播功能和对于特别关注动态更新的实时提醒。微博用户可以通过直播和收到实时提醒来进行同步的印象管理。此外,因为微信朋友圈可以设置朋友可查看的时间限制和分组限制,而微博目前无法设置对于查看微博的时间限制,用户需要手动决定单条微博是否对别人可见,在处理权限上较麻烦,故会影响微博个人主页所呈现出的微博发布时间上的长久性。

1.4  表达态度的差异

大多数人在微博愿意表达其在微信上不敢表达的且具有明显态度的内容。对于微信朋友圈的好友动态,大多数人在互动上呈现出更具主动性和包容性的一面。但是,在微博上,尤其是面对公共话题的讨论,对于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人,大部分人选择以驳斥的方式予以回应。

1.5  用户隐私保护政策的差异

总体来说,因平台隐私政策不同,无法确定用户在使用微信时对于隐私保护的重视程度与使用微博时的真实差异。但在技术限制下,用户在使用两者的自我保护方式与程度的差异值得探究。

微信用户可根据自身情况和印象管理时的需要进行朋友圈动态权限设置,并在动态权限设置不断完善时采取新的隐私设置。微博用户在使用微博时,较少的使用微博功能中的好友圈功能,对于自己的微博可查看的时间限制无法选择,但可以选择地理位置上的权限设置,即选择是否对周围人可见。但因两者对于隐私开放与否的默认模式不同,微博用户的隐私保护意识略弱于微信用户。

2  差异化原因

根据影响用户印象管理策略的因素,大致可从观众、情境、社交资本等方面对用户使用微信和微博进行印象管理差异化的原因进行分析。

2.1  观众因素

2.1.1  想象的观众和实际的观众

名人效应影响下,用户使用微博时可以和自己关注的人或者明星進行转发、评论、点赞或发布相关微博的形式与其互动,人们会将单向关注的人当作想象的观众的一部分,而微信想象的观众的范围则相对较小。在面对看起来有更多的观众的微博平台上,用户参与或发布的话题的多元性则更加凸显,印象管理的动机也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增强。

2.1.2  观众的反应

人们在使用微信时面对的观众是关系更为紧密的通过验证的好友,而在使用微博时面对的是全体的微博用户。因此,相较于陌生人所占比例更多的微博平台而言,人们在朋友圈想要维持社交关系的心理则更加迫切,无论是作为自我呈现的主角,还是他人自我呈现的观众,微信用户都会较为积极的与他人互动。

微信的观众多为产生过交集的现实中的朋友,受众在微信中更易收获的自我满足感也会驱使人们对于微信的使用和微信中印象管理的强度。而微博上因为存在“僵尸账号”,很多账号在关注后并不会产生任何的回应。

在微博上,无论是对于实际观众还是人们想象中的观众,人们对于普通人印象管理的反应可能不会主动地显示在网络之中,但在针对同一个社会现象进行讨论时,会对与自己意见相同或产生激烈冲突的言论进行回应,情绪上也会更加强烈。

此外,观众反应的透明度的差异也会影响人们的印象管理。微博会将用户的关注和粉丝数量及列表公开展示。所以,人们常常会为了增加粉丝的数量来进行印象管理以博得更多的关注或者结识与自己兴趣相投的人。

猜你喜欢
社交媒体微博微信
传统媒体所办新媒体的传播特性分析
微信
基于社交媒体的广告学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双微时代”的危机传播趋势和影响因素研究
事实与流言的博弈
重大突发事件中微博之力不微
微信
微信
神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