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颖 任俊
摘 要 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要义。大学生作为爱国的生力军,必须矢志不渝的继承和发扬爱国精神。在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微媒体作为大学生群体最常接触和使用的媒介,对大学生群体具有巨大的影响。文章通过分析微媒体背景下高校爱国教育面临的新挑战,探索大学生爱国精神培养的有效路径,以期增强高校爱国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培养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 微媒体;大学生;爱国;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04-0040-03
大数据时代下互联网成为大学生活跃的主场地,QQ、微信、微博以其即时性、便捷性、信息多样性等特点受到大学生欢迎。2015年,上海交通大学对全国2 240所不同类型高校、不同层次的在校大学生进行了媒体使用习惯的调查,并发布了《2015年中国大学生媒体使用习惯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大学生日常使用最多的社交媒介是QQ,其次是微信和微博,所占比例分别为88.3%,84.9%和60.7%[1]。2016年,肯锡咨询公司发布的《2016年中国新媒体运营情况调查报告》所提供的数据显示,现阶段超过98%的高校学生都至少拥有一个新媒体账号,超过73.4%的高校学生同时拥有一个或者两个社交账号[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7.7%;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88亿,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3%[3]。如此庞大的数据充分显示了当前互联网的重要地位和广阔市场。在微媒体盛行的今天,爱国教育不仅仅只是课内理论输出,课后“以点带面”的教育。高校爱国教育更要侧重关注大学生活跃的主阵地——互联网,遵循大学生客观行为规律,以此来探索大学生爱国精神培养的有效路径。
1 微媒体盛行下高校爱国教育面临的挑战
自“五四运动”起,学生特别是大学生就是爱国生力军,高校更是爱国思想培育的主阵地。时代更迭,环境变迁,高校承担的育人职责依然不变,甚至越来越重。正确认识并用好微媒体,积极分析当前高校爱国教育面临的挑战是探索大学生爱国精神培养的第一步。
1.1 “非理性”爱国行为仍有发生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依法治国的普及,当前大学生法制意识大大提升,过去激进的、不理智的“暴力爱国”已鲜有发生。但这并不表示“非理性”的爱国行为已不再存在,打着“爱国”旗帜的网络暴力成为“非理性”爱国行为的新形态。从刘嘉玲微博晒天安门留影照,到范玮琪在纪念抗日战争70周年当天微博晒娃事件,再到山东文登“7·22”事件,不少网络喷子打着“爱国”旗号做着或语言暴力或行为暴力,其中不乏青年大学生的身影。究其原因,青年大学生参与到这些网络暴力事件中,绝大部分是受到网络煽动。大学生易热血、冲动,加之一些偏激的、狭隘的爱国主义言论的刺激,导致大学生爱国精神失去理性,从而演变成“非理性”的爱国行为。
1.2 隐匿性和匿名性的“双刃剑”
网络空间属于现实社会空间的延伸,但它又不同于现实空间,存在着隐匿性和匿名性的特性,QQ、微信、微博等微媒体也同样具备该特性。
现实生活当中,有着这样一批青年人,他们可能貌不惊人,在现实生活中循规蹈矩,低调处事,但一旦接触到网络,他们则如同“脱胎换骨”,活跃度高,乐于参与网络社交,积极展现自我。这些青年人中,大学生占很大一部分。QQ、微信、微博的匿名性和半匿名性使其能够放飞自我,而网络空间的隐匿性和包容性使其畅所欲言,自由度更高。正因如此,不少学生存在着侥幸心理,肆意发表言论,枉顾社会公序良俗,甚至是踩在违法边界却不知。
2018年4月,人民网官微发布《高校女生网络发布辱华言论引众怒,网友:莫挑战爱国的基本底线!》,原博@洁洁良的账号(新浪微博账号,现已注销)厦门大学学生田佳良公开发布辱华言论,引起舆论热议。现实生活中的田佳良不仅是名牌大学学生,更是一名学生党员。如此巨大的反差,一方面凸显了田佳良个人思想品德腐化堕落,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了不少隐藏在屏幕背后的大学生网民已经习惯于发表轻率冲动甚至不计后果的言论,以爱国为借口,标榜着狭隘的民族情结,为自己的行为推卸责任。
1.3 傳播形式“去中心化”,盲目跟风严重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2016年中国互联网新闻市场研究报告》显示,社交媒体正成为网络社会热点事件产生和发酵的传播源头。
截至2016年6月,通过社交媒体获取过新闻资讯的用户比例高达90.7%,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参与新闻评论的比例分别为62.8%和50.2%,通过朋友圈、微信公众号转发新闻的比例分别为43.2%、29.2%[4]。
除此之外,媒介传播的“去中心化”特征日渐显现。“去中心化”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一个中心,这恰恰符合了如今微媒体的使用特征,人人都可以是内容的创造者,同时也是内容的传播者。但是,当每个人都能成为信息的创造者和传播者,那么谁来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正确性呢?少数不良媒体利用大学生的爱国心理,捏造虚假信息,通过加工内容来掩盖或夸大真相,达到吸引流量的目的。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往往被片面的信息所蒙蔽,盲目跟风转发,间接成为不良信息的传播者。
2 正确抒发爱国情绪,培养爱国精神
何谓爱国?爱国自古以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要义之一。爱国主义不是一种虚无缥缈的主义和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大学生的爱国既是具体的,也是现实的。既要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骨肉同胞,爱中华灿烂文明,更要爱社会主义的祖国;既要思想上树立爱国意识,培育爱国精神,更要身心一致,随心所动;既要在现实生活中自觉爱国,更要在网络空间践行爱国主义,维护国家利益。
2.1 用好网络社交微媒体
根据腾讯公司发布的《2017年微信数据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9月,微信日登录用户(9月)9.02亿,较去年增长17%;公众号月活跃账号数350万,较去年增长14%;公众号月活跃粉丝数7.97亿,较去年增长19%。如此巨大的数据显示了当今中国社交媒体的正处于高速增长期,高校爱国教育更不能放弃或忽视网络这块新阵地。那么如何用好QQ、微信、微博这些网络社交媒体则是亟待思考的。当前,高校主流做法是建立微信公众号和微博账户,通过官网+官微+公眾号+论坛形成高校社交媒体平台,配合思想类网络课程平台来进行宣传教育。高校网络社交媒体作为课堂教育的重要补充,应遵循以下几点。
1)语言亲切活泼。高校思想教育类课程不受欢迎的一大原因就是内容枯燥、语言刻板严肃,无法吸引学生。所以,不论是公众号还是微博,一定要使用贴近学生,意思清晰明确的语言来表述,切不可口吻生硬、大谈道理。
2)反应迅速。网络世界以快制胜,当一个热点发生后,高校必须第一时间在社交媒体上做出反应,还原真相,科学分析,避免学生偏听偏信,做出非理性的爱国行为。
3)公开透明。“堵不如疏”,越是遮遮掩掩、欲拒还迎,越是引发反感,学生越是不信。因此,针对一些爱国敏感事件,高校更应主动出击,以事件作为切入点,抓住机会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微博和公众号的留言区最是能反映大学生的内心看法,务必重视留言功能,做好舆论引导。
2.2 发挥学生才能,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做好爱国教育
当前,大部分高校微媒体账号一般都是由学校宣传部门或者办公室负责运营,也有一部分涉及专业的公众号由相关专业老师负责。这样的运营归属从专业性和职能分配上来看是合乎情理的,但在日常管理和运营上也易带有“上位者”思想。“官方”口吻虽然凸显了权威性,但却不受大学生欢迎。如何调动大学生积极性,发挥其才能,采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做好爱国教育是高校爱国教育新的发展方向。
一方面,针对微博、公众号的运营,可以加入学生团队,由学生采编他们感兴趣的爱国新闻或社会热点,组织网上爱国活动。
另一方面,除了QQ、微信、微博此类社交微媒体外,微视频同样深受大学生喜爱。爱国教育不应仅停留在静态,更可以动态呈现。微视频制作简单,易于上手,可组织学生设计拍摄爱国主题视频,并通过微博、公众号进行推广宣传。
2.3 树立正确荣辱观,纠正错误爱国行为
2018年9月,一则《大一新生发布辱国言论被退学》的新闻席卷全网。据调查,自2018年9月9日入学以来,网名“贵州省省草王英俊”的湖南城市学院土木工程大一新生王栋多次在网络和学生宿舍发表辱国言论,且不听同学劝阻,并对同室同学爱国言论冷嘲热讽,影响极坏。鉴于王栋散布辱国言论,根据国家及学院有关规定,湖南城市学院决定取消王栋入学资格。
上述案例并不是个例,网络世界鱼龙混杂,不少不良、反动的信息也由网络流入到校园。少数意志不坚、立场不稳的大学生受到外界不良诱惑的影响,混淆是非对错。
对于大学生非理性的爱国行为要及时进行纠正,特别是一些影响较大、具有典型性的非理性爱国行为要受到公正批判,切不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
对于叛国、辱国行为,则应依法严惩,使大学生从典型案例中吸取教训,明确什么是爱国,什么是正确的爱国行为,网络空间同样要遵纪守法,切不可逾越法律红线。
对于高校而言,要过滤不良信息,加强网络舆论监查,净化校园网络空间,建立网络安全防火墙,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3 结束语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不仅带来了技术上的革命,也为人们的社会生产生活、社交娱乐带来了突破性的变化。
日益发达的微媒体对传统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产生了巨大冲击,这些冲击一方面推进了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自身改革,使爱国主义教育焕发活力,更易被大学生接受认同。另一方面,互联网的自身弊端和微媒体发展进程中无法掩盖的不足也对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产生了不良影响,一味追求“短、平、快”的微媒体传播方式,使得信息来源真假难辨,情绪渲染重于思想深度的挖掘。因此,积极探索大学生爱国精神培养的新路径是当前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首要任务。
当然,微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挑战并不仅限上述谈及几点,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新方法、新路径也还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尝试、发展。
参考文献
[1]曾凡锋,何珊.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育人模式刍议[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5).
[2]林培煜,占亚剑,梁菲.基于新媒体的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发展策略探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2).
[3]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8-08-20].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808/t20180820_70488.htm.
[4]2016年中国互联网新闻市场研究报告[EB/OL].[2017-01-11].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mtbg/201701/t20170111_66401.htm.
[5]孙珊.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理性爱国教育路径选择[J].南方论刊,2018(11).
[6]蒋宏大.网络时代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略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11):49-50.
[7]赵华珺.以互联网思维加强青年爱国主义教育[J].人民论坛,2018(8).
[8]耿丽雪,贾中海.“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7):1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