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洵
编者按: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后可能出现低血糖,早期表现为心慌、手抖、出汗、无力、有饥饿感、面色苍白等。一些糖尿病患者往往只关注高血糖,忽视了低血糖的危害。
?主要危害
正常人的血糖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的。成年人空腹血糖浓度低于2.8mmol/L,糖尿病患者血糖值低于3.9mmol/L即可诊断为低血糖。低血糖可能会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老年糖尿病患者更易出现无感知的低血糖,危害更大。
低血糖的主要危害:
1.损害脑功能。脑细胞储存葡萄糖的能力十分有限,在低血糖的情况下仅能维持数分钟脑部活动对能量的需求。因此,较长时间的重度低血糖可严重损害脑组织。低血糖昏迷超过6小时可能出現永久性不可逆转的脑功能障碍。
2.诱发和加重心血管疾病。低血糖时,体内的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胰高血糖素及生长激素等激素增加,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从而诱发心律失常、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等。
3.造成血糖波动,使糖尿病难以控制。低血糖可能导致反应性高血糖,使糖尿病病情加重。
4.其他,如跌倒等。
?发生原因
1.不规律进食或进食过少。降糖药物浓度和血糖浓度不匹配时容易出现低血糖。低血糖是注射胰岛素的常见不良反应。口服降糖药中磺脲类药物较容易引起低血糖,尤其是强效、长效的磺脲类药物。
2.运动过度或空腹运动。运动可明显增加肌肉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使血糖降低。运动过度或空腹运动可能会引起低血糖。
3.肝、肾功能异常。肝功能异常时肝糖原储备不足,肾功能异常时肾脏对胰岛素的灭活及清除能力下降,均容易导致低血糖。
4.饮酒。饮酒会减少肝糖原的输出,空腹饮酒更容易引起低血糖。
5.多病共存,多重用药。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时也会引起低血糖。
6.不遵从医嘱用药。
?如何预防
糖尿病治疗过程中的低血糖不可忽视,重在预防。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更应注意预防低血糖。具体措施如下:
1.个体化血糖控制。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时不应采用“一刀切”式的治疗方式,而应根据患者的年龄、病程、受教育程度、认知功能、对药物不良反应的易感性、并发症等情况来分层管理。一般来说,血糖控制目标分三个层次,即严格控制、一般控制、宽松控制。严格控制,指空腹血糖或餐前血糖4.4~6.0mmol/L,餐后2小时或不能进食时任一时间点血糖水平6~8mmol/L。一般控制,指空腹血糖或餐前血糖6~8mmol/L,餐后2小时或不能进食时任一时间点血糖水平8~10mmol/L。宽松控制,指空腹血糖或餐前血糖8~10mmol/L,餐后2小时或不能进食时任一时间点血糖水平8~12mmol/L,特殊情况可放宽至13.9mmol/L。下列人群大多选择宽松控制,如低血糖高危人群、糖尿病病程大于15年者、有无感知性低血糖病史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或全天血糖波动大并反复出现低血糖者、伴有心血管病及有心血管病高危因素者。此外,年龄80岁以上的患者、预期寿命小于5年者(如癌症患者)、接受胃肠外营养者,也多采用宽松控制。
2.加强糖尿病知识教育。给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普及糖尿病相关知识,使其学会识别低血糖,掌握自救方法,如随身携带糖果、饼干和糖尿病急救卡等。
3.调整饮食。合理饮食应贯穿糖尿病治疗的全程。糖尿病患者要注意饮食搭配,进食时间、食物分量不能随意变动,若食量有变化,应及时咨询医生意见,调整药物剂量。日常应采用分餐制,一日至少进食三餐,易出现低血糖或病情不稳定的患者应在三次正餐之间增添2~3次加餐。注意控制总热量,做到加餐不加量。此外,应尽量戒酒。
4.规律运动。运动是糖尿病患者综合治疗的重要方法。糖尿病患者运动要有计划,做到适量、规律,尽量避免剧烈运动、空腹运动、餐前运动。运动量增加时应及时加餐或酌情减少降糖药物的用量。
5.合理用药。未遵医嘱用药、药物剂量过大、服药时间不对等都可能引起低血糖。患者应该遵医嘱用药,及时调整降糖方案,老年患者要谨慎使用胰岛素或胰岛素促分泌剂。某些药物,如青霉素、阿司匹林、心得安等,因会与降糖药物相互作用,增强降糖效果,合用时应注意。有肝、肾功能异常的糖尿病患者,口服降糖药的剂量应更少。
6.定期监测血糖,尤其在环境、运动等因素改变时要密切监测血糖。
?应急措施
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后要立刻采取措施。若出现心慌、手抖、出汗、无力等症状,可立即饮用糖水、蜂蜜、含糖饮料或进食含糖较多的饼干或点心等。需要注意的是,服用阿卡波糖的患者如发生低血糖则需口服葡萄糖或静脉注射葡萄糖治疗。对于低血糖昏迷的患者或者低血糖症状持续不改善的患者要立即送往医院就诊,以防止严重低血糖对身体造成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