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月贤
摘 要 当下,人类进入了所谓的“泛娱乐化”时代,从新闻娱乐到艺术娱乐,从被动娱乐到主动娱乐,人们被这样一个过度娱乐化的文艺消费环境所包围,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文章即从新媒体时代文艺环境出发,分析当下艺术信息传播表面化,浅层化,娱乐化等特征,并深思艺术信息传播浅层化、表面化等给艺术界甚至整个社会环境所带来的危害。
关键词 艺术信息;新媒体;传播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9)233-0036-02
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的前夕,朋友圈被一个H5链接刷屏,名字叫做《第一届文物戏精大会》,这是一次博物馆与抖音跨界营销的新奇尝试。打开链接,每一个为我们熟见的,但不一定熟识的文物不再是庄重,高雅的文物工艺品,而是以新颖、逗趣、年轻的形象出现在画面中,画面中一个个艺术工艺品像抖音中的现代人般,结合热门歌曲,展示自己的才能,让我们见识到了一个不一样的艺术品。在社交媒体日益发达的今天,传统高雅艺术也在积极的加入、拥抱新媒体,利用反差萌的属性,消除自身庄重,不易读的刻板形象,以一种新奇,有趣的形式来获取受众,吸引受众关注艺术,走近艺术。在一片欢呼,火热的场面中,我们不仅怀疑,艺术真的走近公众的生活了吗?公众真的以这种方式,感受到艺术的魅力了吗?
1 艺术信息传播的现状
科技的进步,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不仅带来了物质的极大充裕,同时也使精神产品变得丰富多彩,在信息爆炸的网络环境中,各色信息裹挟在信息的长流中向我们涌来,被恶搞的世界名作,被制作成表情包的秦兵马俑面部形象等,艺术传播以一种过度娱乐化的形式吸引着公众的眼球,占据着公众的注意力。艺术的神圣光辉在物质与信息极大丰富中黯淡了,艺术进入了经典式微的时代。
1.1 艺术信息传播的表面化
艺术传播是指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将艺术信息传递给接受者的过程,也是艺术信息在时间上的迁徙,变动,蔓延,实现公共化或社会化的过程[ 1 ]。而其中艺术信息即艺术作品中的内容,形式以及艺术意蕴等综合因素,核心是指艺术作品及其相关信息。一般来说,艺术信息都具有物理载体,传统艺术的物理载体通常有绘画的色彩和线条,音乐中的旋律和节奏以及美术工艺品的造型和形态。每一件艺术作品都借助物理载体,以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艺术家强烈的审美情感。在当今资讯爆炸的时代里,传统艺术的传播陷入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困境中,非专业艺术鉴赏者对于艺术信息的获取通常来自与网络平台上,而网络媒体为了获取阅读量、点击率通常以吸引人眼球的标题诱导公众点击进入,人们对于一些艺术作品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了表面。
1.2 艺术信息的主體地位弱化
艺术传播同大众传播以及其他信息传播一般,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传播效果,也就是受传者对于艺术信息的接收与理解是否达到了传播者的要求,即传播者与受传者是否产生了共鸣,尤其是艺术传播的过程中,艺术传播者更希望通过自己的艺术作品给观者带来美的享受或着是对艺术作品思考与解读。当今走在创新艺术传播形式前列的大型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在去年采用数字虚拟技术,VR技术向受众展示传统艺术作品以及一系列的世界名画,以这种方式短期内吸引了公众的注意力,公众纷纷拿起手机,进入虚拟博物馆观赏,但这种形式的欣赏过程中,笔者不禁怀疑公众在这种新型的艺术传播过程中真正是对传统艺术作品的欣赏与思考,还是对科技技术的新奇体验?笔者认为会是后者占了上风。而那些真正引发人们思索与想象的艺术画作只能是观者个人体验场上的背景,艺术作品作为艺术传播的主体性被弱化,从而让技术在艺术领域中占据了主体位置。
1.3 艺术信息传播形式的过度娱乐化
在进入新媒体时代之后,艺术信息借助新媒体开放、快速、便捷、获取简易的特点,大大地扩大了其传播范围,也正是因为新媒体的这一特征,读图时代,声色时代成为这个时代又一旋律。正如在文章开篇所提到的抖音与国家博物馆跨界合作的H5链接,国家博物馆借助在当今年轻受众群体火爆的抖音软件,制作了吸引公众眼球的H5,在这其中一件件艺术工艺品被赋予了夸张的表情和形态,以一种搞笑,娱乐的形式吸引着年轻受众的关注。但就目前的反响来看,抖音才是最后的受益者,为了吸引年轻受众的国家博物馆并没有挖掘到真正的年轻受众。艺术信息并非普通的娱乐信息或是社会事件信息,无法在逗乐中获取到信息的精髓,艺术信息传播形式的娱乐化的特征只能使艺术传播进一步陷入困境。
2 艺术信息传播陷入困境所带来负面影响
德国著名学者本雅明在其著作《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所言,艺术作品的光韵在机械复制时代衰减,人们对艺术的膜拜感在逐渐消失。今天的艺术消费是一个读图化、娱乐化、快餐化的时代,形象直观的综合影像对传统的审美趣味进行着消解,人们日益沉迷在直接的感官满足中。
2.1 艺术作品的异化,艺术消费失去意义
在后现代社会中,经济大幅上扬,我国逐渐由商品稀缺步入了消费社会,人们的消费模式亦由追求生活必需品的单纯物质消费嬗变为以物品为载体的“心理-文化”需求满足的符码消费,符码消费者更多的不再是对物的片面占有和消耗,而是一种隐藏在符码含义镜像后的价值判断。艺术作为消费符码,也处于物化的过程中,艺术作为大众文化的消费与娱乐工具出现在人们面前,艺术的魅力被转为可衡量与计算的资本,随着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概念进入到日常生活,人们对艺术的追求也愈来愈强烈。但在对艺术作品的受传过程中,艺术成为了一种“身份”“品味”甚至是“消费能力”的象征,人们忽视甚至是漠视艺术作品背后的意义。正如在《蒙娜丽莎》的画作前排队观看的人,他们不在乎有无看懂这幅画作的意义,有无感受到这幅画作所带来的艺术享受,而是追求一种社会上层人士,艺术裹身的精神满足。
2.2 艺术信息传播的扭曲,艺术教育愈发难实施
就大部分艺术创作而言,当下创作者必须考虑当今受众的感知能力以及他们的理解能力,艺术创作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传播,艺术家的终极目标和大多数的文艺创作者一般是为了使自己作品能够和观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然而在艺术信息过度浅层化,娱乐化的传播过程中,由于不良媒体这个第三者的加入,艺术创作者的本意被扭曲,使得艺术创作者与艺术接受者的共同语境产生混乱,两者的距离越来越远,无法达到共通。日前经济高度高达,人们的文化水平越来越高,艺术生活化,人们对艺术意蕴感知理解的欲望越来越深,艺术教育已经成为了当今艺术信息正常传播的关键。而艺术信息在不良媒体利用恶搞、色情、娱乐等种种不适宜的方式传播后,只能使受众与艺术的鸿沟更加扩大,受众无法真正感受到艺术作品审美性的本体特征,还会使受众轻视艺术,将艺术与娱乐混为一谈,无法真正培养起年轻受众的艺术素养,艺术教育也变得举步维艰,从而使艺术的传播与发展陷入僵局。艺术的和谐传播与艺术素养教育两者本身就是互为充要条件,任何一者的缺失只能使得艺术无法正常的传播与接受。这也就需要大众媒体以及具有影响力与号召力的自媒体充分发挥自身意见领袖的作用,对艺术信息进行正确的解读与传播,同时加强对提高艺术素养知识的普及。
2.3 艺术文本的膨胀,艺术经典逐渐式微
在由消费语境主导的社会,大众媒体以一种过度娱乐化的形式来提高艺术作品的曝光率,吸引较多公众目光,在受到人们的推崇之后,无形中會导致艺术创造主体价值判断错乱,无良艺术品盛行,也即艺术文本逐渐膨胀。尤其是在后现代主义的语境下,艺术不再是少数精英和少数艺术天才的事业,而日益变成大众的事业,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成为当今最响亮的口号,艺术创作成为大众的生活方式。艺术门槛逐渐降低,艺术创作者不断增加,充斥在媒体报道页面中。在快感代替审美的文化倾向下,人们日益沉迷直接的感官满足,放弃原来对艺术品所秉承的“虔诚地思考”的接受心态,而转向为“直接视听感知”。我们不得不陷入了生活中处处是艺术,却无法感知真正艺术魅力的尴尬境地。艺术在大众媒体对艺术信息娱乐化,浅层化的报道与传播中,受众轻视对艺术的赏艺与感知,更加剧了艺术经典的式微。
3 结论
这是一个到处被艺术妆点却没有经典的时代。在信息高速传播的今天,我们每个人都是信息流的一份子,艺术信息更是在信息长河中占据着重要位置,艺术的政治性,审美性的本体性特征,无不要求我们守护艺术灵魂,回归艺术本性,坚守和开拓艺术阵地。摆脱市场逻辑和消费话语的控制,重视艺术理想的追求,同时加强艺术受传者艺术素养的提高,艺术传播才能真正展现其应有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范美俊.新媒体文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7).
[2]宋建林.艺术传播的要素及其互动过程[J].美学论坛,2011(9).
[3]林昱君.新媒体背景下的艺术传播探析[J].新媒体研究,2017(18).
[3]倪万.新媒体时代艺术传播观念回归的理论阐释[J].现代传播,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