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机辅助的交互式教学及其效果研究
——以“课堂派”微信公众号应用为例

2019-05-10 05:38许广永晋雪梅刘晶晶
关键词:智能手机教学效果教学方式

许广永,晋雪梅,刘晶晶

(安徽财经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安徽 蚌埠 233000)

引 言

随着网络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模式从传统课堂教学转向多方交互教学;学习方式从被动接受式转向自主探究式;学习时空从课堂转向课堂内外相结合;学习过程从单一性转向交互性,由独立思考、观摩模仿转向群体互动、作品展示和分享交流等方面。特别是翻转课堂、慕课、混合式教学等新教学形式不断出现时,交互式教学方式被越来越多人所熟知,学校和教师对交互式教学也更加关注。交互式教学(Palincsar & Brown,1986)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从初始的人机交互发展为人人交互、人机交互、人机人交互,从偏向关注交互平台建设,转向关注交互主体、交互客体、交互行为、交互过程及交互工具等诸多方面。智能手机的普及,网速的不断升级,为开展交互式教学提供了新的途径。

大学生群体中,智能手机使用率基本达到100%,其网络功能和多媒体功能越来越完善,正在成为移动和互动学习交流的主要终端与工具。相对于平板、笔记本电脑等其他网络终端设备,手机的网络信号覆盖率更广泛,便携性和移动性更好(刘丹,等,2016)。在4G通讯网络技术之前,由于速度受限,通过手机传输信息,多采用文字和少量图片形式,而如今手机的数据传输速度、处理能力及储存能力大大提升,加之WIFI的广泛使用,使得音频、动画、视频等成为学习的呈现形式。未来几年,5G通讯技术会很快被推出并广泛使用,更加有利于智能手机开展交互式教学。智能手机不仅仅是移动通讯工具,而且已经成为越来越便捷的移动互联网终端,承载着多种多样的应用程序,帮助使用者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以语音、文字、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信息互动与交流。智能手机软硬件及各类APP不断开发和使用,构建了良好的人机交互外部环境,在大学教学中各种应用的出现,特别是和多媒体与网络有机结合,促使教学方式不断创新(薛胜兰, 2017)。

目前,部分老师认为大学生使用智能手机弊大于利,对课堂教学产生了负面影响,还有部分老师认为智能手机适用于碎片化知识学习,不太适合教学使用,但是,更多的老师正在尝试如何借助智能手机辅助教学。与此同时,基于智能手机开发的各类教育教学软件及平台层出不穷。例如腾讯课堂、百度传课、云学等等。学校和教师应该更加关注如何借助智能手机辅助教学,而不是回避或禁止使用,特别是像“课堂派”这样互动课堂管理工具,许多高校和教师都在使用。因此,应主动探索怎样有效和充分地利用智能手机开展交互式教学,辨析交互式教学效果和传统教学效果的差异性,采纳新型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本文关注智能手机如何辅助教学,聚焦以“课堂派”微信公众号为平台开展的交互式教学,以准实验的研究方法,通过交互内容、交互方式、交互评价等方面的设计,并以访谈、问卷和测试等方式获取一手数据,对交互式教学和传统教学两者效果进行比较,深入探究交互式教学在学习兴趣、教学参与度、教学满意度、知识获取和能力发展等方面的教学效果,希望对借助智能手机有效地开展交互式教学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一、研究基础与文献综述

(一)交互式教学研究

交互(Interactive)属计算机常用术语,多指人机交互,随着网络的发展,交互在教育等领域得以发展应用,交互不仅限人机交互,还包括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互动与交流。学习者—内容交互(Student-Content,SC)、学习者—教师交互(Student-Teacher,ST)和学习者—学习者交互(Student-Student,SS)三类交互之间协同配合,更能促进“深入而有意义”的学习(张晓蕾,等,2017)。交互性是指不同人员或实体之间以媒介、信息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程度或水平,具有主动控制性、双向沟通性和同步性等特性(Liu & Shrum, 2002)。交互式教学(interactive teaching)最早是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朗和帕林萨(A.S.Palincsar & A.L.Brown)提出,目的是改善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Palincsar & Brown, 1986),具有互动性、主动学习、相互适应与协作等特点(Jaffee, 2003),由交互平台、交互主体、交互客体、交互行为等要件构成(曾明星,等,2015),致力于优化教学机制,变革学习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多样化、个性化和具有创造力的高素质人才。

交互式教学呈现出不同的形式,如:以现场课堂互动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以计算机辅助实现的交互式教学、以交互式电子白板为工具的交互式教学和以互联网为特征的交互式教学(刘珍芳,2009;马红亮,等,2016)。学习者与学习资源之间的交互,是交互式教学的重要方面,主要涵盖了学习资源被设计成怎样的互动学习内容和方式,教学双方如何互动,学习者之间通过怎样的方式相互作用获得新知识等(龚雯,等,2016)。另外,学习过程可以看作学习者与各种相关要素交互作用的过程(李武斌,2012;杨彦军,等,2012),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应以学习内容为中心。相关有效工具的运用,对交互式教学效果也起到关键作用(Moore, 1989)。

(二)智能手机辅助的交互式教学研究

在学习过程中,借助网络和智能手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实现及时交流和互动。这种学习方式的特点是,既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又能实现时时互动,既扩大了学习规模,也能实现点对点交流与学习。智能手机已成为学习与交流的必要工具,常见用其进行碎片化学习,但同时智能手机已在各类课程及其教育教学中得以应用,既能够通过微课、微视频传授知识,也可以通过手机讨论问题、布置作业及考核测试(王竹立,2015)。借助智能手机开展的移动互动式学习,提高了学业成绩,提升了对课程的理解度和兴趣(温川雪,2014)。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针对手机开发的各种教学软件,构建了良好的人机交互外部环境,在教学实践中,将其和多媒体、网络有机结合,为交互式教学模式的推行提供了先决条件(薛胜兰, 2017)。智能手机的多通道输入和输出功能为教师实施交互式教学提供了便捷工具(刘清堂,等,2011)。QQ、微信、微博、贴吧以及层出不穷的APP等智能手机终端交互类软件的广泛使用,使得交互方式更加便捷,操作更加简单(陈明选,等,2015),更能体现参与性、方便性、及时性等交互性特点。

(三)教学效果评价研究

不管采用何种教学方式和手段,目的都是保障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效果是指通过相应的教学活动,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获取、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情感体验等方面所达成的效果(詹秀娣,等,2017)。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可以通过对学生知识、能力等方面的考察,评价教学活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主要形式可分为结果评价(终结性评价)、过程评价(形成性评价)(祝珣, 2015)。教学效果涵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特别是学习态度、互动参与、作业完成质量等(王佳利,等,2016)。同时,也包括通过教学活动而产生的成效和结果,包括成绩变化和对教学活动满意度评价等(赵海兰, 2014)。从学生视角来看,教学效果评价主要包括学习兴趣、自我效能、收获评价三个方面。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兴趣,自我效能是指学生对内容把握程度的判断,收获评价是指学生对学习效果的自我评判(任庆梅, 2016);也有从学习体验自我认同、课程参与度、教学目标达成、学习者满意度几个方面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吴守蓉,等,2016)。

国外较早提出交互式教学,并普遍采用交互式教学模式,国内关注交互式教学相对较晚,但随着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微课、慕课的不断探讨和实践,交互式教学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接纳和采用。有效工具是开展交互式教学的必要条件。现有研究从关注电子白板、多媒体等交互式教学,逐渐开始关注智能手机对教育教学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智能手机与互联网的整合应用、促进信息化教学的作用、在教学中的交流与互动功能;智能手机和现有多媒体结合的交互教学;智能手机辅助的交互移动学习模式等方面。但是对智能手机辅助开展的交互式教学研究还不够深入,缺乏对智能手机在交互式教学中适用性及融入交互式教学的效果等方面的研究。因此,借助智能手机如何有效开展交互式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有哪些方面的优势、教学效果在哪些方面会有所提升等有待深入探究和论证。

二、研究设计与实施

本研究采用准实验研究方法,借助“课堂派”手机微信公众号,依托“人力资源管理概论”的教学内容,通过两个被试班级的实验对比,分析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效果和智能手机辅助的交互式教学的差异,探究智能手机辅助的交互式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为如何有效地借助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开展交互式教学,并取得良好学习效果提供论证和参考。

(一)实验对象

选择某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015级大学三年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一、二班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学生数分别为44人和45人。一班采取传统教学方式,二班借助智能手机开展交互式教学。参加实验的学生在前五个学期学习了相同的课程,两班学生实验前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水平相当,为保证实验的自然性和科学性,受试学生并不清楚实验的设计和推进。课程教学采用每班每周每次2课时的教学方式,且两班的教学进度相同。首先,为了考察两个班级被试前专业知识掌握程度,进行准实验的前测试,结果发现,两班得出的平均值差距不大,且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然后,进行为期16周的实验教学,两班的教学内容完全相同,实验组班级借助“课堂派”手机微信公众号进行交互式教学设计,16周的实验结束后,对两个班级教学效果再进行后测试,统计验证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学习兴趣、教学参与度、教学满意度、知识获取和能力发展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二)实验辅助平台

本研究借助“课堂派”为平台,设计交互式教学过程。“课堂派”由北京大学学生开发,是“soon168”改良升级在线课堂管理平台,其重要功能包括了在线批改、实时互动、数据统计、课堂管理、资源共享、互动社区等功能模块,适应当下大力推广的“慕课”“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线上线下共存发展的现实需求。“课堂派”微信公众号基本界面如图1所示。主菜单中设有“话题”“作业”“资料”“公告”“测试”“互动”,班级信息扩展菜单中设有“成员”“成绩”“考勤”“表现”。授课教师通过建立新班级代码输入,组成实验班级;学生只要输入教师提供的代码,或采用GPS定位,瞬间就可完成考勤,无需点名;教师可以在界面上发布新话题和上传资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关注授课内容计划,实现课前互动;教师互动社区组块可提供用户创建、加入兴趣组的功能,在组内可进行交流、分享、互助,实现授课过程中的互动;通过作业功能模块发布新作业,及时获取作业提交实效和在线批改;借助实时的私信系统,教师可将查阅到的成绩直接私信学生,告知作业批阅情况或提供更细致的学习建议,提供针对性的帮助,实现全时互动。

图1 手机微信公众号“课堂派”班级应用基本界面

(三)实验变量和控制变量

本研究将基于智能手机的交互式教学设计作为研究的实验变量,对交互内容、交互方式、交互评价三个主要方面进行设计,交互内容设计是交互式教学的基础,教师可以借此突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生成性和动态性。其它两个方面是交互式教学的辅助功能,但不可或缺,交互方式设计突出教学手段的及时性、参与性、共享性;交互式评价设计突出教学过程效果评价的及时性、真实性和全面性。

除了设定实验变量外,实验还对教学效果产生明显影响的一些变量加以控制,两个班级的教学内容、教学时长、教学进度完全相同,授课教师都是第一次给这两个班级上课,不存在师生关系印象造成的干扰。另外,实验组班级在周二上午上课,对照组班级在周四上午上课,而且在同一个多媒体教室,尽量排除对教学效果的干扰。

(四)教学设计

1.交互内容设计

基于智能手机的交互式教学内容设计必须突出个性化,教学目标明确,学习内容重点突出。本研究将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处理,分为两大模块:基础知识模块和技能提升模块。基础知识包含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人力资源管理者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角色、人力资源规划、职位分析、招聘管理、绩效管理、薪酬管理等子模块;技能拓展包括初级技能和高级技能两个子模块,初级技能主要包括职位说明书撰写、招聘计划制定、绩效计划和考核、薪酬体系设计;高级技能主要包含战略地图绘制、绩效考核体系设计、激励薪酬设计等。该教学内容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既要学习基本概念原理,也要注重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前6周,主要是基本概念原理学习,后9周主要是知识应用能力培养,最后1周进行课程测试;本研究还借助“课堂派”智能手机微信公众号为平台,将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学习目标、教学互动、教学环境等紧密结合,形成特点鲜明的教与学良好互动环境;基于智能手机的交互内容设计保持开放性、生成性和动态性,及时丰富和扩展学习内容。

2.交互方式设计

在实验组第一次上课时,教师邀请学生关注公众号,然后创建班级,发送班级代码,学生输入代码后,即可加入该班级。随后,教师将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放入课程资源区及学生需要做的课前准备发布在班级公告区;在每章课前,将案例分析、设计题等放入备课区,将讨论题放入互动区,学生和教师可以通过私信互动,学生之间亦可在班级中实现时时互动;教师可以及时批阅学生提交的作业并及时反馈给学生,同时将优秀的课程作业和设计推送给全班学生学习交流。教师推送包括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资料,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浏览或下载,并将问题通过平台留存,以便教师及时回答,并通过实名认证,评价他们学习过程表现和记录考核结果。教师利用智能手机创建交互式教学情境,给学生创造交流学习机会,主动发表自己观点并相互讨论,采用专题讨论对话式交互方式、虚拟现实游戏化情境模拟交互方式、案例讨论角色扮演虚拟场景交互方式等促进学生开展深度学习。

3.交互评价设计

课程评价方式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态度和教学效果。传统的一次性考试评价,造成教学过程无监控和缺评价,仅仅依据考试成绩判断教学效果,必然导致很多学生考前临时突击,特别是文科类专业学生靠短期记忆重点内容,应付考试的现象特别严重。教师可以利用智能手机的交互功能,将教学评价贯穿于交互式教学整个过程,为学生课程学习过程及时提供教师和班级同学的评价信息,帮助学生认识和及时矫正学习目标和标准。教师通过平台监控,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出勤率、作业质量、课堂中表现、课程内容有关活动设计及作品展示等实现全过程积累性评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教师在作业区板块发布案例及讨论题,学生通过“课堂派”班级小组实现即时互换想法和意见,并针对相应问题提出初步方案,然后在教师引导下,进一步开展深度学习。教师借助“课堂派”中“话题”菜单,结合同频技术,将案例讨论中热点问题和学生讨论主要观点呈现在大屏幕上,以供班级学生分享,并理论结合实践给予进一步解释,评价各小组最后方案,同时在“课堂派”的“成绩”“表现”栏分别加以记录。

(五)数据获取

1.访谈

在教学过程中,本研究对两个授课班级学生进行正式访谈和非正式访谈:在使用“课堂派”的班级采用集体形式开展了两次正式访谈,一次在课程进度过半节点,一次在课程即将结束的时候,共计43人次。访谈之前拟好访谈提纲,主要就学生对实施交互式教学的主观评价,对知识掌握和学习兴趣及效果的整体感受。非正式访谈采用个体形式在课余时间进行,在两个授课班级同时进行,共计22人次。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对教学效果的真实感受及个体差异性。

2.问卷调查

通过科学的设计,准实验完成后教学效果如何,学生作为教学对象最有发言权,因此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获取相应数据及信息。教学效果包含教学过程评价和教学成效两个相互关联部分。本研究从学习者视角,设计四个基本维度,分别为:“学习兴趣”(任庆梅, 2016)“教学参与度”(王佳利,等,2016)“教学满意度”(张蓓,等,2014)“知识获取”“能力发展”(任庆梅,2016;吴守蓉,等,2016)“学业成绩”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根据联合国经合组织的知识分类标准,知识可分为四类:事实知识(Know-What),关于事实方面的知识;原理知识(Know-Why),指自然原理和规律方面的知识;技能知识(Know-How),指完成某种过程或实现某种目标的技能和能力;人际知识(Know-Who),知道是谁的知识。

学习兴趣、教学参与度、教学满意度、知识获取分别由4-5个问题项组成,共计21个,采用结构化问卷形式,问题选项设计采用李克特五级计分制。初始问卷完成后,为保证问卷效度,本研究开展了问卷的预测试,从两个实验组分别抽取了30名学生对问卷问题提出看法,并结合专家建议对问卷进行修订,形成正式问卷。试验周期结束后,教师利用课后时间,对问卷说明后,现场发放89份,回收89份,有效问卷82份,有效率92.13%,传统教学班级有效问卷40份,“课堂派”手机微信公众号班级的有效问卷42份。

3.试卷测试

教学结束后,为了从学业成绩方面测试教学效果,本研究设计的测试内容包含基础知识模块和能力提升模块两部分。基础知识模块主要采用选择题和判断分析两种题型;能力提升模块主要采用案例分析和模拟操作及设计两种测试形式。第一部分基础知识模块测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进行,共计50分;第二部分能力提升模块测试采用开卷形式,案例分析30分,模拟操作20分,共计50分。

三、分析与结果

(一)访谈结果

访谈数据显示,两个班级同学都对借助智能手机开展交互式教学比较认可,一班的学生认为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导,上课气氛不够活跃,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对课程缺乏兴趣,教师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注重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二班的学生认为采用“课堂派”微信公众号辅助教学,课堂及课外参与教学过程更加便捷,教师对作业和测试的反馈也更及时。

(二)问卷调查分析与结果

本研究通过对问卷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传统教学和交互式教学之间的差异性。

1.学习兴趣比较

在学习兴趣维度上,本研究通过对两个班级的问卷调查,从关注程度、积极程度、投入程度和拓展学习四个方面获取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学习兴趣的实际情况。从问卷统计结果看,基于“课堂派”的班级对课程的关注程度均值高于传统教学(Mean=4..02>2.65);t检验结果显示t=-4.92,P=0.000>0.01,可见,关注程度方面,交互式教学要明显优于传统教学。而在积极程度、投入程度和拓展学习三个方面,基于“课堂派”手机微信公众号的交互式教学均值都高于传统教学,t检验结果均是显著性。特别是积极程度均值4.21,明显优于传统教学。

2.教学参与度比较

本研究从主动提问、参与讨论、教师交流和多方互动四个维度对教学参与度进行调查,问卷调查数据统计结果显示,采用“课堂派”手机微信公众号开展的交互式教学的主动讨论均值大于传统教学(Mean=4..32>3.21);t检验结果为t=-5.01,P=0.021,可见,两种教学方式在主动提问上差异明显,交互式教学优于传统教学。其它三个方面,交互式教学均优于传统教学,特别是多方互动方面,均值为4.23,明显大于传统教学方式的均值2.51,而且检验结果差异性也显著。

3.教学满意度比较

本研究从过程愉悦、内容丰富、方式多样、收获颇多四个维度对教学满意度进行调查。通过问卷调查获得数据统计结果显示,四个维度均值都高于传统教学,其中,采用“课堂派”微信公众号辅助教学,其过程愉悦均值(Mean=3.56)大于传统教学方式的过程愉悦均值(Mean=2.78),并且t值为-2.56,P=-2.56,检验结果显著;内容丰富、方式多样两方面的均值高于传统教学,检验结果显著;而收获颇多这一维度的均值(Mean=4.22)明显大于传统教学均值(Mean=3.01),t值为-4.34,P=0.001,检验结果显著。

4.知识获取比较

本研究从事实知识、原理知识、技能知识、人际知识四个维度对知识获取进行调查,问卷调查数据统计结果来看,基于传统教学的事实知识均值(Mean=3.41)和利用“课堂派”开展交互式教学的事实知识均值(Mean=3.22)差异不大,检验结果t=0.82,P=.482,t检验结果也不显著,两种教学方式对于事实知识的学习无明显差异;原理知识方面,和事实知识的均值比较和检验结果一样,两种方式无明显区别;技能知识均值(Mean=3.78>2.56),检验结果t=-2.98,P=0.002,差异性显著,对于技能知识的学习,交互式教学方式优于传统教学方式;人际知识均值(Mean=3.92>2.96),检验结果t=-3.03,P=0.012,对于人际知识的学习,交互式教学方式优于传统教学方式。

5.能力发展比较

本研究从思维能力、实践能力、表达能力、自学能力和合作能力五个方面对能力发展进行测量,问卷调查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交互式教学效果的思维能力均值(Mean=3.46)和传统教学效果的思维能力均值(Mean=3.02)有所差别,但t=0.82,P=0.482,检验结果不显著,两者无显著性差异;交互式教学效果的自学能力均值(Mean=3.75)和传统教学效果的自学能力均值(Mean=3.56),有些差别,但t=0.91,P=0.541,结果不显著,两者无明显差别。实践能力(Mean=3.89>2.56;t=-3.90, P=0.006<0.01)、表达能力(Mean=3.76>3.05;t=-3.61,P=0.012<0.05)、自学能力(Mean=3.76> 3.05;t=-3.61,P=0.012<0.05)、合作能力(Mean= 3.96>3.22;t=-4.76,P=0.000<0.01),这三个方面的交互式教学效果要优于传统教学效果,合作能力方面,尤其突出。

(三)课程测试结果

基础知识模块测试方面,传统教学方式班级,即一班平均分为42.62,及格率为95.45%,以“课堂派”辅助开展的交互式教学班级,即二班的平均分为43.13分,及格率为95.56%, T检验结果t=0.78,P=0.621,可见两个班级的平均成绩无明显差异。能力模块测试方面,一班的平均成绩为42分,二班的成绩为47分,一班及格率为93.18%,二班及格率为97.78%,T检验结果为t=4.32,P=0.002,两个班级在能力测试结果方面差别显著。课程测试结果显示,智能手机辅助的交互式教学在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方面更胜一筹。

四、结论

第一,智能手机辅助的交互式教学方式,更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智能手机辅助开展的交互教学方式,学生全程参与教学过程,并且需要充分互动与沟通才能完成各项学习任务,还需要展示和分享学习成果及作品。因此,学生必须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另外,应用诸如“课堂派”中“抢答”等类似功能,提高了学生课堂兴奋度,有利于保持学习注意力、活跃课堂氛围;还可以借助智能手机以交互游戏的形式完成课堂练习,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

表1 传统教学与交互式教学教学效果对比分析

第二,智能手机辅助的交互式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教学参与度和实现多方互动。智能手机的使用,不仅可以让学生方便地查询教师上传的课程资料,而且可以让学生通过手机软件进行沟通和分享,构建以班级或以小组等形式的学习共同体,以一种多方互动的形式进行实时互动或差时互动,学生参与活动纳入教学设计,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传统教学中学生参与度不高的典型问题。

第三,智能手机辅助的交互教学方式,学生的教学满意度更高、过程愉悦感更强、收获感评价更好。在智能手机辅助的交互式教学中,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不管是文字图片、视频内容,都可实现即时交互;同时教学方法更多样,除借助“课堂派”这样的课堂管理工具以外,QQ班级群、微信班级群、讨论群等都可以借助智能手机现实双向或多向交互,代替了传统单向、匮乏的教学方法。另外,通过诸如互动游戏、虚拟场景等方式,学生对交互教学过程的体验感更优,对技能知识和人际知识的学习效果更佳。因此,教学满意度更高,过程愉悦感更强,收获感评价更佳。

第四,智能手机辅助的交互式教学方式,在事实知识和原理知识获取方面,与传统教学相比并没有明显区别,但在技能知识和人际知识获取方面优势明显。通过智能手机软件或平台对技能提升模块进行交互讨论,经过观点的碰撞和评析,使学生对“为什么会这样”“流程是怎样的”“如何操作”等问题具有更加深入的认识,进而对实践的理解加深。

第五,智能手机辅助的交互式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实践能力、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提升,但在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方面,与传统教学方式并无明显区别。智能手机的使用,特别是课堂上合理利用,不仅辅助完成了交互式教学,营造了轻松、民主的学习氛围,构建了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同时还培养了学习和工作的团队意识和协作工作能力。另外,智能手机辅助的交互式教学,通过师生交互、生生交互及学生多样化课程内容交互,促使学生主动开展深度学习,从而提升解决实践问题能力。

五、讨论与反思

第一,如何在教学中,特别是课堂上有效利用智能手机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首先,利用智能手机这一最常用的移动设备,在高校开展交互式教学,是一种简单易行、成本低廉的有效方式。无线上网功能和技术应用越来越完善,利用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开展教学,具有较好的推广基础和条件,也是顺应“开放学习”“移动学习”和“混合学习”等发展趋势的需要;其次,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各类应用软件的出现,促进了人机交互全面持续发展。高校和教师应根据现有多媒体教学现状,积极开展应用智能手机辅助教学,并有机结合无线同频等技术,构建可推广实用的交互式教学平台,从而优化多媒体辅助教学,切实推进传统教学模式向现代化、技术化、多元化教学模式转变。再次,交互式教学需要高度重视信息交流的流畅性,师生之间的互动频率和及时性非常重要。授课教师如无富余时间和精力,应聘请助教通过线上交互功能及时解答学生问题,通过经常性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二,深入探讨智能手机辅助的交互式教学及其效果,深化了交互式教学理论。传统观念认为智能手机比较适合于碎片化学习(姜强,等,2014),但随着移动互联技术和开放式教学的发展,“互联网+”课堂模式快速推进(王竹立,等,2015),利用智能手机开展交互式教学成为可能。这种方式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评价明显改善(贾积有,等,2016;温川雪,等,2017),这与本研究的论证结果是一致的。学生通过智能手机交互方式学习,学习效率和能力发展效果更加明显,这也印证了陈明选等(2015)、刘清堂等(2011)提出基于智能手机的交互式教学设计提供的学习资源更丰富、通过创设的交互环境更利于学生深度理解学习内容以及技能知识掌握的观点。但本研究进一步论证了对技能知识、人际知识及实践能力、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的提升更有效。这既和曾明星等(2015)关于智能手机为工具的互动教学既能促使学生充分表达自我、又能提升了学习和工作合作能力的观点一致,同时又进一步深化了交互式教学在促进何种类型能力发展方面的探讨。

第三,本研究中的准实验环境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通过准实验研究方法,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教学效果进行比较分析,验证了交互式教学较之传统教学方式具有更好的教学效果。准实验实验对象、实验变量、实验投入等方面的控制水平要求较低,较适合于技术教育领域使用(陈俊浩,等,2009;陈纯槿,2017)。本研究主要考虑被测两个班级原有专业知识水平相当,适合采用单组前测后测准实验,但影响实验结果的其它干扰因素并不能全面顾及。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应进一步采取多组前测后测实验和修补法等准实验研究方法。

第四,本研究虽然丰富了交互式教学实践,但仍需对一些关键要素进一步深化研究:一方面,利用手机微信公众号作为平台进行实验,智能手机辅助交互式教学影响学习效果的信度有待进一步验证;另一方面,利用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开展交互式教学,对教师的角色转变和具体作用还需进一步明确。教师—学习者的交互是交互式教学的关键,通过设计的教学资源及手机终端,为学习者提供交互性的教学资源,与学习者进行实时和非实时互动,同时对学习情况进行追踪和评价,能够及时给予学习者引导和帮助。因此,对教师在交互式教学中的角色及作用应重新审视,进一步探究教师在教学中主体作用的变化,更好地通过有效交互,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最后,对实施交互式教学的不利因素如何克服有待提出相应对策。虽然利用智能手机开展交互式教学在某些课程中展示了较好的效果,但有些短板亟待解决:(1)是一些自我管理能力较差的学生,往往沉迷于游戏、电影等,手机是他们娱乐工具而已;(2)是手机硬件功能不足,大多数智能手机的电池续航能力较差,目前的网速也不够快,限制移动学习的需求;(3)是软件开发不足,目前针对专业知识领域学习而开发的软件较缺乏。

陈纯槿,王红.2013.混合学习与网上学习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47个实验和准实验的元分析[J]. 开放教育研究(2): 69-78.

陈俊浩,顾容,李春霞.2009.准实验研究在教育技术领域的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12):31-34.

陈明选, 刘萃.2015.基于智能手机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4): 68-73.

龚雯,周志刚.2016.职业教育教材交互学习功能设计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 49-53.

李武斌.2012.关于师生“一体化互动”教学模式的探讨——以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试验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1):25-28.

贾积有,陈真真.2016.合理使用智能手机,促进课堂有效教学[J].中国教育信息化(22): 1-4.

姜强,赵蔚,王朋娇.2014.碎片化学习视域下基于智能手机的大学生移动学习认知研究[J]. 现代远距离教育(1): 37-42.

刘丹,胡卫星,李玉斌,等.2016.移动教育APP的研发现状与应用问题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8):47-52.

刘清堂,向丹丹.2011.面向3G手机的移动学习资源交互设计与实现[J].中国电化教育(11):72-75.

刘珍芳.2009.交互式教学研究评述[J].远程教育杂志(6):49-51.

马红亮,袁莉,白雪梅,等.2016.基于 MOOC 的中外合作混合教学实践创新[J].开放教育研究(5):68-75.

任庆梅.2016.大学英语有效课堂环境构建与评价量表实证检测[J].教育研究(4):105-111.

王佳利, 李斌峰.2016.基于网络教学平台校本混合课程教学效果的实证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3):101-107. 王竹立,李小玉,林津.2015.智能手机与“互联网+”课堂——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新思维、新路径[J]. 远程教育杂志(4):14-21.

温川雪,周洪建.2014.面向智能手机与web平台的微课移动教学系统的设计[J].中国远程教育:综合版(12):60 -66.

吴守蓉,崔璨,汪琼.2016.基于学习者视角的MOOC教学评价与改进——以北京大学“教你如何做MOOC”课程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10):68-76.

薛胜兰.2017.基于智能手机移动授课平台的构建与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3): 127-131.

杨彦军, 郭绍青.2012.E-Learning学习资源的交互设计研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1): 62-67.

詹秀娣,崔博.2017.微信辅助教学对教学效果的影响研究——以高中地理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7):121-124.

张蓓,林家宝.2014.大学教学满意度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基于学生期望与学生感知质量的视角[J].复旦教育论坛(4):59-65.

张晓蕾,黄振中,李曼丽.2017.在线学习者“交互学习”体验及其对学习效果影响的实证研究[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38(2): 117-124.

赵海兰.2014.在线游戏化学习环境中学习策略对学业成绩、游戏Flow、学习满意度的影响[J]. 电化教育研究(7):60-65.

曾明星,蔡国民,姚小云.2015.翻转课堂课前交互式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3): 57-62.

祝珣.2015.基于学习者需求分析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 97-103.

Jaffee,D..2003.Virtual transformation: web-based technology and pedagogical change[J]. Teaching Sociology(2):227-236.

Liu, Y.,Shrum, L. J.2002.What is interactivity and is it always such a good thing? implications of definition, person, and situation for the influence of interactivity on advertising effectiveness[J].Journal of Advertising,(4):53-64.

Moore, M. G..1989.Three types of interaction[J]. 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2):1-7.

Palincsar, A. S., & Brown, A. L..1986.Interactive teaching to promote independent learning from text[J]. Reading Teacher(8):771-777.

猜你喜欢
智能手机教学效果教学方式
智能手机是座矿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假如我是一部智能手机
掌握“函数的表示”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果
热门智能手机应用
高中数学高效教学方式与方法优选例谈
高中化学教学方式探析
探索不同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
智能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