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磊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太平湖于2012年列入财政部、原环保部良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2013年9月,在参与试点的众多良好湖泊中,太平湖被财政部、原环保部选为首批15个优良湖泊予以专项资金的重点支持。太平湖以全国优良湖泊保护的先行者角色,在湖泊系统保护、农村环境改善、产业转型升级、长效机制建立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为黄山市黄山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探索了一条可供借鉴的路径。
太平湖
太平湖是因修建中央直属水库——陈村水库而形成的人工湖泊,于1972年蓄水成湖,湖面面积88.6平方公里,平均水深40米,水质常年稳定保持地表水II类水平。黄山市黄山区的绝大部分水系都属于太平湖流域,占流域总面积的66.7%。
太平湖是皖南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南邻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名山黄山,北接中国佛教圣地九华山,是华东“四名”(上海名城、杭州名湖、苏州名园、黄山名山)的重要一极。太平湖淡水储量巨大,是安徽省重要的淡水战略资源,也是长三角地区不可多得的重要备用水源。
秉承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思路,黄山区科学设定了太平湖生态环境保护的技术路线,通过基本情况调查,采用环境演变趋势预测、承载力分析等途径进行流域环境问题识别,确立了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合理目标,从经济、水土资源、污染防治和生态保育等四大方面进行调控。黄山区根据“优先问题、敏感水域、重点区域、示范价值、工作基础”五大优先性筛选原则,按照“先湖面后湖岸、先重点支流后一般支流”的顺序,安排建立了湖保专项项目库,突出以污染源治理、生态修复与保护、饮用水源地规范化建设为主,体现流域一体、重点突出的系统性湖泊保护工作思路。
黄山区湖保专项的实施期是2012~2016年,累计总投资超过16亿元,其中中央资金下达近5.8亿元,地方实际配套近10.6亿元。5年间累计实施项目72个,其中,生态安全调查与评估项目1个,为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决策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项目4个,保证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污染源治理项目36个,在集镇和农村建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及收集管网,配置完善垃圾收集转运设施,治理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船舶污染、水上餐饮污染、建设项目污染、工业污染等各类污染源,减少对太平湖污染物排放量。生态修复与保护项目27个,全面清退湖面网箱,开展所有入湖河流整治,修复湖滨、河滨缓冲带和沿湖湿地,新建生态涵养林,提升流域环境自净能力,美化城乡环境;环境监管能力建设项目3个,建设环境监测标准实验室和流域环境管理平台,提升流域环境保护工作的监测、监察、预警等能力。
黄山区湖保专项实施成效显著,2014、2015年连续两个年度绩效评价得分都高达93.5分,在全国湖泊排名中分别位列第三和并列第一;湖体水质稳定保持国家地表水II类标准,处于全国最好湖泊行列;主要入湖河流水质稳定优于III类,达到水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考核要求;流域生态系统保持稳定,流域森林覆盖率、生物多样性稳步提高。
黄山区太平湖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库中的污水处理、垃圾处理、饮用水源保护、河流生态修复、生态涵养林建设等众多工作,实施范围大部分是太平湖流域内的农村地区。其中共安排建设村落污水处理设施104处,累计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995吨/天,铺设主支管网88.7千米、入户管93.2千米、化粪池近3000个。共采购各类垃圾桶1.1万多个、各类垃圾收集转运车辆300余辆,沿湖乡镇配备4艘垃圾打捞船。共对14个乡镇的村镇集中式饮用水源点进行保护。共开展沿湖湿地和13个河流生态修复,累计新建生态护岸14.9千米,生态涵养林近2万亩。
这些在农村开展的湖保专项工作,在实现环境保护效益的同时,也明显改善了农村的人居环境质量。污水处理工作的开展有力推动了农村改水改厕和雨污分流进程,显著提升农村环境卫生水平。垃圾处理设施设备的配备使“村收集-乡镇转运-区处理”的三级垃圾处理模式覆盖全区所有行政村,促进了农村垃圾收集转运长效机制的形成。村镇饮用水源点的保护清除了潜在污染源,提升水源净化涵养能力,保障饮用水质稳定达标。生态护岸等河流修复措施的实施既消灭了潜在的防洪隐患,也提升了河流生态水平。生态涵养林的建设降低了流域水土流失风险,提升了水源涵养水平。
2013年以来,黄山区美丽乡村建设成果突出,连续4个年度被评为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其中湖保工作作出了很大贡献。房前屋后的化粪池、随处可见的检查井、有序摆放的垃圾桶、种满水草的小湿地、鱼游虾戏的新河道、绿树成荫的水源点……在甘棠镇庄里、新明乡猴坑、新丰乡鲍家园、仙源镇麻西、谭家桥镇梓里等各年度美丽乡村,湖保专项项目基本实现了全覆盖。
多年来,黄山区委、区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全区上下的环境保护责任意识不断提升,促进了部分产业的转型升级,从源头上减少了太平湖全流域的污染排放和生态破坏。
网箱养鱼曾经是上世纪90年代初沿湖群众增收的主要方式,但2010年前后网箱养鱼规模无序扩张,给太平湖的生态环境、旅游发展、航运安全、渔业发展等方面带来了较大影响。2012年湖保专项启动后,为解决太平湖网箱养鱼污染问题,黄山区委、区政府把网箱退湖与保护水生态环境、发展渔业生产、促进农民增收结合起来,实施了太平湖渔业转型升级工程,彻底清退了原有网箱。以太平湖渔业资源为基础,吸纳社会资金和渔民集体入股,共同组建了股份制渔业公司,全面推行了大湖面生态养殖,综合开发相关配套产业,逐步实现了“统一养殖、统一捕捞、统一品牌、统一加工、统一销售”的“五统一”经营模式,推进了渔业产业化、品牌化发展。
畜禽养殖也是黄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一项重要途径,但长期以来,畜禽养殖方式落后,养殖污染处理不到位,养殖场所卫生条件差,污水、臭气、蚊蝇等影响周边村民,因畜禽养殖引发的环保投诉时有发生。针对畜禽养殖业现状和养殖污染治理迫切需求,区委、区政府专题研究了畜禽养殖业发展和污染防治工作,通过编制全区畜禽养殖发展规划和畜禽养殖污染物防治规划,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分期、分批关闭、搬迁养殖场和污染防治设施奖补等措施优化了养殖场分布格局,提高了行业准入门槛,推广了发展生物发酵床等高水平养殖模式和先进污染防治模式,逐步淘汰了落后养殖模式,提高了养殖污染治理效率。
太平湖周边的项目开发原本有依赖于房地产,但国家级湖保专项的实施改变了人们的认识,项目开发对沿湖周边自然生态的影响和破坏问题也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伴随着《太平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5—2030)》批准实施,沿湖的项目开发活动被进一步规范,项目开发也从追求数量逐步转变到追求质量的方向上来。2017年的中央和省环境保护督察,进一步推动了一批开发项目环境问题的解决。
长效工作机制的建立是国家开展优良湖泊保护的最高要求,也是黄山区湖保工作的最终目标。湖保专项实施以来,黄山区在湖保长效工作机制上积极探索,已经取得了很多进展。
一是分类施策形成长效保护机制。将产业优化升级、水土资源优化利用、饮用水源保护、河长制、林长制等制度性措施融入到区委、区政府的发展规划、具体政策和工作制度中,形成制度约束。将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工作分清主体落实责任,对政府责任的部分,建立资金筹措、项目申报、设计指导、监督管理、验收评价等项目规范程序。对企业和社会责任的部分,严格监管执法程序。在公益性保护中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将环境保护要求与经济社会各项活动相结合,调动各方面保护生态的积极性。在环境监测、监察、应急等环境监管能力建设方面提供必要支持,使环境监管能力与湖保工作需要相匹配。
二是对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实行专业化运营。在各项湖保措施中,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效果对太平湖环境影响最直接、最明显,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营至关重要。全区各乡镇的垃圾收集转运设施基本委托第三方物业公司负责运营,经费也通过财政经费等渠道提供保障。污水处理设施也制定了运营方案,通过招标方式确定了所有14个集镇污水处理设施的第三方专业运营单位,2018年下半年完成了运营移交工作。
三是多渠道进行资金筹措。黄山区地方财力有限,湖保工作所需资金投入仅靠黄山区自身难以承担。太平湖列入全国重点支持湖泊后,累计已获得5.9亿元良好湖泊保护专项资金,解决了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大难题。但建成设施的运营维护、湖保新问题的研究解决以及工作机制的长期运行,都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对此,黄山区还在多渠道继续筹措湖保资金,一方面争取外部财力支持,比如推动市级、省级层面建立太平湖生态补偿机制。另一方面建立内部造血机制,优化财政预算保证必要经费支出,在土地出让、旅游开发、市政税费等收益中固定环保投入比例,完善推广污水垃圾处理收费机制,通过合理安排、优化招标、严格审计等方式提升资金使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