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萱
【摘要】目的:探究CT与磁共振在腹部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PNET)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32例pPNET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CT和磁共振表现。结果:pPNET位于肌肉20例,位于盆腔8例,位于胸腔4例。以术后病理学诊断为结果为准,CT与磁共振的诊断正确率为。结论:pPNET影像学表现多样,但具有特征性的CT和磁共振征象,CT和磁共振在pPNET诊断中应用,可以为其鉴别诊断、治疗决策以及预后评估提供指导。
【关键词】CT;磁共振;pPNET;价值
【中图分类号】R851.7【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9)04-235-01
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指的是發生于颅外骨骼系统以及软组织中,并且具有类似细胞学形态和细胞基因学特征的一种肿瘤,这种肿瘤多发于青少年儿童中,且多发于四肢、胸肺交界、头颈以及脊柱、腹膜后等部位,其预后极差,病死率较高[1]。大部分pPNET患者需要经过病理学诊断才能确诊,而且其临床影像表现多样,术前易被误诊[2]。本研究主要分析CT与磁共振在pPNET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其研究过程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32例pPNET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9~70岁,平均年龄(30.56±10.2)岁。8例行单纯CT检查,20例磁共振检查,4例行CT和磁共振联合检查。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局部疼痛。12例患者进行术后随访调查,随访调查的时间为3个月~5年,所有患者均死亡,其平均生存时间为12个月。
1.2 方法 CT检查:设备采用GE公司生产的highspeed 16排、64排螺旋CT进行扫描,其层厚设置为10mm,层间距为5~10mm,螺距设置为1。患者先进行常规CT平扫,然后再进行增强扫描。先使用注射器注射1.5~2.0ml/kg碘普罗胺对比剂,其注射速度设置为3ml/s,然后进行单期增强扫描,延迟时间为70s,同时进行双期增强扫描,动脉期为30s,实质期为70s。
磁共振检查:设备采用GE公司生产的Signa1.5超导磁共振扫描仪和体表线圈,常规进行横断面、矢状面自旋回波T1WI以及快速自旋回波T2WI进行扫描。对比剂采用扎喷酸葡胺,剂量为0.1mmol/kg,注射速度为2.5ml/s。
2 结果
2.1 CT与磁共振诊断结果
以病理学诊断结果为标准,32例pPNET患者经术前CT、磁共振诊断的准确率为59.38%(19/32),误诊率为40.62%(13/32)。其中7例误诊为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3例误诊为恶性神经鞘瘤,3例误诊为淋巴瘤。CT与磁共振扫描显示病灶主要集中在患者的肌肉组织中,然后依次为盆腔和胸腔。
2.2 影像学表现
CT表现:经CT平扫检查,32例pPNET患者的肿瘤密度与相邻肌肉组织类似,或者较相邻肌肉组织密度低。其中,23例为不均匀密度,9例为均匀密度,CT值大约为27.1~41.2HU,平均为(35.24±2.31)HU。在32例患者中均未发现钙化灶。实施增强扫描后发现,肿瘤为中等以上强化,在坏死和囊变区域中则没有发现强化。经过双期增强发现,肿瘤灶在动脉期表现为不均匀像话,而在实施期表现为均匀强化。
磁共振表现:经磁共振平扫可以发现,15例在T1WI上呈现为等信号,10例在T1WI上呈现为略低信号,7例在T1WI上呈现为高低混合信号;此外,6例在T2WI上呈现为高信号,6例在T2WI上呈现为略高信号,20例在T2WI上呈现为混杂信号,其中22例肿瘤实体部分在T2WI上呈现为略高信号,10例肿瘤实体部分在T2WI上呈现为高信号。经动脉期增强扫描显示,肿瘤灶呈现显著强化或者中等强化,在实质期表现为持续均匀强化或者不均匀强化。
3 讨论
在临床上pPNET是一种较为罕见的肿瘤,其发病十分低,其与细胞基因学以及细胞形态学特征类似,预后非常差。pPNET多见于青少年儿童中,可能发生在人身体的各个部位中,最为常见的发病部位为四肢、脊柱旁、头颈部以及胸壁。在本组患者中,pPNET位于肌肉20例,位于盆腔8例,位于胸腔4例。pPNET的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包块迅速增大,同时将会伴随着疼痛症状,其发生转移以及复发的可能性十分大[3]。
当前临床上在对pPNET进行诊断上,主要依靠的诊断方法是病理学检查,因为pPNET的组织学表现与其他的小圆性肿瘤较为相似,因此在临床鉴别中存在很大的难度。由于pPNET属于小细胞肿瘤,与周围组织之间界限不清晰,并且与淋巴瘤以及炎性病变较为相似。通过CT扫描可以观察到pPNET实体表现为等密度或者略低密度,而且通常情况下无骨化以及钙化现象。原发于骨骼的pPNET多首发于骨髓腔,因此其骨髓破坏较为明显,而原发于肌肉的虽然也可以对骨髓造成侵犯,但是其程度较低。相关临床研究表明,pPNET对骨骼造成侵犯时,将会造成溶骨性骨质损害[4]。磁共振检查显示,pPNET在T1WI主要表现为等信号或者略高信号,而在T2WI主要表现为略高信号,而且信号可能是均匀,也可能是不均匀的。
总山所述,pPNET是一种较为罕见的恶性肿瘤,预后差,尽管影像学表现多样,但仍然具有一定的特异性。CT以及磁共振可以很好的显示肿瘤的密度和信号特征,并且可以明确肿瘤的范围以及转移情况,可以为进一步的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彭晓容, 马春浓, 陈恩炎, et al. 腹部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CT及MR诊断[J]. 中国实用医药, 2016, 11(28):8-9.
[2] 刘江勇, 宋佳, 曾晓华, et al. CT及MRI对外周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诊断价值[J].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6, 39(3):224-228.
[3] 徐朱烽, 靳激扬. 8例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CT、MRI表现并文献复习[J].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7, 36(3):403-408.
[4] 浦智韬, 金中高, 陈松平. 颅内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CT和MRI影像学表现[J].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7, 27(1):165-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