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翌霖 王秀娟
【摘要】目的:研究观察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粥样斑块对预防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自2016年4月~2018年5月收治的50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观察组,并选择5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所有参与本次研究的对象给予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并对比其粥样斑块的检查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经超声检查后,组间患者粥样斑块检出率有显著差异,且观察组颈总动脉与颈内动脉颅外段内径值较之对照组更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对预防缺血性脑梗死有着积极作用,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并应用。
【关键词】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粥样斑块;缺血性脑梗死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9)04-091-01
缺血性脑梗死是临床中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多表现为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而导致这一病症发生的主要因素在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因其易损性、不稳定性使得管腔堵塞、狭窄所引发[1];近年来其发病率更是呈不断攀升趋势,因而做好早期预防检查显得尤为重要。在本次研究中将针对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粥样斑块对预防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价值做出进一步的观察与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6年4月~2018年5月收治的50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观察组,并选择5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男28例,女22例,年龄45~74岁,平均年龄(59.5±14.5)岁;在对照组研究对象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43~72岁,平均年龄(57.5±14.5)岁,均进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本次研究对象及家属均知情同意,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间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观察组患者均符合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②意识清醒者;③无其它严重内科疾病者;④研究对象及家属均知情同意者。排除标准:①精神异常或神经功能障碍者;②肝、肾严重功能损伤者;③近期有服用过抗痉挛药物者[2]。
1.3 方法 首先对观察组所有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包括脑保护剂、抗血小板聚集等方面,同时对患者血脂进行调节。然后对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协助患者取仰卧位,让其颈部保持伸展状态,先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与线阵探头对其颈总动脉两侧、锁骨下动脉进行扫描,再对其右侧的椎动脉与无名动脉和左侧的主动脉弓扫描[3];并对斑块的发病位置、性状、数量及内部回声等情况重点观察,同时以颈总动脉内膜与中膜>1.2mm的厚度差作为依据来对颈动脉的内膜与内径值进行测定[4]。
1.4 评判标准 对比两组研究对象经超声检查后的粥样斑块检出情况以及颈动脉的内径判定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组间观察数据应用SPSS20.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表示,行x2检验;计量数据用(x±s)表示,并行t检验, 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间研究对象经超声检查后的粥样斑块检出情况 经两组间详细数据对比(详见表1),观察组经检查后其粥样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软斑、硬斑及溃疡斑均明显增高,但扁平斑的检出率则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组间研究对象经检查后的颈动脉内径测定情况 经两组间数据对比分析可得(详见表2),观察组患者经超声检查后显示,其颈总动脉与颈内动脉颅外段内径较之对照组更加狭窄,组间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缺血性脑梗死又被称为缺血性脑卒中,它主要是因局部脑组织区域的血液出现供应障碍,使得脑组织出现缺血缺氧,进而发生病变坏死;其诱发这一病症的发生因素主要与高血压、饮食习惯不佳、糖尿病、饮酒抽烟、精神压抑、动脉粥样硬化等有着直接关系,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类脑血管疾病。有相关研究中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易损性、不稳定性及其斑块融合都是直接导致其管腔堵塞与狭窄的关键因素,它与缺血性脑梗死的发病有着相关性。
另一方面,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多种机制的作用下也会进一步引发缺血性脑梗死;①斑块的易破裂、不牢固及其碎屑都会使得患者的远端血管栓塞;②粥样斑块的体积增大导致血管阻塞;③因颈动脉狭窄导致远端灌注压不断降低,使得其分水岭区没有足够供血,进而发生低灌注性梗死;④斑块表明粗糙导致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被激活,從而形成血栓。而在通常情况下,当动脉狭窄不严重的情况下,机体自身能够以自我调节来保障脑组织的灌注量正常,例如通过扩张远端血管或减轻周围血管阻力等方式;需要注意的是,动脉狭窄的程度变得更加严重,那么会导致其末梢灌注压降低,进而代偿消失并出现末梢低灌流[6];同时若狭窄情况严重且侧支不能完成循环,那么也会导致动脉压降低,末梢灌流量减少,最终引发缺血性脑梗死。因而在临床中提前做好预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颈部血管超声作为一种高频彩超技术,近年来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因此将这一技术应用于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检查中对于提前做好预防工作有着重要作用,它不仅能对斑块的位置进行确定,同时还能清晰显示其血流情况、性状于管腔的狭窄程度,进而为临床诊断于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有相关研究中报道,颈部血管超声应用在管腔内斑块于非均质斑块的临床检查中,它具备高敏性的特征;而且它能对其病理变化做出进一步的直接分区;虽然脑血管造影是脑血管疾病诊断工作中的一个金标准[7],但它在检查中会对患者造成创伤,在应用中也有一定程度的局限,因此采用无创且安全性更高的颈部血管超声对粥样斑块的检查有着积极意义。在本次研究中,通过对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粥样斑块检测,其检出情况良好,且软斑、硬斑及溃疡斑较之扁平斑有明显增高,同时颈总动脉与颈内动脉颅外段内径更加狭窄,这也直接表明了患者的颈部血管中有着不同粥样斑块,且血管阻塞变窄,是引发缺血性脑梗死的关键因素,这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显著。
综上所述,在临床中采用颈部血管超声缺血性脑梗检查,是对其诊断与治疗的重要数据参考,值得在临床检查中大力推广并应用。
参考文献:
[1] 顾琼. 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粥样斑块对预防缺血性脑梗死的价值[J].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6, 39(3):114-115.
[2] 张小娟. 早期预防缺血性脑梗死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粥样斑块的价值探讨[J]. 中国社区医师, 2017, 33(3):111-112.
[3] 段丽英, 贾蓉.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相关性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 山西医药杂志, 2016, 45(15):1765-1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