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金芬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肾炎尿毒症患者球结膜微循环和眼底改变。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20例慢性肾炎尿毒症患者与20例健康人,将慢性肾炎尿毒症患者作为研究组,将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根据患者疾病的不同时期使用的不同治疗方法后进行球结膜微循环以及眼底病变、肾功能等进行分析对比。结果:经过检查发现研究组患者球结膜微循环的缺血区血色淡明显比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血管数的减少程度、管径变细以及微血管的走行发生异常情况,粒缓流以及中度红细胞聚集、水肿渗出积分值均比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毒症时期微血管数的减少程度、管径变细以及微血管的走行发生异常情况,粒缓流以及中度红细胞聚集、水肿渗出积分值均比氮质血症期的表现严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肾炎尿毒症患者球结膜微循环与健康人球结膜微循环存在差异,其眼底改变的程度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采用球结膜微循环检查方式对疾病的早期发现具有重要意义,能为患者病情预估、治疗方案以及预后方向提高有力依据,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慢性肾炎尿毒症;球结膜微循环;眼底改变
【中图分类号】R24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9)04-032-01
慢性肾炎尿毒症在临床上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病症,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以及正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1];慢性肾炎尿毒症主要是有慢性肾炎发展而来,出现该疾病的病情危急,在目前的临床上并没有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主要通过对患者采取抗感染以及纠正电解质方面的治疗增加患者的存活率,得以延长患者的寿命[2]。有资料称慢性肾炎尿毒症患者并发眼底视网膜病变与疾病的预后以及治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3]。为进一步了解慢性肾炎尿毒症患者球结膜微循环和眼底改变,现对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20例慢性肾炎尿毒症患者与20例健康人,根据患者疾病的不同时期使用的不同治疗方法后进行球结膜微循环以及眼底病变、肾功能等进行分析对比,结果整理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20例慢性肾炎尿毒症患者与20例健康人,将慢性肾炎尿毒症患者作为研究组,将健康人作为对照组;研究组中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9例,患者年龄在20岁-76岁,平均年龄为(44.79±6.72),其中处于氮质血症期患者有6例,尿毒症期患者有10例,接受药物治疗患者有3例,进行透析治疗患者有1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10例,患者年龄在22岁-75岁,平均年龄为(45.72±5.79)。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疾病时期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球结膜微循环检查,分析总结其眼底变化情況。
1.3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使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其中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结果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检查发现研究组患者球结膜微循环的缺血区血色淡明显比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血管数的减少程度、管径变细以及微血管的走行发生异常情况,粒缓流以及中度红细胞聚集、水肿渗出积分值均比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毒症时期微血管数的减少程度、管径变细以及微血管的走行发生异常情况,粒缓流以及中度红细胞聚集、水肿渗出积分值均比氮质血症期的表现严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慢性肾炎尿毒症疾病的终末时期需要对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就是眼底病变;由于慢性肾炎尿毒症疾病会导致患者血液中的尿素氮、肌酐等分子物质堆积;对机体代谢造成不良影响,导致神经轴索出现肿胀、断裂等情况,从而抑制血管内皮的细胞酶活性;由于患者在疾病期间易出现贫血,血红蛋白的降低可导致视网膜缺氧,使视网膜血管的渗透性增加,导致患者眼底出现病变,单凭检眼镜进行检查不能对患者病情做出明确诊断,因此对患者治疗方案的制定造成严重影响,不利于患者的治疗以及预后效果[4];眼底是人体体内唯一能够对动静脉进行直接观察的部位,通过对患者球结膜微循环的观察能明确患者眼底的变化情况,能为患者病情预估、治疗方案以及预后方向提高有力依据[5]。本次研究通过对慢性肾炎尿毒症患者进行球结膜微循环检查,结果显示,经过检查发现研究组患者球结膜微循环的缺血区血色淡明显比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血管数的减少程度、管径变细以及微血管的走行发生异常情况,粒缓流以及中度红细胞聚集、水肿渗出积分值均比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毒症时期微血管数的减少程度、管径变细以及微血管的走行发生异常情况,粒缓流以及中度红细胞聚集、水肿渗出积分值均比氮质血症期的表现严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慢性肾炎尿毒症患者球结膜微循环与健康人球结膜微循环存在差异,并且随着病情的加重,患者眼底病变程度增加。
4 结论
综上所述, 慢性肾炎尿毒症患者球结膜微循环与健康人球结膜微循环存在差异,其眼底改变的程度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采用球结膜微循环检查方式对疾病的早期发现具有重要意义,能为患者病情预估、治疗方案以及预后方向提高有力依据,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薛蕾. 慢性肾炎尿毒症的临床治疗体会[J]. 中国保健营养, 2017, 27(11).
[2] 谭永顺, 倪晓娜, 王明波,等. 慢性肾炎尿毒症患者TNF和T细胞亚群的观察[J]. 检验医学, 2016(b11):2-3.
[3] 杨媚月, 何泽云, 蔡亚宏. 蜈蚣油联用水胶体糊剂护理1例慢性肾炎尿毒症期合并蛇串疮患者疮面的报告[J].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6, 7(10):66-67.
[4] 赵非一. 定期尿检,阻止慢性肾炎发展为尿毒症——访中国人民解放军肾脏病研究所所长梅长林教授[J]. 家庭医药.就医选药, 2017(1):32-33.
[5] 郑元培, 傅胜惠, 高姗,等. 血液透析患者单纯性结膜下出血相关影响因素研究[J].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16, 22(2):157-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