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能力于欣赏 融审美于课堂

2019-05-09 00:50于长松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瑶族鸭子乐曲

于长松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学校的音乐教学存在着如下问题。一是有些老师尚未认识到欣赏教学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对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良好品格修养的重要作用。二是有的老师一味主观灌输乐曲好在哪里,或特意为音乐做解释,强行让学生按照同一个思路去欣赏,却未让学生在亲身欣赏的体验中有直接的感受。三是老师对乐曲的结构、特色认识不够,未能掌握教学重点,本身也未表现出积极的欣赏态度,学生当然也不会感兴趣。四是缺乏有效、有趣的教學法,常见的欣赏教学不外乎是老师播放音乐,学生正襟危坐,老师不作任何引导,放任学生“神游太虚”。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倡导开展音乐欣赏教学,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音乐欣赏教学”主要是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等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感受、体验蕴含于音乐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或情境所吸引,并通过参与、体验、表现和创造活动,与音乐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陶冶性情、完善人格。音乐审美能力包括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它们是在积累音乐审美经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因此,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应在学生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上下功夫。

在旋律中感受音乐之美

旋律即曲调,是按照一定的高低、长短和强弱关系组成的音的线条,是音乐的灵魂。教师指导学生懂得旋律进行的方式、特点及其表现意义,可以加深学生对音乐美的感受与理解。

例如,民乐合奏曲《瑶族舞曲》(刘铁山、茅沅作曲,彭修文改编)的教学,在指导学生欣赏的过程中,应带领学生熟悉或学唱乐曲中各部分的主题旋律,并分析、理解旋律在塑造音乐形象、感受音乐之美中的作用。第一部分的第一主题,旋律起伏、优美,仿佛一位瑶族姑娘在音乐中翩翩起舞;第二主题的旋律比前一主题旋律在节奏上紧凑了,演奏的速度加快了,旋律变得热情而粗犷,表现了瑶族青年男女尽情歌舞的热烈奔放场面。第二部分的旋律柔和流畅,优美抒情,从节拍到节奏,都与第一部分形成了对比。好似人们在一段舞蹈之后的小憩,在歌唱幸福的今天,在憧憬美好的未来。第三部分音乐是第一部分音乐的再现。学生在《瑶族舞曲》旋律的起伏、对比和变化中,感受和理解了乐曲在旋律上对表现音乐形象的作用,同时感受到了旋律带来的艺术之美,并从艺术之美中体会到了情中有景、景中有情、情景交融的意境,以及翻身后的瑶族人民对党的热爱之情。

利用插图与歌词想象作品之美

音乐教学中,学生在艺术美的感染下,整个感受过程都具有联想、想象的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是对音乐美的体验、探索和领悟。所谓“同乐而思”“似见其物、似见其景、似见其人、似见其情”,就是联想与想象对音乐情感和意境的体现。因此,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越丰富,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就越深,体验音乐形态和音乐情感的音乐水平也就越高,表现音乐的能力也就越强。

利用教材提供的插图想象作品之美。绘画具有直观性的特点,很容易被学生接受。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条感知渠道,对音乐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认识、探究、理解和体验,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学生理解音乐、感知音乐,启迪学生的想象,达到相互渗透的艺术效果。例如,《我是人民小骑兵》一课,课本用四幅图揭示了乐曲的内容。这些生动的画面,可以帮助学生从直观的感知出发,去想象和感受音乐所表达的马蹄声、小骑兵欢乐的歌舞、风雨中小骑兵前进的步伐、雨过天晴后小骑兵喜悦的心情以及渐渐远去,消失在红色晚霞中的情景,作品之美尽现。

利用歌词想象作品之美。儿童歌曲的歌词大部分都充满着诗情画意,教师可抓住具体的形象,创造出美丽的意境。例如,《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的歌词,通过月亮、白莲花及云朵、晚风、歌声、高高的谷垛等一系列具体的形象,创造了一种非常具体的意境——静谧的夜景,一下子就能把唱者、听者带进农村的月夜下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旧社会的苦难情景,进而领悟歌曲的内涵,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略作品的艺术之美。

把握作品内涵进行审美再创造

音乐作品只有通过欣赏主体的再创造才能表现出其价值。欣赏者在艺术欣赏活动中也不是被动地、消极地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进行审美的再创造。而且,从最根本意义上讲,艺术欣赏同艺术创造一样,也是人类自身主体力量在审美活动中的自我肯定与自我表现。因此,艺术欣赏活动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例如,在低年级学生复听民间打击乐曲《鸭子拌嘴》(安志顺编曲)时,我启发学生想象乐曲所描绘的情景,并请学生按自己的理解随乐曲做动作。有的一摇一摆地伸着脖子、撅着嘴,有的随着音响“呷呷呷”地叫着、吵着……有一个学生将左手往后一背,右手挥舞着,好像拿着一根竹竿在轰赶着“鸭群”。我问他设计这些动作的想法,他说:“鸭子是养鸭的老爷爷从鸭场里轰赶出来的,大家都演鸭子了,我就演老爷爷吧,鸭子在前面走,老爷爷就应该在后边赶鸭子。”

经他这一表演,整个场面立体化了。于是,我将学生们的表演加以归纳,编成了一个小剧,请学生分别扮演各种角色。有的扮演养鸭场的老爷爷,有的扮演小鸭子、大鸭子,还有的演池塘和水波。这样,就将情、景、音乐交融在一起了。学生们在感受民间打击乐器力度变化、速度变化中,对作品所描绘的情景、情绪,有了更深的体会;在自由探索中,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编辑 _ 李刚刚

猜你喜欢
瑶族鸭子乐曲
始乱
瑶族织锦
东南亚瑶族研究回顾
瑶族舞曲
鸭子
一头鸭子
准妈妈必听十首胎教乐曲
为什么鸭子能浮在水上
读瑶族经典 为盘护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