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没有
我的腿还没有发抖
我还没有下跪
还没有道歉
我还没有喝多
还没有吃药
还没走
我还在
我在回家的路上徘徊
我还没有想出一个好玩的笑话
逗等在家里的孩子欢笑
姑妈的嘴角
姑妈年轻时嘴角上扬
逢人淡淡一笑
中年以后嘴角舒展
但閉而不言
到了晚年嘴角下沉
在阳台一坐就是一整天
嘴角上扬如月牙
嘴角舒展如长路
嘴角下沉如木椅
谁也没有察觉
姑妈用嘴角过完一生
男人丙
妻子回家后对地上的一根长头发提出质疑
他恼羞成怒,一边高声骂妻子是神经病是疯子
一边捡起那根长头发像扔石头一样狠狠地朝窗外扔去
但头发很不听话,飘飘悠悠地又落到他的脚下
这终于使他安静了下来
“说吧,你到底想怎么样?”
早期,盛兴的创作思路大致是“生猛”的。由《春天的风》《有关于世故研究的民间资料》《死亡之最》《脑袋上的洞》可见,更多被人目之为追求观念突破与手法新异的口语先锋——准确说,是民间口语急先锋。他因熠熠闪烁的创造活力而被目为天才。
而接下来,他并未承袭话题式的、观念式的、招数式的写作套路,而是渐渐选择了一种“自话自说”、自我对话,使自己冷下来、慢下来、静下来,由一个领跑者退回了人群中,蹲下来,看人、看人形形色色的追逐与超越。他的诗歌不再是思想上的社会批判、也不是技术的狂飙猛进,而是与生活一体的、与世界对话的“记录”。
关于诗歌,他说:“我不太认为它能对个体之外的所谓时代、社会、人性、政治,甚至人文关怀这些大的东西产生什么作用。我倒是觉得,越是一些大的概念,越可能只是极少数人的事情。”我不赞同他的观点,但也不反对。或许他对诗歌影响世界的力量,有着更本质的理解。尤其,他这里对“极少数人”的描述,在人人皆可以写诗、人人皆随意读诗的快媒体时代,将诗歌的本真与高贵提升到纯粹的高度,多么令人尊敬——他讨厌将诗歌工具化。
正如这里推荐的几首作品(当然不是他最好的作品,而是随机选取的),克制、平静、理性地处理着这个时代最迫切的话题。他让生存的焦虑与焦灼呈现出细致的纹理与质感,不带外在评价与情感挑唆地端出来,给人看。在他手术刀式的笔法下,读者更容易洞悉人性中善与恶的细部。他平淡的叙述中,暗藏波澜;洪波涌起,卷天撼地,而又那么平静。
我想,这种转变与盛兴的性格以及修为有关: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是中国诗坛上较早实现诗与人合一的人。
——刘川 《诗潮》杂志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