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逻辑的逻辑

2019-05-09 02:11安黎
美文 2019年10期
关键词:私德公德公共场合

安黎

我曾两度耳闻到自我辩护的辩护词,且都言之凿凿:一次正值午饭时节,在一家餐馆,坐在我对面的姑娘,将手机的音乐放得格外响亮,那种铿锵的狂躁之声,折磨得我心脏病差点儿发作。不堪忍受其扰,我便以商量的口气,询问她能否把音量调小一些?出乎意料的是,她非但未有任何愧意,反而斜瞪着我,凶巴巴地冲着我咆哮:这是公共场合,你管不着!另有一次下班回家坐公交车,暮色苍茫中,路途遭遇拥堵,公交车比蜗牛爬坡还要缓慢。本就患有神经衰弱的我,经过一整天的劳累,此时人困马乏,很想借机闭目小憩一会儿,然而身后座位上的小伙子,双臂支撑于我的椅背,把手中的手机,不偏不倚地对准着我的耳孔,而手机打游戏时发出的金属碰撞的叮咣声,致我头痛欲裂。我歪过身,委婉地提醒他玩游戏最好戴上耳机,如此互不影响,岂不更为恰当?小伙子的反应和餐馆里放音乐的姑娘别无二致:这是公共场合,我想咋样就咋样!

公共场合,想咋样就咋样?这样的思维逻辑,在颠覆我固有认知的同时,却也解开了我心中持久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让我在无奈之余,对当下诸多中国人幽暗的精神图谱,有了些许的窥视和洞悉。作为生活中平凡的个体,我或我们,时不时地就能与损害公共利益和违反公共道德的奇异现象迎面相撞,却无法解释拥有一把年纪的成年人,为何仿佛巨婴,会做出种种罔顾生活基本常识的事情来?现在看来,答案或许就潜伏于这两位年轻人的反驳声中。思维决定行动,什么样的树木,必然结出什么样的果实。那些随地吐痰的人,那些在公共场合无所顾忌大声喧哗的人,那些踩踏草坪采摘鲜花甚至把路边花盆搬回家的人,那些将音响调到无限大只图自己逍遥快活却无视周边居民休息跳广场舞的人……大概都在遵循着同等的逻辑:公共场合,我想咋样就咋样!

思维稍许正常的人,都不难识破这等强词夺理的荒谬之所在:貌似遵循逻辑,其实是在反逻辑。遗憾的是,这些行为人深陷反逻辑的迷魂阵中,不以谬为谬,不以耻为耻,反倒觉得自己正确无误得犹如真理,不容许任何人质疑和挑剔。他们的所作所为,显然是受到自己所秉持逻辑的驱动和鼓励:公共场合,那是大家共有的,绝然不属于某家某户,于是我做什么和怎么做,他人皆无权指手画脚。倒立的人和站立的人,看到的景致肯定相反,得出的结论也常常南辕北辙:同一种行为,你认为是错的,他却认为是对的;你认为很羞耻,他却认为很荣光;你认为素养尽失,他却认为能耐尽显——言行上之所以理直气壮,无疑源自于心理上的理所当然。

极目天下,就会发现误入这种精神歧途的芸芸众生,如蝗如蚁,多得数不胜数。在这种反逻辑的逻辑的牵引下,数以亿计的人一心一意地专注于私德的养成,却对自身公德意识的缺席麻木不仁。久而久之,其在私德和公德方面的表现,就趋向于两个极端,其最为显著的表现,则是“人要分出亲疏,家要分出内外”。对自己的亲人极尽关怀和关切,对自己的孩子极尽呵护和照顾,但对陌生人的求助,对邻居家孩子的痛痒,却宛若铁石心肠那般地无动于衷;对自己的家舍,爱惜有加,打理得井井有条,擦洗得一尘不染,但一出家门,就垃圾随便扔,废物随处堆,更有甚者,连廉耻都抛之脑后,达至随地大小便的地步。

明白无误事实是,社会本来就是一个大家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离不开我,我亦离不开你。公共场合,是公众共同活动的场所,既非荒坡野岭,更非为所欲为之地,其状其态,关乎每个人——包括公德意识缺失者——的健康指标与幸福指数。正常的思维逻辑应该是,越是公共场合,越是要谨小慎微,越是要自我克制,而非越是张牙舞爪,越是肆无忌惮。自由,不等于野马飞驰,河流泛滥,而是有其不可逾越的边界和堤坝。就个体而论,即使独居家中,都不能享有无拘无束的自由,而是要在做出某種选择时,对是否打扰到邻居和危及到公共安全,予以评估和把握。也就是说,可以唱歌,但不能吼歌;可以玩乐,但不可以玩火;可以宽衣解带,但出门时却一定要穿戴整齐。

猜你喜欢
私德公德公共场合
锐词
以私德的培育促公德的成长
菲律宾·马尼拉
雷云:基于四种类型公德行为的教育策略
私德教育
太没公德
“公德”与“私德”
公共场所的英语翻译拾零
公德与私德的“先后”
“隐私”是个公德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