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由于唐代以诗取士,造成以文人墨客身份进士的宰相尤多,所以这些宰相能够作诗的占大多数,他们形成了庞大且复杂的诗创作群体。他们身居要位,与之诗歌唱和的人较多,对于这些有影响力同样兼备质量的群体进行研究十分有意义。唐太宗继位时期广开言路,虚心纳谏,文教复兴等政策,给宰相创作提供了许多诗歌创作的空间。本文从唐太宗时期诗人宰相群体构成、宰相诗创作题材与特点、文学贡献三方面进行研究。
关键词:宰相;诗;主题;艺术特征;文学贡献
作者简介:吴婷婷,生于1996年5月,汉族,江苏盐城人,江苏大学文学院本科在读。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1-0-02
一、诗人宰相群体构成
《韩非子·显学》:“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起于卒伍。”[1]在古代,宰相作为辅佐君主政务并具有国家最高行政权力的官员,掌握监督百官的权力,是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他们的影响不仅在政治、军事领域上,在文学上同样也有重大影响。笔者根据《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翻阅《全唐诗》《全唐诗补编》,对其诗歌创作进行统计。据统计,共有二十九位宰相,其中有文学作品的有十九人,其中有诗歌创作的宰相共十二人,如陈叔达、长孙无忌、高士廉、岑文本、魏徵、杨师道、刘洎、马周、褚遂良、王珪、杜淹、许敬宗。此时期宰相群体或多或少在文学领域有所建树。本文仅讨论有诗歌创作的宰相诗人。从上表亦可知,大多宰相都有离任的经历,离任之后的宰相或被罢为闲职或自请致仕,因自身经历的不同,诗人的心境也都有所不同,诗人笔下的诗歌表现得也内容也千差万别。
二、宰相诗创作题材与特点
据笔者统计,唐太宗时期宰相诗歌一共有81首1残句,题材多样,感情丰富。有应制、游宴、酬唱赠送、山水、抒情、思乡、怀史、颂德等内容。笔者通读诗篇后以应制、咏物怀史、酬唱赠送诗为评析对象,以此来对唐太宗时期宰相诗进行总结论述。
1、应制章奏诗——应制性
唐太宗个人修养及天赋极高,处理政事之余便以诗文为乐趣。《唐诗纪要》卷一《帝京篇序》记:余以万机之暇,游息艺文,观列圣之皇王,考当时之行事,轩昊舜禹之上,信无间然矣。[2]笔者统计的81首宰相诗歌中,其中有35首为应制奏章诗。[3]应制诗是应帝王之命而作的诗歌。其格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应诏;……应制;奉述……;奉和……应诏。其内容包括宫廷游宴、国家大事等。
贞观宰相诗人多为与唐太宗戎马征战的开国功臣,他们的经历丰富,对新朝代有着积极的展望,因此他们创作时,满腔豪情与时代相结合,展现了大唐王朝始建时恢弘的气派。如魏徵的《奉和正日临朝应诏》[4]
“百灵侍轩后”,诗开篇以象征的手法写百灵鸟预示国家安康和平,“国会涂山”是引用禹于涂山会诸侯的典故说明国家建立之必然。“岂如今睿哲,迈古独光前”,用“睿哲”“迈古”来歌颂唐太宗是圣明的君主,超越古人成就指日可待。“声教溢四海,朝宗引百川”,接着从声教、朝宗两个影响表现唐太宗的功名盖世。对于欣欣向荣引得各国朝拜的局面,诗人感到无比的自豪,“愿奉光华庆,从斯亿万年”最后用夸张手法表达对帝王长治久安的祝愿。全诗呈现出诗人积极豪迈的进取精神和王朝始建的恢弘气势。全诗大量用典,辞藻华丽,营造出了一种恢弘的美感。
应诏诗不完全都是写君主功高的,也有应诏写景的,如杨师道的《咏饮马应诏》。[5]
清晨控龙马,弄影出花林。清晨驾着龙马而行,龙马飞驰,花草树木随行而摆动。“躞蹀”“联翩”在小涧绿水边边缓缓踱步。“苔流染丝络,水洁写雕簪”在苔藓上的溪水接连不断的流淌下来,水干净的可以洗貂簪。游览了宫苑的“瑶池”,又怎会“忆长城阴”。诗题为“咏饮马”,诗的前三句描写了马飞驰、踱步溪边、水流清澈之景,诗人杨师道好似没有直接具体描写马饮水之景,但侧面衬托的手法,引读者想象。虽为应制但却无艳词华藻,而是呈现了一副清新自然之景。
2、咏物怀史诗——政治性
贞观四年,唐军灭亡东突厥,至贞观十八年,唐太宗出征高句丽,攻占高句丽数十座城。贞观二十年,太宗又一举消灭了薛延陀汗国,至此大漠南北广大地区皆为唐的土地。在此期间,对政治军事以诗之形表达自己看法的宰相诗人尤多,81首诗中有18首咏物怀史诗,有8首表达的主题与政治相关。[6]这些大多诗是有机会与唐太宗出征的宰相写的。
与唐太宗一同出征高句丽的杨师道在《横吹曲辞·陇头水》[7]中写道,“陇头秋月明,陇水带关城。笳添离别曲,风送断肠声”。征战之余军营中吟奏的曲子在他们听来都是离别之音,更何况风又送来了断肠之声呢。“添”、“送”二字更是加重了战士思念家人、思念亲人的伤悲。“暗”、“惊”突出了行军跋涉路途的艰苦,崎岖不平的雪路、视线不明的天气,骑马走在冰上,连马屡受惊吓。陇头、天山是当时西北边疆。[8]将士们年复一年戍守边疆,“轻”写出了战士由“转蓬”看到了回家的希望,然而,“天山传羽檄,汉地急征兵”却道出了不仅他们要留在这里,朝廷还要征新兵来。于是觉归途遥遥无期,“方共濯胡缨”。
3、送酬赠诗——互动性
唐太宗时期是一个经济日益繁荣,政治较为开明的时期,一些送酬赠诗兴起,但此时期的送酬赠诗还是占少数。统计的81首中,仅存6首。[9]但这些送酬诗中,却没有似“萋萋满别情”或是“孤帆远影碧空尽”的通感之景,更多的凝字炼字,如许敬宗的《送刘散员同赋得陈思王诗山树郁苍苍》。“乔木托危岫,积翠绕连冈”,“托”“绕”二字衬托出乔木与高山,草木与山冈之间的紧密关系,“叶疏犹漏影,花少未流芳”,用“漏影”来衬托叶子的疏,因花少而不能“流芳”百世。“此中饯行迈,不异上河梁”,在这样一个地方送别,与在河梁无异。汉·李陵《与苏武》诗:“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徘徊蹊路侧,悢悢不得辞。”后世多引用河梁代指送別之地。许敬宗的诗文字干净,表现力极强,即使是送别诗中,写景描写也极有张力,选字凝练“危”“积”“漏”等等。虽此时期送别酬赠诗占少数,但在贞观之期的发展中,送酬赠诗在官员之间流行起来。
三、宰相诗的文学贡献
唐太宗时期宰相诗人们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政治领域的名声远大于其在文学领域,贞观以来,太宗登基之后下求贤诏,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在其周围聚集着一大批鸿儒贤良,太宗与他们有时讨论文典,有时集会唱和,作为一代君主亲自体上和带动群臣赋诗。高宗武后,所倡导发起的宴会游园赋诗文会盛极一时,全唐文记载了王勃很多的游园序文,这些序文与贞观朝君臣唱和,十分相像,亦足见贞观诗风影响之深远,所以,太宗时期宰相所写的应制诗或许是附庸风雅。但客观上,一方面,这种应制诗引导着唐一代宰相文人爱诗写诗风气,另一方面,这种为应付唱和而用以技巧上的用心琢磨,给后来的文人提供了理论总结,从而进一步为盛唐文化的形成铺砖添瓦。
综上所述,唐太宗时期宰相诗对初唐甚至唐诗的发展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它在社会制度、生活方式上影响着唐的文坛格局和诗歌风貌,使之实现唐诗从点到面、从单一到多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韩非、陈奇猷.韩非子集释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2]吴云、冀宇.唐太宗全集校注[M].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3]彭定求等.全唐诗[M].中华书局,1960,卷30-31、33-35.
[4]彭定求等.全唐诗[M].中华书局,1960,卷31.
[5]彭定求等.全唐诗[M].中华书局,1960,卷34.
[6]彭定求等.全唐诗[M].中华书局,1960,卷30-31、34-35.
[7]彭定求等.全唐诗[M].中华书局,1960,卷34.
[8]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M].中华书局.1983,卷40
[9]萧统 .文选[M].中华书局,1977,卷二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