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培新
紧密型教育共同体由一所名校(支援校)和一所薄弱学校(受援校)组成,组建以支援学校校长为组长,以两校管理团队成员为组员的共同体领导小组,由支援学校派出骨干教师团队到受援学校担任学校领导和学科教师,推动受援学校的发展,两所学校实行捆绑考核。杭州市转塘小学与杭州市学军小学结成了紧密型教育共同体,由学军小学派出管理团队推动转塘小学的发展。
1.以互融共荣激发自我发展需求
成立学校共同体,首先要处理好两所学校的情感融合问题,因为任何一所学校都不太愿意被别的学校“接管”。因此,两所学校必须努力建立一种真正的合作关系。我们把共同体定位为双品牌发展战略,不是一所学校领导另外一所学校,不是一所学校吞并另外一所学校,两所学校都是独立的办学主体,通过相互借鉴、资源共享,共同创建两所学校的品牌。我们在构建共同体发展的三年行动计划中就明确了“互融共荣”的合作愿景,为两所学校的合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这样的愿景增强了双方学校的责任感和荣誉感,教育共同体让两所学校的教师感受到了不同的教育环境、不同的群体带来的挑战,迸发了向上的激情,也激发了结对学校的自我发展需求。在教育共同体中,双方学校在看到对方优势的同时,更看到了自己学校发展的方向。受援学校的农村教师能近距离接触名师、名校的风采,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源支持,他们既看到自身的优势,又看到自己的不足,更看清了前进的道路。支援学校在此过程中可以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为教师成长搭建更多更大的平台,支援学校教师的经验不仅能在本校发挥作用,还可以推广到其他地方,接受更广泛的检验。共同的教学研讨,也让双方找到了自身的价值。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建立紧密型共同体,为共同体学校教师的发展机制、职称评定、人才有序流动、学校编制的合理布局都提供了更加广泛的腾挪空间,创设了更多积极的机制。
共同体学校落实“资源共享、队伍共建、成果共享”的合作策略,促进学校在原有基础上向更高位的内涵和特色发展,创建符合每所学校自己特点的先进文化,形成符合学校特色的发展机制,获得长久独立的发展。共同体的目标是为了发展而紧密共同,发展以后要逐步走向松散共同。这是共同体建设的目标,通过共同体建设促进两所学校品牌提升,最终实现各自的品质化发展。
2.在价值培育中凝聚人心
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我们要利用名校团队的智慧,挖掘和提炼受援学校的价值理念。转塘小学的校训是“成为最好的自己,成就幸福的人生”,但是经过调研,我们发现,教师和学生对校训的内涵并不清晰,在学校的文本中也无据可查。
“成为最好的自己,成就幸福的人生”是转塘小学的核心价值理念,不能只是让它挂之于墙壁,要真正内化为转塘小学每一位干部教师的事业灵魂与工作生命。于是,我们组织全校师生开展校训大讨论,进一步明确校训的内涵。这一讨论的过程就是凝聚人心的过程,就是明确学校办学思路的过程,也是统一办学思想的过程。
通过学习讨论,教师们对于“成为最好的自己,成就幸福的人生”有了深刻的认识。“自己”可以是一个人,可以是学生个体、教师个体,也应该是一个团队,即一个班级、一個年级组、一个学科组、一所学校。我们个体、团队和整个学校要成为最好的自己,既要强调个体的发展,更要强调团队整体的提升,在个体和团队的相互融合中追求发展。“最好”直指我们的教育价值。“最好”是一种规范与标准,国家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成长制定了标准,小学教师有职业规范,学校也应该依法治校,达到标准就是最好;“最好”也是一种发展与进步,在达标的基础上追求更健康、更有力量、更加智慧的发展。“最好”指的是发展的状态,是一个积极的过程,而不是纯粹的绝对指标;“最好”更是一种幸福与价值,是一种综合和谐,是师生教学相长的和谐,是付出和收获的统一。
当然,学校核心价值的培育,不只是一种学习、一种讨论,而是一个不断自我感悟的过程。从校长到中层干部,再到教师、学生、家长,通过讲座、讨论、座谈、先进事迹宣讲等,多层面、多形式引导所有人认识价值、认同价值、感受价值、理解价值。这样,教育就成了一种自觉,成长也成了一种自觉。现在,转塘小学的教师都有一种专业的投入,一种积极的行动,随之带动的是学生积极与投入的状态。
3.以顶层设计统筹学校发展
在形成愿景的基础上,我们不能简单地复制名校的办学思路,要因校制宜,针对学校实际,根据学校的办学历史、地理位置、教师现状、生源背景、课程建设等进行顶层设计,制定学校发展方案。紧密型共同体发展的顶层设计,全面、长远地考虑学校整体发展,从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学校发展等教育发展的宏观视角,充分统筹好、把握好各部门、各层次、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在学校管理中,我们撤并学校,重新划分学区,变原来“一个中心多个村小”的差异格局为“一所学校三个校区”的并行格局,采用线面结合的管理方式,线上统一、面上差异发展。学校在配置均衡的基础上,调整了各校区的服务区范围,做到各校区按校区、学区招收学生,严禁在校区之间择校,也保证了校区之间生源的均衡;严格落实国家课程计划,面向全体学生、落实全面教育、配齐学科教师、开齐开足课程。这一改变,是对旧的教学常态的破解,是教育新常态的构建。教育新常态下,学校的各类考核制度得到了完善与更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了制度基础。
在队伍建设中,学校通过“之江学堂”“科研讲堂”等学习、研究平台,开展主题式、专题式、探究式、沙龙式教学与研究活动,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通过“发现身边的美”“发掘最美人”,激发教师的专业热情,让每一位教师都有教育理想和教育自信。
在课程建设中,学校构建幸福课程,围绕“幸福课堂”推进必修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实现学科课堂的形态多元化;围绕学生个性发展,建设校本课程,构建了“五院一梦”(围绕“金太阳成长梦想”的少年科学院、文学院、健美院、艺术院、礼仪院)的课程组织系统,创建了106个社团班,做到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社团,让每一位学生在自己喜欢的社团获得成功的快乐。
编辑 _ 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