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朝晖:语文教学的“三重门”

2019-05-09 00:50汤灏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三重门里科夫朝晖

汤灏

李朝晖,北京市第十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高级教师,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从教二十余年,主编过《聚焦语文》等多部教辅资料,主持或参与多个科研课题,20多篇论文获得国家级、市级奖项,多篇文章发表在《意林·作文素材》《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等语文核心期刊,在教学设计和实践方面有较深的探索和思考,曾连续三次获得丰台区骨干教师“创新杯”教学大赛一等奖,丰台区第四届“师慧杯”教学大赛一等奖,北京市高中语文教师基本功大赛二等奖。

40岁就评上了特级教师,谦逊的李朝晖老师一直说,“这是幸运”。但是,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阅读史传文学作品,她会先查阅、翻看几十万字的相关材料,只为“沙里淘金”把那些适合学生学习的章节或片段找出来,提供给学生;为了让学生真正写出有灵魂的文章,不再是为了应考而教,她在从教多年后又全盘“自我否定”,开始重新思考作文教学的要义……

从事语文教育教学多年来,教会学生怎样读、如何写,以及应该培养学生具有什么样的思维能力,是她一路的求索。

阅读:多读未必都有益,关键是怎么读

当前,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的声音比比皆是,但李朝晖老师更看重的是读什么和怎么读。她认为,在语文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精读好教材,之后教师再适时适度地给学生推荐一些充满正能量的时闻和短小精悍的美文,“不要动辄就给学生推荐几十本或着上百本的阅读书目,读书在精不在多,而且贵在持之以恒。”要让学生真正为丰富知识而读,为提高文化素养而读,为提高语文水平而读,为提升思想境界而读。

语文教材历来以精选的名家名篇、优秀时文为主体,改编后的新教材尤其注重选文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教材中既有深邃的思想,又有巧妙的构思;既有优美的修辞,又有精彩的语言。李朝晖老师说:“教师要善于从提高学生的鉴赏力入手,指导他们反复品味课本中的传统名篇和重点篇章,背诵精彩的语段;还要依据各类文体的写作特点,提出阅读重点,点化阅读难点,教给学生阅读方法,用好教材这个范本。”

在课堂教学中,李朝晖老师认为,教师还要注重学生的诵读,这是一个重要环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文章,除了让学生能更清晰地理解文意外,还能使他们真正走进文本,增长知识、陶冶性情、提高素养。

“教师要以诵读带动讲解,以讲解促进诵读。”李朝晖老师强调,文章中能适合学生诵读的内容,尽量让学生去诵读,特别是对于情景交融的诗歌、散文等,教师不要担心学生学不会而以自己滔滔不绝地讲解去替代,应放胆让学生去诵读。要让学生们在反复诵读中去识字悟义,去理解文章的内容、层次、主旨,去体会语文所特有的审美表现力,从而潜移默化地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李朝晖老师的课上,学生们诵读一篇课文,从掌握书中写了哪些内容,到理解书中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作者的意图是什么,再到掌握书中的谋篇布局、表达方式、语言运用等知识,学生们每诵读一篇课文或一个文段,李朝晖老师都要组织他们认真讨论、畅谈心得,让学生把诵读中所遇到的“疑”和感到的“知”,毫无顾忌地说出来,再让他们各抒己见,互相切磋琢磨,互相补充完善,这样,“错误的”就自然得到纠正,“正确的”也自然得到证明。

“语文课堂上要紧紧抓住诵读这一环节,辅之以多样的诵读方式和强化训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李朝晖老师认为,这样才能让学生通过诵读这条途径去求知、去获知,学生们也不会死读书,读死书。

写作:先做人,再作文

从大学毕业后就到北京市第十中学任教,一直教高中语文,还多年教高三毕业班的李朝晖老师,为了使学生的作文结构显得“清晰”,愉人眼目,从而能得个好分数,也曾手把手地训练学生“并列式、层进式、起承转合式、六步式”等各种“式”,为了使学生熟练掌握种种“式”,有时还不辞辛苦地写出下水文以作“示范”……

“这种训练或多或少还是有作用的,但确实收效甚微。”李朝晖老师回忆道,“那时每到作文教学,我也无非就是以‘内容充实、结构严谨、语言优美三大条目来要求并衡量学生们的作文。这种僵硬的思路和套路式训练最为致命的就是——破坏了学生们对于写作的灵性,导致他们只能写出那些只有骨架、没有血肉,只有躯体、没有灵魂的新‘八股文。”

更为可怕的是,学生的写作存在严重的宿构、套作的现象。“在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写作中,我们发现了12篇几乎雷同的文章。”这些让李朝晖老师陷入了深深的反思,“怎样才能让学生写出有真情,有血肉,不呆板,少做作的好文章呢?”“怎样通过作文的真善美,去培养学生的人生境界,丰富学生的美好心灵,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呢?”

直到北京市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后,李朝晖老师和同事们一起参加了国家“十二五”重点课题“基于网络的双课堂试点示范项目”的相关研究,并在学校进行了“作文个别化教学试点实验”,她才慢慢地找到了答案。一位学生在《真我》这篇作文中,提到他在初中时学习不太好,与他要好的同学还不断鼓励他,他也以那位要好的同学为目标,为了超越而不断努力,最终考入本校高中,但那位要好的同学却失败了。点评时,课题组老师写道:“无论是朋友还是对手,我都希望能从你的笔下看到为要好的他而感慨、难过。可惜,并没有。我知道这不能说明你自私狭隘,但情由心生,从今天起,希望你关注他人,关注生活。”

“从这个作文点评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师不是简单地教学生写作的技巧,更不是教学生写符合要求而违背心灵的作文,着力点是在点拨学生的心灵。”李朝晖老师也从中深刻地体会到“作文是记录内心的,心灵走多远,作文的立意才能走多远”这句话的含义。

思维:鼓励质疑,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維

一节语文课上,李朝晖老师在讲《装在套子里的人》,每次和学生一起分析这篇文章,似乎也没有学生提出什么疑义。但在这节课上,当有个学生说“别里科夫胆小怕事,他害怕社会变革,惧怕一切新事物”时,另一个学生立即表示不能接受他的观点,他说:“我没读出别里科夫对变革的害怕,文章中也没有说当时有什么变革的力量。”

面对这样的交锋,李朝晖老师没有急于帮他们分析结论,而是让他们冷静下来,到文中找各自的依据。其他同学则自动站队,也分头去找依据。依据找出来,两派各持一词,相持不下。李朝晖老师则提示同学们“不妨跳出文章来思考”。后来,经过一个多课时的充分学习和交流,外加三篇相关的课外阅读文章,同学们不仅真正清楚了“别里科夫到底怕什么”,而且明晰了契诃夫写作此文的真正目的,同时也认识到,之前那些评价别里科夫的词句并非完全没有道理,而是自己理解没有到位的缘故。

一次偶然的质疑,带动了一次真正的深入阅读。李朝晖老师说:“我非常庆幸自己在学生有不同意见时,没有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匆匆略过,而是放慢脚步,伴随学生一起慢慢地品读了这一经典作品,并且有效地指导学生完成了一次辨伪、查证的过程。”

自从新课程改革开始以来,关于“学生主体地位”理念的学习、思考与实践,使教师们在教育教学中越来越注重对学生内心和情感的关照,越来越能够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所以,当课堂上出现不一样的声音时,李朝晖老师能够及时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放慢课堂的脚步,给学生反思、辩论、展示的机会,给学生尽情释放思维的空间,让学生从容地进行逻辑分析,证据筛选,从而完成“辨伪与查证”的完整过程。

李朝晖老师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还敢于自我否定,且针对不同阶段语文教育教学上存在的问题,大胆质疑。执教李清照的《声声慢》,课前导入时,有老师放了一曲《月满西楼》,学生未读文本就已经感动得眼泪盈眶了;执教史铁生怀念母亲的散文《合欢树》,有老师在范读或指导学生诵读时,就会配上哀伤婉转的曲子。“合理运用课程资源,的确有利于创设情境,为学生诵读文本奠定良好基础。但从语文新课程的教学目标而言,已感动得热泪盈眶的学生,还会在诵读时关注蕴含着作者深邃思想的文本语言吗?需要配乐才能激情诵读,我们又怎样才能体味经典中的文化价值呢?”在李朝晖老师看来,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学,要尊重文本,回归文本。

从阅读到写作,再到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李朝晖老师和她语文教学的“三重门”似乎回到原点,但却是从最初的“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进入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更高境界里了。

编辑 _ 王雪莉

猜你喜欢
三重门里科夫朝晖
CENTRAL LIMIT THEOREM AND CONVERGENCE RATES FOR A SUPERCRITICAL BRANCHING PROCESS WITH IMMIGRATION IN A RANDOM ENVIRONMENT*
三只蚊子
别里科夫为什么是动人的
年轻干部面对“三重门”
三重门
唆拜(外一首)
文言文教学三重门
设计院向工程公司转型的“三重门”
相约二十年
吴朝晖秘书长接待RDPAC来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