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自贸区创新进程中风险控制建设研究

2019-05-09 01:00杨陨菽张玲琳
时代金融 2019年9期

杨陨菽 张玲琳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历程中,中国以更开放的姿态面向全球,成都自贸区作为第三批自贸区中推动中国西部经济改革发展的佼佼者,其积极的创新政策带来利好的同时,也伴随着潜在的风险,而自贸区实现长期带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基础是把控可预见的风险。因此,本文以成都自贸区为研究,分析了其准入门槛低,无完备退出机制及金融创新环境欠佳三大风险。讨论了“自贸通”及“创新信用券”创新风控模式的利弊。并进一步提出了有利风控建设的意见。

关键词:成都自贸区 风险 风控探索评估 风控建设意见

作为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核心区域,成都自贸试验区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发展迅速,以大力创新为驱动,打造出了一个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新引擎。其强大的生长能力及发展潜力对中西部地区的主要经济建设带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018年公布的《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蓝皮书(2017-2018)》中,成都自贸区在“制度创新指数”上名列全国第一,成都自贸区摘取了五项一级指标其中两项桂冠:“投资便利化”及“金融管理与服务创新”。金融服务的改革创新作为推动便利化的基石,其蕴藏的经济效益巨大,但伴随着“首证通”、“放服管”等创新改革措施的实施,潜在的风险问题应运而生。因此,改革过程中的风险控制也需跟紧经济增长的步伐,风控建设要为自贸区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为其他同类型自贸区实践出可借鉴经验,最终实现有效规避自贸区风控建设中的潜在问题。

一、成都自贸区风险特点分析

(一)准入门槛低

经过天津、上海、广东、福建四大自贸区率先试点后,我国已正式于2018年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通俗来说:法不禁即可为。在此条件下,政府权限有了严谨的制约范围,但若是正面清单,其制约就相对模糊。

在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建设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的目标下,成都自贸区截至目前新增注册企业47370家,注册资本5367亿元,其中外商投资企业756家,新增注册资本122.1亿元,90%集中在高端服务业。不可否认,该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资本账户的开放程度,使得企业投融资更加便利。但进一步观察不难发现,部分政策可能存在放权让利过快过宽的潜在风险。

世界银行数据表明:新加坡申办企业需3天,美国需6天,中国需33天。而成都自贸区通过大力推动多证合一,大大降低了申办审核时间,其核心概念是“首证”审核一旦通过,后期其他证检均一路绿灯畅通。其中,人民银行成都分行为简化办事流程,上线了账户审核辅助系统,利用影像传输,最快当天就可取得开户许可证。“互联网+”模式下,该流程最低仅需十多分钟,但通过电脑扫描确定开户信息,不排除存在影像造假的情况,且银行因缺少对新申企业整体详备的发展前景评估,很有可能遭受信用违约风险,从而影响银行自身资金周转。

可见,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要求“首证”发行单位必须具备对新申企业更高的审查能力,包括高标准的综合性评估以及高程度对国际贸易的了解和认知。并且在审查过程中,负责部门不能只着眼于传统要求,而应积极更新审核内容,全面综合性地考量。为提高效率,这一改革方案实际上增加了操作风险,“首证”发行单位不可避免地承担起了过重责任。

(二)现行检测及退出机制存在缺陷

成都自贸区定位于加大西部地区门户城市开放力度、建设内陆开放战略支撑带,实现内陆与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自2017年3月起,政府将目光锁定在了改革创新及发展进步上,忽视了保障系统的完善。创新只针对于提高企业数量,提高资金规模、提升运营效率上,而仅有的风控措施更多的是借鉴于上海等优先发展的自贸区的经验。

乘着改革创新的东风,各类型存在内部缺陷或增长动力不足但没有不符合准入条件的企业成功进入自贸区,长期运营条件下,其劣势将会逐渐显现:一方面此类企业占用了自贸区宝贵的资源环境,排挤了其他企业的的进入;另一方面,自贸区中发展乏力的企业对自贸区的整体建设及国内外名誉可能造成不良影响,进一步加剧了吸引优秀企业入驻自贸区的难度。

政府出台的部分定期监察机制没有良好结合创新发展的方向,缺少针对性,而退出机制更是寥寥无几。虽成都自贸区正处在极速发展的上升期,但过多的企业扎堆式的入驻,极大可能在未来不久掀起一波自贸区经济危机。所以健全金融市场,发展退出机制,是成都自贸区当前亟待重视的问题。

(三)金融创新环境欠佳

目前,成都自贸区发展以政府的前期规划为主,还未形成积极的市场机制。自贸区内的金融企业较少,金融政策主要来自于国家层面,金融市场功能偏向于保守,金融服务经验不足,各企业对金融认知不足。调查数据显示,区内过半数的企业负责人不了解自由贸易账户和利率是否实现市场化,汇率是否自由浮动等基本相关知识,这也印证了前文提到的準入门槛低所带来的风险,企业存在的金融知识匮乏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其风险识别能力,进而无法实施有效合理的风险控制手段,最终可能突破其风险承担能力,导致企业的破产,影响整体自贸区的经济状况。

此外,成都自贸区还没有建立有效的中小企业信用机制;专业化的评级机构、征信机构发育迟缓,对金融机构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形成一定了较大的制约。

二、成都自贸区风控举措探索

(一)打造“自贸通”金融服务

“自贸通” 涉及“贷、惠、易”三方面,以融资降费为核心,力图实现政府、银行、担保多方联动,通过便捷融资、国际结算费用减免等方式,解决企业融资难题,减轻资金负担。

自贸区中有一部分小微企业,其项目前景广阔,但却有一定风险。相比于过去通过银行审核,同时银行还极大可能拒绝或部分拒绝小微企业的融资要求,结合自贸区国际性、科技性等自身特点,量身打造一款便捷融资的金融服务。用更具有针对性的专业便捷方式替代具有普遍性的传统融资渠道,表面上减轻了小微企业融资负担,实际上更能维护金融市场的安全。可见,“自贸通”这一措施,在合理的实施及监管下,定能反过来促进风险控制的建设。

(二)推行“创新信用券”

“创新信用券”是基于“市场+政府”的双轮驱动,旨在打造市场化科技创新信用监管新模式。连接线上、线下,依托 “双创企业信用库”,收集区内企业、服务机构的发展情形和经营行为等相关信息并进行信用评级,并且实行信用评级与政策补贴双挂钩的模式,实现政策支持额度的合理分配,保障区内企业得到真正有效的帮扶。2018年底,仅成都高新自贸区的双创企业信息库就涵盖了近1.4万家企业,累计为5000余家企业提供了1万余家(次)的專业化服务。

从行为经济学角度上,“创新信用券”激发了自贸区企业努力发展壮大的意识,使得企业更积极去寻求促进企业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从而带动整体经营风气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三、进一步关于风控建设的意见

(一)加大监管力度,完善审查机制

目前,成都自贸区监管方式单一,监管主体责任清单尚未建立,而明确政府职责是政府实现高效监管的第一步。鉴于成都自贸区有别于上海、天津自贸区的独特使命,政府首先应该作为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建设地角度出发,结合国家发展需要,统一四川顶层监管内容,制定详细可行的方案。同时,根据不同自贸区所在地的实际规模及状况有所侧重地安排相应的的清单选项,让自贸区能够各司其职,精准发展,依据自身情况做出最优选择。

同时,应该在保证准入机制高效运行的条件下,确立更加完备的审查机制,要意识到高效不仅是由减少繁杂的工作实现,更是通过统一化的详细审查机制,保证“一证到位”的基础。

(二)监控企业发展,建立退出机制

在企业进入自贸区后要实行定期的审查,并且依据企业进出的流通速度,定期上报审查结果。审查不通过的企业,可要求进行合理的退出流程。学习国际先进的破产保护相关法规,建立具有自贸区特色的破产程序,同时与其他金融机制配套衔接,防止出现过多的“僵尸企业”,使自贸区企树立起诚信形象。

(三)大力推动人才引进计划

成都作为内陆省主要经济发展中心,其经济建设潜力巨大。但近年来人才流失成为了不可避免的问题,相比于沿海地区,政府应推出更具有吸引力的人才政策;积极培养和引进科技创新人才,金融人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金融市场畅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焕波.负面清单模式下事中事后监管制度研究[J].中国市场,2016(13):35-40.

[2]刘泉钧,陈雪雯.四川自贸区物流金融发展探索[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8(16):67-69.

[3]何茹.四川自贸区贸易便利化路径初探[J].对外经贸,2017(05):38-39.

[4]杜尚儒.四川自贸区: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J].新西部,2017(08):32-35.

[5]魏哲,杨玲娟,王乐霞,俞佳佳.上海自贸区风控体制与建设借鉴研究[J].经济师,2016(07):47-48.

[6]薛晓东,刘思含,汤问,刘耀.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下监管措施的优化研究——以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为例[J/OL].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1-7[2019-03-04].https://doi.org/10.14071/j.1008-8105(2018)-4004.

(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